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從二等兵到教授:馬忠良回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94941
馬忠良
新銳文創(秀威代理)
2012年8月05日
113.00 元
HK$ 96.0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血歷史
規格:平裝 / 282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血歷史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作家傳記
同
類
書
推
薦
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
李商隱年譜
陶淵明(再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精)(附贈藏書票)
【最後的訪談:文學三傑系列套書】(三冊):《海明威:最後的訪談》、《沙林傑:最後的訪談》、《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內
容
簡
介
成功大學教授、《海鷗詩刊》發行人馬忠良回憶一生,六歲即因盧溝橋事件爆發而回山東陵縣避難,此後歷經國共抗戰,先是淪為山東流亡學生,後被攔截徵召為二等兵,1949隨國府遷台,發憤讀書,終成大學教授,化育莘莘學子。書中記載斑斑可考,真實反映大時代下的人物血淚。
作者簡介
馬忠良
1932年生,山東省陵縣人,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1971年美國奧立岡大學教育碩士,1978年美國南伊利諾州立大學教育博士。
自1985年起先後任成大外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訓導長、學務長、教育研究所所長。2000年創辦立德管理學院應用英語系,並兼該校學務長,2006年曾受聘該校講座教授。
曾擔任《海鷗詩刊》發行人,出版詩集《冬季以望遠鏡賞鳥》乙冊,專著兩冊。
目
錄
第 一 章 考古的聖地──陵縣
第 二 章 綽號小迷糊
第 三 章 小學時代
第 四 章 中學時代
第 五 章 五人行
第 六 章 青島賣鞋記
第 七 章 上海!上海!
第 八 章 長安鎮風雲
第 九 章 龍游行
第 十 章 「閩道難」
第 十一 章 濟和輪上
第 十二 章 澎湖從軍記
第 十三 章 死去活來
第 十四 章 軍中的文藝夥伴
第 十五 章 成功嶺上
第 十六 章 台中事件
第 十七 章 醫院春秋
第 十八 章 李平伯的智慧
第 十九 章 外雙溪
第 二十 章 大學之路
第二十一章 大學生活
第二十二章 南投中學
第二十三章 「大吃大喝俱樂部」
第二十四章 第一次留美
第二十五章 舊金山打工記
第二十六章 台北商專
第二十七章 再度留美
第二十八章 重回成大
第二十九章 外文系系主任
第 三十 章 「萬里尋才」
第三十一章 代理文學院院長
第三十二章 訓導長的甘與苦
第三十三章 香港姐弟會
第三十四章 《海鷗詩刊》
第三十五章 返鄉祭祖
第三十六章 北京之行
第三十七章 代理教育研究所所長
第三十八章 退休生活
第三十九章 創設立德管理學院應用英語系
第 四十 章 追星
第四十一章 「研究方法」
第四十二章 「海明威專題」
後記
參考資料
序
後記
二○○九年,我把在成大的兼任辭掉,正式過退休生活。此時,我已七十八歲,想起老來無依的不方便,不得不赴美國與我的一對兒女同住,但是,每年我們還是回台南我們那老房子裡住一段時間,會一會親友,見一見鄰居,也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在健康許可之下,間或去大陸旅遊,訪問,也有可能去南京看姐姐,到濟南看小妹及至牡丹江看我的弟媳淑敏。
總括我的一生,平凡至極,與我同一時代的人,有的所受的苦比我更大、更多。由他們來寫自傳,更具標竿意義。但是,在美國常被人問起:「當年,你是如何離開大陸的?」我常苦笑以對,不談則已,一打開話匣子,則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的清楚。
又在成大教書時,看到有些學生頹廢,在堂上,間或講些一九四九年離開大陸時如本書中的片斷,譬如:「青島賣鞋記」、「閩道難」及離開大陸後「澎湖從軍記」、「大學生活」,及兩次留美的經驗,來激勵他們。
與我相處久的同仁也很好奇,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如何離開大陸?如何在台灣生存?同仁於聽了我的故事後,一致的表示:「何不寫出來?」
促我寫此自傳的另一因素是溯自一九九六年的九九重陽節。
那個九九重陽節餐會的目的是向「文藝老兵」致敬,由文建會主辦,個人忝列其中。
會中曾與時任《聯合報》副刊主編□弦兄不期而遇,也恰在此時,秦嶽詩兄將自我處借去的,我們六個人的一張少年戎裝照片還我,我順手請□弦兄指認照片中的我,他一眼就認出了我,並端詳了照片中的每一個人後,對我說:「你將這幀照片的故事寫出來,如何?」
我大約花了五天的時間,寫了一篇題名為:〈軍中文藝的夥伴〉寄他。不料,他將拙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七日抗戰紀念日在「聯副」上刊出。稿子分為四天發表,想不到這篇東西竟引起了我們山東流亡學生識與不識的「轟動」,紛紛地打電話與我話往事,也使得我能有與那些失聯的五連弟兄們重溫「吃糧」的機會。此一小小「轟動」給我帶來莫大的鼓勵。
居住在紐約的莊信正兄,常與我通電子郵件,間或也以電話聯繫。他也常說我在大陸上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及在澎湖島上有一段坎坷的歲月,如果寫下來定會有趣。
最重要的是家人的鼓勵,做為人嗎,總要留點東西。
基於以上這些因素,我乃決定一試。
撫今追昔,我把這一切歸咎於時代及命運的捉弄,但是,在我的腦海裡至今仍出現這樣的疑問:
一、如果一九四八年,我沒有離開濟南市,我會怎樣?
二、如果一九四九年大動亂時,在流亡途中被攔截回去,我會怎樣?
三、如果在十七歲時,我沒有在澎湖島上被李振清及韓鳳儀強迫編入軍隊,會怎樣?
總括我的一生,在大陸生活了十六年,在台灣生活了六十一年及如今在加州居住了三年。
午夜夢迴,常回憶我這八十年來的坎坷歲月,越艱難的事越能記得,它們就像暗夜裡最燦爛的星,不時的向我閃爍。
我也常想起我那些「命」中的貴人,沒有他們的及時協助,我的前半生大概會更淒慘,後半生大概也不太可能過得若是。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感恩便是我晚年的重點修持。
我闖了一生,闖出個名堂來了嗎?
答案是:沒有
然而我仍沒氣餒,如今能做的事只剩下讀書及筆耕,只是已瀕臨黃昏階段,能讀寫多少算多少了。
常有去舊金山漁人碼頭的機會,面對浩瀚的太平洋,內心之思緒澎湃不已,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都遙遠了,理不清,也道不明。但是,有一點是我想在這裡表達的,那就是寄語中國與台灣,無論將來的情勢如何發展,到了二十一世紀這個文明的節骨眼上,一切以「和」為貴,若再反目成仇,不是愚蠢,就是瘋狂。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