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出走,一路向南(北美卷):到世界的邊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8781986
孫民/編著
夏日出版社
2012年5月16日
117.00 元
HK$ 99.4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趣味玩家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22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趣味玩家
分
類
旅遊
>
美洲
>
加拿大
同
類
書
推
薦
加拿大升學移民實戰
加拿大西岸深度之旅:附-洛磯山脈、自駕露營指南
溫哥華深度之旅(附:溫哥華都會區•維多利亞市)(新第三版)
開始在加拿大自助旅行(新第四版)
多倫多深度之旅:附尼加拉瀑布、京士頓、渥太華
內
容
簡
介
繼《出走,搭車去柏林》之後,谷岳和劉暢再度出走
從北美洲最北端到南美洲最南端
穿越三萬三千公里
用最瘋狂的方式挑戰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
◎自由、冒險,分擔、分享,風景、風俗,逸事、奇聞,歡樂、趣味。他們的旅行綜合了這麼多人人嚮往的東西,不受關注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0年9月,谷岳和劉暢再度出發,開始了縱穿北美的搭車旅行。谷岳隻身搭上集裝箱巨輪橫渡太平洋,與紀錄片導演劉暢在阿拉斯加會合,開始了他們的美洲穿越計畫。他們用一年多的時間,從北極圈出發,以阿根廷最南端為目的地,用最小的碳足跡,用各種靠譜及不靠譜的方法,完成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
◎用三萬三千公里的旅程,親身體驗多種危險刺激的職業。
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體驗極地漁夫、森林救火員、牛仔等人們的生活。
從搭車到自駕遊,體驗最經典的美國式旅行。
在這趟旅程中,不畏寒冷、颶風,直接面對出生入死的危險,去體驗了阿拉斯加的深海漁夫生活,又或者經歷高溫、烈火,體驗加拿大的森林救火員挑戰生理極限的考驗,親身經歷的多種危險刺激的職業;他們一次次的問自己,人生究竟有幾種可能,所以他們一路向南,為了尋找答案。這段旅程,尚未結束……
旅人簡介
谷岳
出生:一九八○年
出生地:北京(美國籍)
谷岳○至十一歲在中國,十一至二十四歲在美國(其中一年在中國留學),二十四至二十六歲在世界各地流浪,二十六至三十一歲在中國。谷岳在北京出生、共在北京住了十七年,在美國生活了十四年 。
二○○三年,他辭去工作,賣掉所有家當,從西雅圖出發開始旅行。他帶著一個背包、三部相機和一張單程機票,試圖離開喧囂和既定的生活,尋找生命中的真實和美麗。他花了兩年零一個星期,走了十八個國家,最終回到他的出生地——北京。
這次旅行前,谷岳已經有過兩次讓他上癮的長途旅行。一次是十八歲時類似「成人禮」的歐洲行,一待就是六個月;另一次是從北京搭火車去西藏,他想買張學生票,就找了個辦假證的買學生證,本想要個人大的,結果拿到一張北大的。在西藏之行途中他讀了《在路上》,雖然沒能看完,但對搭車一幕始終不忘。
在二○○九年的夏天,谷岳和劉暢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搭便車,經過一萬六千多公里、十三個國家,穿越中國、中亞和歐洲,直到柏林。在那裡等待他們的就是谷岳的女友伊卡。
劉暢
出生:一九七五年
出生地:北京
劉暢於一九九○年去美國芝加哥度求學,一九九四年回到中國,立志投身於推動中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常年從事紀錄片導演工作,並於二○○二年起與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進行合作。
二○○二年獲DISCOVERY亞洲新銳導演稱號,同年與DISCOVERY合作獨立製作紀錄片《FOREVER BEIJING》,獲ASIA TV AWARD亞洲電視網最佳紀錄片獎,並在此之後製作了多部介紹中國文化的紀錄片。
二○○三年起與YUM百勝中國餐飲集團旗下肯德基品牌合作,拍攝多部青少年籃球宣傳片,記錄中國少年的籃球之夢。
二○○四年起執導DISCOVERY NETWORK AISA與華潤雪花啤酒的聯合探險系列片──《勇闖天涯》探索之旅,先後探險並拍攝: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無人區、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探源之旅、探索穿越柴達木盆地、勇闖國境線──瑞麗至拉薩。
二○○八年五月底開始跟拍北川的重建與北川受災人民的生活重建,拍攝三年,完成三集大型紀錄長片《重建》。
二○○九年策畫北京、成都《廢墟 青春記憶》巡迴藝術展。
目
錄
推薦序:找不著北──旅遊衛視總裁 王平
旅人介紹
序曲:搭船橫渡太平洋
[美國.阿拉斯加]
混搭,多爾頓高速公路
極端的極地
夢一樣的錫特卡
[加拿大]
千島間的漂泊
森林公園裡的加拿大
洛磯山下的牛仔和牧場
[美國]
回鄉之路
誰不說家鄉好
挺進大峽谷
體驗拉斯維加斯
從沙漠到沙灘
你不瞭解的洛杉磯
[墨西哥]
新版墨西哥往事
北美洲,再回首
編著者手記:人人嚮往的事物
序
推薦序
找不著北
以「找不著北」為題,為《一路向南》作序頗有些南轅北轍的味道。
前些天,我在北京最繁忙的地鐵國貿站的換乘通道上看到四個碩大的紅字─一路向北,這是一個著名戶外品牌的廣告,在此之前《一路向南》的紀錄片已在旅遊衛視播過了兩輪。最初看到《一路向南》這個題目時,就被它強烈的方向感所吸引。因為女人大都方向感差,而我更是個經常在北京這個四四方方的城市中找不著北的人。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曾經做過一個測試,他們詢問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西邊的原始部落裡的五歲女孩:哪邊是北?小女孩當即毫不猶豫地指出了方向,準確無誤。經過研究發現,在這個部落的語言中沒有 「左」和「右」這樣表示相對空間關係的詞彙,而是採用絕對的基本方向──北、南、東、西。由此推論,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都被賦予了辨別南北的能力,只不過後來有了指北針,而在沒有指北針的情況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找不著北了。
其實還有一種南北是生活中的。那種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一連串難題,不知如何是好並疲於應付的狀況,有人叫做「找不著北」。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生活處在這種疲於奔命的狀態?是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誘惑太多、道路太多?當選擇不再是自由而是負擔的時候,人們開始羨慕那些能夠一路向南的人。
對谷岳和劉暢來說,一路向南只是他們從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旅行,但對大多數找不著北的人來說,「一路向南」這四個字裡面至少包含了兩層指導意義──簡單和堅持。大仲馬在《基度山恩仇記》中說,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一路向南的簡單和堅持,是找不到北時的方向與希望。
旅遊衛視總裁 王平
編著者手記
人人嚮往的事物
二○○九年,聽說有兩個中國小伙子,從北京一路搭車去了柏林,行程總長約一萬五千公里。這事僅僅是聽說,已足夠令人興奮。因為我也是無錢無業的旅行者,很受啟發也很受刺激,咱怎麼就沒想到,或者,想到了卻沒去做呢?
機緣巧合,二○一○年十二月初,朋友介紹我來寫谷岳和劉暢縱穿北美的搭車故事。這次旅行的距離更長,三萬多公里。欣然接活兒的理由有兩個,一是臨近年關確實缺錢,二是對他們本次旅行的好奇和喜歡,可算是「一箭雙雕,一舉兩得」的難得機會。
可能與大多數讀者一樣,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囊中羞澀,瑣事纏身,眼高手低,藉口一堆,夢想全埋在心裡,沒等發芽,已漚成了肥料。谷岳和劉暢替我們玩了一把,而且玩得比較出彩,這是他們吸引目光的核心之處。
提升到理性和文化,他倆替我們做了什麼呢?我覺得至少有這麼幾個美妙的關鍵字:自由、冒險,分擔、分享,風景、風俗,逸事、奇聞,歡樂、趣味。他們的旅行綜合了這麼多人人嚮往的東西,不受關注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寫這本書之前,我有不少疑問:
一、谷岳和劉暢是什麼人?他們怎麼就想到並做到了搭車縱穿北美的旅行呢?如果一點兒背景沒有,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做呢?
二、我們都有過搭車的經歷,從A點到B點,就地刨餅,空手套白狼,精神變物質,這事兒真那麼容易嗎?有現實問題,也有觀念問題─比如「一切向錢看」,傷了病了抬到醫院,沒錢也會死在門口;比如「時間就是生命」,人人都在趕路,不怕慢就怕站,拉上兩個陌生人沒什麼好處;比如聽說北美槍案頻頻,「搭錯車」差不多等於搭上了命。
三、聽說谷岳和劉暢認識不久,不是陳年驢友,也不是黃顏知己。兩人一起上路,一走一、兩個月,性格特點、價值觀念、生活習慣、審美趣味、表達方式等差別都很大,遇到矛盾和分歧如何處理呢?
四、另外,還有不少問題,比如簽證怎麼辦、語言不通怎麼辦、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怎麼辦、一個月時間不夠怎麼辦?
帶著這些問題,我仔細研讀了他倆的「旅行採訪錄」以及網上的所有資訊,感慨良多,有滿足也有遺憾,有興奮也有沮喪,估計和他倆旅行中、回顧中的心態相像。
但是不管怎麼說,旅行成功了,效果達到了。
一個突出的體會是,谷岳和劉暢相當會「借」─借力、借勢、借錢、借物,借助一切有利條件,讓「夢想照進現實」。網上有人爆料,說他倆都有電視臺的背景和資助。谷岳和劉暢沒有回避,坦白從寬,化敵為友,化懷疑為理解,化抬槓為通融。
還有人說谷岳是美國籍,劉暢有美國生活經歷,這事不可複製。人人都有自己的資源和條件,玩不了大的可以玩小的,爭取自由、勇於冒險、嚮往自然、追求樂趣是時時處處可以實踐的事,並不構成本次旅行的硬傷。
電視和網路已經詳細報導過的旅行,還有必要出版這麼一本書嗎?我認為一定要的。
一、谷岳和劉暢畢竟開創了中國人搭車長途旅行的先例。雖然這個玩法在國外比較老套也比較普及,但是它像數學公式一樣,代入到我們的思維習慣、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中,就會解出別樣味道,甚至是令人深思的答案。
二、電視、網路、圖書三種媒體各有長處和弱點。如果把它們比喻成軍事,電視是飛機轟炸,網路是鐳射導引,圖書則是陸軍占領。此三者結合,各有優勢,互為補充,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多面、立體甚至全像的觀照環境。
三、不怕敞開來討論個人旅行的理念、方法和心得,對話當然好,有人罵更熱鬧。國內的旅遊和旅行,與國際相比,問題重重,無論在文化高度、人群分布、方式選擇、傳播效率和品質上,都有差距。不能知難而退,要頂風做案頭工作。反正咱不面對,總有人面對。
谷岳和劉暢的性格、觀念、體能和經歷的差異增加了本次旅行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我也參與過類似的旅行,兩人結伴,同一時間,同一路線,寫出來的遊記卻大相徑庭。當時就想出版一本書,書頁中間畫一條線,並列兩人的遊記內容,雖然不見得好看,但一定有這學那學等等學的價值和意義。我也曾建議出版社這樣處理他倆的故事,最終只限於建議─也許這樣做,太不照顧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了。
這兩人我都喜歡,谷岳更像一個純粹的行者,性情第一,說走就走,樂於擔當,不愛囉唆,估計跟他一半一半的中美人生經歷有關;劉暢則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北京電視工作者和布波旅行家(「布波」即布爾喬亞加波西米亞),思維敏銳,激情澎湃,隨遇而安,不急不躁。這一對搭檔,和諧共生,是一條線上的螞蚱;較起勁來,是觀念鬥爭的兩個代表。寫作過程中,我常常揣測他倆的心理矛盾,那些欲言又止的話,可能更接近某個深度─要承認,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彆扭,他倆卻能夠求大同存小異,幾乎擰成了一股繩。
目前這本書的樣子,一定不是皆大歡喜的,我先說一聲「抱歉」。時代車輪滾滾,誰都著急搭車,生怕趕不上這撥兒鹹帶魚了。有人曾讓我參考一本知名的旅行書籍,我說那比不了,那樣的旅行和遊記已經絕種,咱們只能效仿個大概,相當於歌劇和電視劇的關係。
關鍵是,這本書如果激發了你上路的熱情和寫字的欲望,這才是正事兒,就看你的了。
孫民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