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佛陀的幸福課:教你療癒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存在的幸福感!
9789862351321
湯瑪士.培恩
盧郁心
臉譜
2011年9月18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心靈養生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心靈養生
分
類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同
類
書
推
薦
馬鳴菩薩:弘傳大乘
生命的流轉與還滅:十二緣起初探
茶園裡遇見佛陀
從《金剛經》探討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的關係
國家、知識、信仰:《佛學叢報》與清末民初佛教的近代轉型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我會畫星座小魔女
樹猶如此(親簽書)
倪匡中篇奇情武俠系列 ── 《夜遁》
小說裡的東京:走進字裡行間的真實風景
鋼琴彈唱與獨奏的10堂課初階(適用於司琴.鋼琴獨奏.鋼琴彈唱)(教本一本+DVD一片)
倪匡中篇奇情武俠系列 ── 《飛針》
內
容
簡
介
佛陀的幸福課—教你療癒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存在的幸福感!
幸福究竟是甚麼?我們要如何追求才能獲得它?
當獲得幸福時,又要如何維持,不讓幸福感消失或消退?
特別是在動盪與困難的時刻,又該如何保有幸福感?……
幸福,就在當下!
那是一股深藏內心,溫暖又愉悅的滿足感,這種能量不需外求就能自我獲得!
培恩博士透過心理治療的關懷、科學研究的知識,以及身體力行的洞察,讓我們學習佛陀的幸福修鍊:培養、練習與建立幸福感!
完整體悟「擁有幸福的方法就是感受幸福」的圓滿智慧。
該如何變得幸福?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資源可供參考,例如:心理學、心理諮商、書與工作坊等。同時,也別忽略了這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精神智慧。
作者以生動地口吻一一闡述了這些相互關聯又似充滿挑釁的話題。以其人性的、非教條式的經驗之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這位覺醒的印度導師──佛陀──的洞察,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療癒傷痛,並讓我們成為完全的人。其中包含了:
了解自己。
控制你的慾望。
照料你所擁有的。
記住死亡與死亡的必然性。
你可以很容易地運用本書中所提的方法,因為佛學強調的是修行,並不需要相信任何事,也不用為任何事辯駁。只要你想要獲得自由快樂,你便可以憑藉自己的經驗試著練習,並且自己親身見證。作者也將要告訴你如何透過佛陀的智慧來讓你感受快樂。
佛陀的智慧可以幫助你學習面對困難的情緒、失落、病痛與其他煩擾,它甚至可以幫助你學習以智慧與優雅面對死亡,引領大家體悟--幸福的無限大!
作者簡介
湯瑪士.培恩博士(Thomas Bien)
湯瑪士.培恩博士,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執業心理學家,同時教導正念療法幫助許多人度過心理困境。發表過許多心理學領域的科學期刊與書章,在靈修與成癮問題上多所著墨。著有多本一般讀者適讀心理自助類的書籍,如《Mindful Recovery》、《Finding the Center Within》與《Mindful Therapy》,並與史蒂芬.希克(Steven F. Hick)合著《Mindfulness and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譯者簡介
盧郁心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畢,2008年取得香港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BA學位後即旅居香港。白天為中環打工仔,晚間為自由寫手。曾任社福工作五年,業餘寫作經歷逾八年。《時尚經濟漫談》聯合作者,現任《Stuff》科技時尚雜誌國際中文版特約翻譯。
目
錄
推薦
序
引言
第一章 感受幸福
第二章 放下執念
第三章 消除習氣
第四章 轉化想法與感受
第五章 我、無我與他人
第六章 照料我們的傷痛
第七章 幸福修鍊
第八章 幸福生活
第九章 死亡與重生
後記
序
佛陀的幸福課 推薦序
唯一的幸福之路
心靈覺醒與開悟是一項內在工作。感恩佛教的智慧與修鍊,也感謝湯瑪士.培恩為此書做足了功課。
近期的科學研究(塞利格曼 1998 )顯示,透過理解我們的正向情緒,強化有利正向情緒的元素,並且阻止有害於正向情緒的元素,我們可以持續地增進幸福感。對於正向情緒有利的元素包括:正念、同理心、慈悲的舉止與利他思考。這個針對幸福的研究,以及由此研究而衍生出的工具與技巧,提供了比單純享樂主義更顯著的益處,但我們卻只總是試圖從享樂中盡可能獲得快樂的感受。這個新的研究包含了許多課題,教導我們如何過一個長久、深具意義、美好又真實的生活,並且獲得真正的滿足與成就感。這不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嗎?
幸福的議題在近年來變得空前熱門。雖說人生短暫,但當今許多人依然有許多「空閒時間」來煩惱自己是否快樂、交往的人是否是對的人、是否擁有一個對的工作或是住在對的地方。即使不是極度煩惱,許多人也常常表達這些疑慮,因此我的諮商師朋友稱這些人為「善於煩惱的一群」。就像許多人一樣,我也認為幸福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我個人的幸福及我所愛的人的幸福。就如同佛陀的祈願所說:願所有人都能夠快樂、安詳而滿足。
當我們更加成熟,並以靈性心思維的熱情與同理心將關懷的對象擴及更多的人與生物時,所有橫跨時空的精神、哲學、心理學以及人文傳統將開始在我們身上發揮作用。西藏達賴喇嘛很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快樂是人生的目標」,我們需要借助實際的智慧與先驗的智慧來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要了解世界,你需要的只是充分的資訊與知識;但是要了解自己,你需要的是智慧。當我心思澄淨,所有事情也變得清晰起來,而我與他人的關係也變得清楚和諧。這就是佛陀旨意的改變之路,也是轉化態度與精神覺醒的道路。
為什麼幸福與持久的滿足感就像捉摸不定的愛情一樣難以獲得?難道我們長久的追尋卻找錯了方向?一個古老的精神教導是這樣說的:神將自己藏在人們最不會去尋找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人們自己。而佛就藏在當下,比我們的呼吸還近,比我們的心跳還親。這就是為甚麼知足是最重要的財富。然而,你也可以說幸福同時來自內在與外在──內在源自於知足,外在則源自與萬事萬物的深刻連結。滿足感不只來自自我探索,也來自深究我們與萬物的關係。
從古至今,似乎只有幾個能實質帶來真正轉變的方法。研究顯示(塞利格曼 1988),由於基因遺傳、生物化學、社會制約、個人經驗,特別是我們看待這些個人經驗的態度──我們自己編出的故事情節──讓我們處在一種難以感受幸福的狀態。因此有意識地學習樂觀、互惠及保持彈性,可以顯著地幫助我們重設過去習以為常的幸福感受度。當我們特意地透過心理訓練(現今大多與正念思考、同理心發展、專注力訓練相關)積極地轉變自己的情緒,掌管正向情緒的左腦新皮質(neocortex)會受到刺激、活化,並促進、增強它的功能。古印度佛教寂天祖師(Shantideva)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的幸福來自為自己想少些,而為別人的福祉想多些;而不幸是來自總只為自己著想。」這就是佛教修心(lojong)與態度轉化的基礎,也是精神上修練心念與開放心胸的一個過程。
佛陀曾說:「當你用一個平靜與清朗的心念行事,幸福就會無時不刻地像影子一般跟隨著你。」佛陀曾指出五種幸福,要我們透過發掘並採納有利於達到五種幸福的元素,並且捨棄那些有害於滿足感及福祉的元素。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獲得幸福感。這五種幸福即是:感官上的愉悅;給予、分享與互惠舉止所帶來的快樂;在極致專注的冥想意識(三昧)中,內心所升起的詳和感與純淨的心思;從洞察智慧與深刻了解中所產生的滿足感以及涅槃、永恆、不死與萬物一體的幸福感。佛陀也在很早之前就解釋了單純感官上的愉悅與滿足感,以及深刻的喜樂、成就感與知足感之間的差別。
當今我們甚至有一種新的幸福運動,其中包括新興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正向心理學強調的是心理健康與許多正向的心理素質,而不像過去只從病理學與心理疾病的角度來看待人類心理。快樂與獲得快樂的方法、原因與阻礙成為正向心理學研究的主題,而人的快樂商數與所謂的情緒恆溫或內在情緒參考點也被學界更深入地研究與了解。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最後一個佛教國不丹,它的國王甚至宣告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是整個王國與政府最重要的工作,遠比不丹的國民生產總值(GNP)還要重要。從這個訊息中,我們可以學到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在此時此刻自己身處之地,獲得更高的幸福感,而不是夢想著白雪靄靄的遙遠山頭,存在著我們渴望的幸福。
但是,幸福究竟是甚麼?我們又如何選擇並且有目的地追求它或是獲得它?而當我們獲得幸福時,我們又要如何維持那種感受,並且在享受的同時不讓幸福感消失或消退?特別是當我們在動盪與困難的時刻,又該如何保有幸福感?幸福真的只是一種一旦獲得就不會消失的單純愉悅感,就像甜膩的蛋糕一樣「享用一口,它就留在我們腰圍一輩子」?稍縱即逝的感官快感與喜悅、快樂、好心情、深刻的滿足、成就感、至喜之樂、內心平靜、知足及無上的涅槃極樂之間有沒有層次的差別?我們又如何可以在這個奇妙的快樂之泉中取一瓢飲,或踏上一條喜樂的路?這些是我在打開湯瑪士.培恩這本不同凡響、深入研究、認真推敲的書時所存有的疑問,而透過此書,他用生動地口吻一一闡述了這些相互關聯又似充滿挑釁的話題。
據說那些來自智慧文學、哲學、心理學、精神教導與自我療癒的經典幸福理論中,都具備四種核心的教條。而光是要遵循其中一項,就已經是很大的挑戰。這四個核心教條指的是:
了解自己。
控制你的慾望。
照料你所擁有的。
謹記死亡與死亡的必然性。
有人斷言,快樂來自於完全地投入並享受當下所的任何事情。這個為心理學家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擁護的現代「心流」(flow)概念,正與禪宗無我無念的教導巧妙地吻合。然而,這個概念中省略了某些道德面、社會面與健康面的影響,若這些面向被完全地、一如以往地忽視,從長遠的角度來說,便可能會損害個人或群體的幸福快樂。舉例來說,我們可能常常會沉迷於令人上癮的毒害,即使我們當下是全然地投入,那仍是不健康的行為,因此我們要記得佛教的黃金定律──溫和、平衡與適宜的中道──不過度緊張也不過度鬆懈;不太過追求物質與放縱也不太過苦行與離群索居。而這才是擁有健康、快樂、滿足與幸福的祕方。
這也正是湯瑪士.培恩這本書切入的角度,他用人性的、非教條式的經驗之談為這個我稱之為正向佛學的新興領域作出註解,告訴我們如何用這位覺醒的印度導師──佛陀──的洞察,來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療癒我們並讓我們再次成為完全的人。他的書也同時帶我們回到伊甸園,也就是回到我們真實的家與固有的本質,不受時間、環境所限,也超越年齡與死亡。培恩博士提供許多修練方法與背景故事介紹來告訴我們如何培養、練習與建立幸福感,並且能真正以佛教所說「擁有幸福的方法就是去感受幸福」的方式生活。正向佛學強調喜樂與內在的自由是我們以生俱來的權利與潛質,而不是終其一生只能面對那些苦痛、苦痛的因、無我以及其他來自佛陀古老的(但永恆的)角度所提出針對生命中艱難的事實。這些用來告誡與激勵舊時代人們的看法在傳統上總被認為是負面的詞彙。因此我們往往認為自己已不像他人深受苦痛與疾難,而不敢真正去意識自己的喜樂與福氣──如同人們說的「細數福分」。所以讓我們努力地培養自己的力量與熱情,而不要過度地專注在我們的弱點、問題與煩心的事情。生命如此珍貴,應以祈願的心來感受。
人生際遇的不同不是來自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事,而是我們用什麼角度去看待那些事。選擇、意圖與動機是藏在我們當下與未來的人生旅程中深深影響著我們的關鍵。這些意識、無意識或半意識的態度決定了我們如何累積或製造因果,我們的性格與命運也伴因著這些因果,形塑了我們最後的結局。無論我們是否知道,我們都是──可以是──自己世界的主人。透過了解因果、制約與萬物相互存在的意義,知道它們是智慧、正念、慈悲、利他與覺醒生命的關鍵,如此我們便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湯瑪士.培恩這本書提供了讓我們專心投入的修練方式與技巧。專注是教育的根本,並且透過這些練習讓自己不論是在相對現實與終極現實的境界之中都能達到幸福的目的。
如果你現在不是在通往滿足與幸福的「快樂公車」上,那麼何不下車,找另外一個繼續前進的方法?古代中國有一個老和尚曾說過一句我們或許都曾聽過、但卻很難轉換思考角度去實踐它的話,這句話就是:一個杯子是究竟半滿還是半空,完全取決於你。
獲得快樂與滿足、喜樂自在以及幸福感幾乎是全世界的人所要追求的目標,但是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正向洞察來獲得追求幸福的智慧呢?到底哪一條才是通往身體健康與形而上的療癒最直接的道路呢?請跟我及我的朋友一起閱讀這本不凡的作品,並一同探索幸福之道!─蘇亞.達斯喇嘛
大圓滿基金會
劍橋,麻薩諸塞州
2010年 春
內
容
試
閱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推薦人數:2,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盧郁心
/ 台灣台北
2011.10.25看盧郁心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我是一個基督徒,但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並沒有距離感。作者透過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為何佛陀的教導能夠為我們帶來幫助,並且讓非教徒可以很輕易的吸收、沒有隔閡。現在我也可以將書中所述的正念帶入生活之中,展開自己的幸福之旅。一個東方的基督徒讀著西方的佛教哲學,一個非常有趣的經驗與學習。
黃渝珊
/ 台灣台北
2011.10.18看黃渝珊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本書光看封面就有幸福的感覺,實際讀後,發現雖然這是個外國人寫的,但翻譯翻的很流暢,而作者更將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佛教觀念:如:無常、無我,解釋的很清楚...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佛陀的幸福課:從心理學角度解析佛教哲思,教你療癒自我傷痛,轉化負面情緒,找到當下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