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東瀛紀事校注

東瀛紀事校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18535
(清)林豪/原著;顧敏耀/校釋
台灣書房
2011年10月14日
127.00  元
HK$ 107.95  







叢書系列:台灣古籍大觀
規格:平裝 / 28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台灣古籍大觀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歷史事件









  東瀛紀事為清代林豪所著,是關於台灣「戴潮春事變」的重要文獻,透過閱讀這部著作,除了可以了解戴潮春事變事件本身,更可從中知悉台灣在清領末期的社會權力結構、秘密會社在台灣的發展、官員的互相拮抗。

  內文注釋部份,採多視角的多重解碼,藉此還原作者原意,對照相關文獻等加以補充,使讀者對當時事件有更完整的了解。

本書特色

  以多視角的注釋,還原清代林豪所著之《東瀛紀事》,為「戴潮春事變」的重要文獻。

作者簡介

原著/(清)林豪

  本名節,字卓人。清末民初出生於金門有名望家族,從小受父親薰陶得以養成優良涵養,但一生奔波科名未果,於是在台灣、澎湖、新加坡等地謀生與遊歷,留下《淡水廳志》、《澎湖廳志》、《東瀛紀事》等地方紀事,為今日留下許多重要的參考資料。

校釋/顧敏耀

  男,平埔族與漢族後裔,臺中霧峰人。臺中一中畢業之後,考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就讀,先後獲得學士、碩士以及博士學位,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後研究員。著有專書《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臺中:晨星出版公司)、《臺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博士論文)等,並有研討會與期刊論文數十篇。曾獲中央大學研究傑出研究生獎學金、張李德和女士獎助學金、演培長老佛教論文獎學金等。學術興趣主要為臺灣史、臺灣文學、國文教學、辭書學、佛教研究等,電子信箱為:KoBinYau@gmail.com。



林豪及其《東瀛紀事》


吳序
東瀛紀事例言

上卷
戴逆倡亂
賊黨陷彰化縣
郡治籌防始末
鹿港防剿始末
北路防剿始末
大甲城守
嘉義城守
斗六門之陷
南路防剿始末

下卷
官軍收復彰化縣始末
塗庫拒賊始末
翁仔社屯軍始末
逆首戴潮春伏誅
戇虎晟伏誅
餘匪
災祥
叢談(上)
叢談(下)

參考文獻




  《東瀛紀事》的作者林豪(1831-1918),字嘉卓,一字卓人,號次逋,福建金門人。出身書香世家,祖父林俊元曾為金門總兵鎮署稿識,父親林焜熿為1837年(道光17年)歲貢生。林豪自幼在父祖以及當地多位宿儒的教導下,1849年(道光29年)以不到20歲的年齡就考中生員,1859年(咸豐9年)中舉人 。1862年(同治元年)應族人之邀,東渡來台,寓居艋舺期間巧遇正在籌辦團練的竹塹仕紳林占梅,受邀至潛園掌管文書工作、擔任家庭教師、參與潛園詩會,賓主相處甚歡。爾後分別於1869-1870、1878-1882、1892-1894年間,前往澎湖擔任文石書院山長,作育英才,弘揚文風。1907年前往新加坡觀光遊歷,翌年返鄉,熱心公益事務,造福鄉里,安享晚年。

  林豪的著作類別涵蓋史學與文學,包括《東瀛紀事》二卷、《淡水廳志》十五卷、《《淡水廳志》訂謬》一卷、《澎湖廳志》十四卷、《金門志》十六卷、《誦清堂詩集》十二卷等 。前輩史家楊雲萍(1906-2000)有云:「宦遊來台的大陸人士,每有有關台灣的著述,只是若以著述的數量論,林豪當被推為第一」 。學者黃美娥則評論其詩作為:「善用散文句法,使句式活潑靈動;又迭以頂針修辭,使上下詩氣銜承一貫,緊湊有勁;喜用歌行古體,在長篇巨幅中施展詩人才力等,是皆有過人之處」 。

  《東瀛紀事》是關於台灣「戴潮春事變」(民間稱「萬生反」)的重要文獻,約成書於1870年(同治9年),在10年後才正式刊刻印行。全書分為上下二卷,上卷再區分為九小節:〈戴逆倡亂〉、〈賊黨陷彰化縣〉、〈郡治籌防始末〉、〈鹿港防勦始末〉、〈北路防勦始末〉、〈大甲城守〉、〈嘉義城守〉、〈斗六門之陷〉、〈南路防勦始末〉,下卷同樣也分為九小節:〈官軍收復彰化縣始末〉、〈塗庫拒賊始末〉、〈翁仔社屯軍始末〉、〈逆首戴潮春伏誅〉、〈戇虎晟伏誅〉、〈餘匪〉、〈災祥〉、〈叢談(上)〉、〈叢談(下)〉。連橫稱許該書「饒有史法」 ,學者林淑慧亦評論云:「綜觀書中藉由人物對話、氣氛的渲染,來塑造人物的形象,實為作者刻意以文學表現技巧所營造的效果」 ,誠然如是,其敘事頗有條理,提綱挈領,令人充分掌握事件發展,而且也塑造出血肉豐滿的生動人物形象,至於文末的評論更駢散兼用,妙句迭出,讓人拍案叫絕。

  《東瀛紀事》目前所見的版本有九種:第一、1880年(光緒6年)林卓人刊本(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藏);第二、《台灣詩薈》1924-1925年刊本(第6-22號);第三、《台南文化》1946年刊本(第5卷1、2期);第四、海東山房1956年刊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藏);第五、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刊本;第六、成文出版社1984年刊本;第七、大通書局1984年刊本;第八、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刊本 ;第九、文听閣圖書公司在2007年出版的《全台文》將該書收錄在第60冊,有重新校對排印本並且附有清刻本影本。筆者即以清刻本為底本,參照其他版本進行校勘,對於魯魚亥豕、烏焉成馬之處,皆逐一訂正,並於注釋當中說明。

  關於林豪《東瀛紀事》之內文注釋,本書採用複眼式的視角進行多重解碼(Multi-Decoding)。首先是在文句方面的解碼,雖然書前林豪於〈例言〉云:「自愧不文,語多徑直」,然因時空環境不同,一兩百年前熟讀傳統詩文的知識份子所運用之詞彙,在今日讀來可能已經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因此頗有詳細說解的必要,筆者將借鑑傳統的訓詁學專業,對於生難字詞的形音義各方面,皆透過詳細的注釋,讓現代的人們能夠精確掌握作者的原意。

  其次是在內容史事方面的解碼,作者自述:「編輯時嘗採錄奏摺以備查核,然引用卒少也,蓋海外封章,似難盡據為典要」,確實如此,官方文書並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訛,難免有誇大其詞、邀功諉過者,但是,若能去蕪存菁,想必「披沙揀金,往往見寶」,奏摺檔案的內容、其他知識份子(如林占梅、陳肇興、吳子光、吳德功、蔡青筠等)的詩文作品 、甚至流傳於民間的歌謠(如〈辛酉一歌詩〉、〈相龍年一歌詩〉、〈新編戴萬生作反歌〉等),對於理解這部著作應也有相當的幫助,亦可平衡書中過於單一的觀點。相關的詩文創作、文獻史料(包括一般紙本文獻 與數位資料庫 中的檔案)、工具書 、以及近現代史家之研究成果,筆者皆妥善予以運用到注解內容之中。

  另外還有作者本身受到傳統儒教信仰影響下的封建意識型態的侷限,敘述的角度非常堅定的站在支持官方而批判戴軍的立場,其行文之間往往插入了個人的主觀想像或是價值判斷,而且對於戴軍的描述動輒使用一些或顯或隱的貶抑字詞。此外,因為他撰述此書時,距離事件發生尚近,相關的文武官員或地方領袖有許多都還健在,所以他在敘述的時候也會綁手綁腳,隱惡揚善者所在多有。

  諸如此類,也是我們認識真正史實與運用此一史料時應該要撥開的迷霧與雲翳,如同英國史家Keith Jenkins所指出的:「歷史是一種由歷史學家所建構出的自圓其說的論述,而由過去的存在中,並無法導出一種必然的解讀:凝視的方向改變,觀點改變,新的解讀便隨之出現」 ,當我們跳脫林豪撰述時所受到的限制與束縛而理性持平的觀察事件發展,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收穫;換句話說,亦即縱使林豪或許是個明顯帶有個人偏見的敘事者,「不過,一旦偏見被察覺,帶有偏見的文檔也並非變得一無是處。偏見本身有可能具有歷史重要性……甚至帶有最大偏見的資料,也能在重建過去上有所助益」 。

  林豪自述其撰寫《東瀛紀事》的過程是:「輒與其賢士大夫、田間野老縱談當日兵燹流離之故,因即見聞所可及者隨筆劄記。近又博採旁搜,實事求是,得戴逆所以倡亂者,原委犁然矣」(該書〈自序〉),由此可知他在這本書花費了許多心力,而且其內容大致翔實可信,是記載戴潮春事變的重要文獻,若要研究這件歷史事件本身,或者藉以了解台灣清領末葉的社會權力結構、秘密會社在台灣的發展、清帝國駐台文武官員的互相拮抗、台灣各地豪族之間的縱橫捭闔等,都不能不讀這部著作。

  《東瀛紀事》之〈例言〉中說:「戴逆踞城久,黨羽甚眾,調兵十餘起,頭緒尤繁。況同一時也,而鹿港、淡水、嘉義分頭攻戰,吳帥、曾鎮、張守同時用兵。林鎮進軍之時,正林方伯拒戰之候。大甲被圍者四,嘉義圍攻者三。似難一氣貫穿,故必分類編次,始有條不紊也」,可見該書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史書體例中由袁樞所開創的「紀事本末體」,除了〈餘匪〉、〈災祥〉、〈叢談(上、下)〉四篇之外,其餘諸篇都是集中敘述戴案中的某一特定事件,而彼此之間又能互相參照比較,去其複沓,存其精要,頗具邏輯性與完整性,筆者即依照原書架構而逐一校釋。

  解嚴以來台灣文史研究蔚為風潮,目前所見與林豪有關的出版品就有以下三本:林豪《誦清堂詩集》(台北:龍文出版社,2006)、郭哲銘注釋《頌清堂詩集》(台北:台灣書房出版公司,2008)以及施懿琳主編《全台詩.第玖冊》(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之中收錄的黃美娥編校之林豪在台詩作。然而,這些相關書籍都是關於林豪的詩作,其實他過人的才力除了表現於詩作之外,在散文方面也不遑多讓,《東瀛紀事》便是重要的代表作。透過本書的校注,諒能使讀者更全面的了解並掌握林豪其人及其詩文,不管是在台灣史、台灣清領時期文學史、台灣古典散文史、金門文學史、台灣史學史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最後,關於注釋時的表現格式,謹遵守當前文史研究範疇常用的學術論文格式,譬如同一本書籍在同一章節的第二次徵引時,則省略其出版項,以免複沓累贅,諸如此類,茲不贅述。在遣詞用字方面也頗經斟酌推敲,務求準確與客觀,俾能與真實情況以及當前學界普遍用語相符。至於原文中括號內的內容,皆為林豪原註,亦不逐一標明。

  當前許多台灣古籍都已經有校注本 ,十分有益於各界了解與運用這些珍貴的文獻十分有助益,但是林豪這部著作至今尚未有相關校注本的出版,若能藉此機會推出一部精校詳注的《東瀛紀事》,想必對於目前蓬勃發展的台灣文史研究極具正面與積極之效益,其重要性與必要性不言可喻。然而本書之校注需要中文系以及歷史系兩方面之專業,甚至兼及地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殊非易事,撰寫期間承蒙兩位匿名審稿委員提供許多寶貴意見,深感受益良多,謹致誠摯謝忱。個人才疏學淺,雖宵衣旰食,黽勉從事,然而書中闕漏之處諒必所在多有,敬祈 博雅君子不吝指正是幸。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