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諾和我 No et moi

諾和我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12441
德爾菲娜.德.維岡
梅思繁
小魯文化
2011年9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叢書系列:小魯大獎小說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小魯大獎小說


[ 尚未分類 ]









  令人心碎的現代版《小王子》

  她們是兩條平行線。

  盧──就讀高二的十三歲資優生,聰明卻不擅與人相處;因著媽媽患病、妹妹夭折而承受重大壓力與孤單。

  諾──十八歲卻已流浪街頭數年的女遊民,白天總是等待時間過去,卻又害怕夜晚到來。

  當天才少女與年輕街友相遇,她們才發現,偽裝的美好假象並不重要,要終止流浪,你只能揭開面具真實去愛……

  本書討論主題為法國遊民現象,加上「中輟生」、「家暴」、「憂鬱症」等面向之議題,甫出版即獲得高度矚目,出版後更獲得由5000家法國、比利時、瑞士、加拿大的書店選出的「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Prix des libraires)」,並入圍法國龔固爾獎。

本書特色

  探討法國遊民現象的小說,加上「中輟生」、「家暴」、「憂鬱症」等面向之議題,挑戰美好家庭神話。出版後即獲得法國書商工會文學獎並入圍法國龔固爾獎。

得獎與推薦紀錄

  ★國際扶輪社獎
  ★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
  ★法國龔固爾獎入圍
  ★法國團結獎

作者簡介

德爾菲娜.德.維岡(Delphine de Vigan)

  一九六六年出生於法國近郊的布洛涅-比揚古,曾作過各種零工,而後在民調機構擔任主管職務長達十年,並利用晚上的時間寫小說。她悄然出現在文壇,很快便在法國文學界擁有一席之地。二○○一年出版第一本小說《不餓的日子》,陸續出版了七本著作,其中以《諾和我》最為暢銷,在法國銷售超過四十萬冊,全球翻譯二十多種語言的版本,並已拍攝電影。維岡目前和兩個孩子定居於法國巴黎。

譯者簡介

梅思繁

  生於80年代,成長於上海。大學上的是當年夢寐以求的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離開了可愛的家與摯愛的父母,隻身前往法國。如今在巴黎生活,繼續自己熱愛的文學研究,有了個屬於自己的溫馨小家。上海依舊是令人魂牽夢縈的故鄉,只是法蘭西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另一個依靠。能夠與其他所有的中文讀者一起發現、分享優秀的法語小說,是最令人愉快和自豪的事情。



破碎美好的家庭神話──《諾和我》  文/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專任副教授 劉鳳芯

  長久以來,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作品不遺餘力歌頌家庭。小主角流浪在外,象徵他(她)們正在追尋自我意義,是進行中的情節,亦是令讀者揪心的掛慮;小主角一旦重回家的懷抱,意謂自我身份獲得確認、讀者卸下擔心,小說也圓滿落幕。不過弔詭的是,文本越是強烈放送家庭乃未成年者不可或缺,越是凸顯此訊息中的意識型態運作。近年來與兒童/青少年相關的文本,從童書《哈瓦娜的旅程》乃至前年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貧民百萬富翁》,越來越多作品挑戰、質疑、打破長久以來人們深信不疑的家庭神話,而《諾和我》也是一例。此書是一則揭露街頭兒童/遊童(homeless child) 的寫實故事, 也是打破美好家庭神話的社會批判之作。不過,如果家與父母不再是提供兒童身心庇護的保證,離家也並非就是問題的解套,從書中遊女諾的遭遇,可以瞥見街頭生活殘酷無情,儼然殺戮戰場;而家庭的現實即便無法盡如人意,依然阻止不了人們對它的憧憬和想像,《諾和我》書中實際的遊童諾與心理層次的遊童如敘事者盧、同窗盧卡斯,都在離家與居家之間猶豫、擺盪;因為放棄家庭的代價甚高,書中甚至出現為解決諾被趕出盧家之後的居所問題,兩位年輕人突發奇想將盧安置/暗藏於盧卡斯家,這段情節讓我們看到由非血親的同儕,而非父母、子女所組成的另類家庭可能,雖然這個實驗計畫因家庭結構和功能太過簡單脆弱僅曇花一現,但亦不失提供一帖藥效短暫、但藥程蘊含無限創意和想像可能的解方。回歸「家庭」此一複雜問題,故事結尾並未提供天真、簡便的解答,不過倒是揭露許多關於家庭制度的問題,甚至直指美好家庭門後的矛盾和虛偽,供讀者思索。

  本書在揭發家庭神話假象的同時,也嘗試具現支持家庭神話背後那股強大的力量。盧父是其中一員/元。盧的父親是擁護家庭制度霸權的代表,他戮力維持這個家的完整與運作,從人性和父職角度而言無可置喙、甚至令人感動,不過盧父對於家庭概念的堅持,也讓他看不見、容不下、見不得其他任何抵觸或威脅家庭制度的干擾,並透過驅離、鄙視與邊緣化等強烈排他性的舉措與言詞嚴苛執行、強化、鞏固家庭的概念,而諾就是他驅離的對象。盧父曾嘗試接納諾,將其收編家庭,無奈諾的行為短暫符合家庭遊戲規則,但不久便開始脫序,此時,盧父對女兒說:「如果諾不尊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我和媽媽覺得她對你會有不好的影響,她是不能留在這裡的……」比言乍聽有理,但話中盡是家庭霸權的立場,備顯冷酷絕情。而學校的馬藍老師則是另一名主流意識型態的維護者,這位老師的執教態度和教學言論看似無涉家庭,但他只從學科表現論斷學生、並數度公然羞辱挑戰規範、權威的學生,卻絲毫不在意、不關心臺下學生的家庭背景、幽微心聲,馬藍老師即便評論往往一語中的、亦堪稱良師,但看在學生和讀者眼裡,表現更像丑角一名。

  面對強大的主流意識和家庭霸權,尚未成年的兒童與青少年好像幾乎無處可逃,因為脫離家庭的結果很可能就落得諾的下場,但書中關於角色的細節刻畫,又透露出人們依然有抗拒權威、扭轉現況的可能,而這也是我個人在讀這本小說時,很感興味的部分。書中的盧平日喜歡作各類實驗自娛,舉凡駐足火車站觀察人群、鑽研法文語法、收集和比較各種冷凍食物的外包裝、製作充滿現代裝置藝術概念的花環,不一而足;而盧卡斯儘管常在班上被馬藍老師罵到臭頭,卻能徜佯在自己喜歡的另類樂團音樂中,並憑藉豐富的想像力編織故事、突破現實藩籬;至於諾,她面對每日追逼的現實困境的作法則是讓頭腦放空、停止思考,讓時間暫停。體制的強大規範儘管壓得人喘不過氣,但這些青少年各有其成章或不成規的應對妙法,也是他們生存的對策與創意。

  闔上此書,有感動也有無奈,但就像書名「諾與我」所示,諾乍看似被賤斥的對象,但諾與盧實則一體的兩面,而且諾是更具形的主體。我記得曾在《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書上讀到一段話,或許可以作為我們對於《諾和我》書中兩位女孩的理解:「我們絕不能將任何人視為抽象的客體,而要將他看成一個小宇宙,有自己的祕密,自己的寶藏,自己痛苦的來源,還有專屬的勝利。」(P.20)。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黑豆腐
/ 臺灣臺北市
2011.11.11看黑豆腐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作者對於家庭、生活的描寫太過深刻,我得三不五時提醒自己:這是小說!不是真的!冷靜!
故事中的小女孩盧對有著很獨到的體認,書中有一段話,是我最喜歡的:
  我當時正在填寫「兄弟姐妹」這一欄,我在上面寫了個大大的「0」。
  用具體的數字來表達某樣事物的缺失,對個體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是我在科學大辭典上讀過的理論。要表達某一物件或者某一主題的缺失,透過「我沒有兄弟姐妹」或者「我不再有兄弟姐妹」這樣的結構來表述,會顯得更完整具體。因為數字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它既無法表現缺失,也無法描述傷感。

  很多時後,我們的人生歷練,被簡化成冰冷的陳述:工作經驗5年、兄弟姊妹4人、旅行過4個國家……但卻無法表達出「第一份工作的老闆去年過世了,我覺得很難過」、「我很愛我的姊姊、妹妹們,她們是我的寶貝」、「在一次旅行中我遇見了影響我很深的人」……就這樣,作者把我們生活中的無奈、不解,甚至我們都沒有察覺到的感傷,透過一個脆弱卻勇敢的小女孩描述出來,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動、流淚,卻又得到勇敢的力量。
  好的文本,能在各種不同背景的讀者心中激盪出不同的感受,而很多時候也會因著讀者與主角相同的遭遇,在記憶、經驗被觸動後,隨著文本的故事,讓我們自身的情緒、傷痛得到安撫。閱讀的感受是很主觀的,人人盡不相同,就我來說,並不推薦在咖啡廳或任何想裝文青的場合閱讀此書,除非你不介意在公開場合哭得唏哩嘩啦、鼻涕眼淚盡出!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