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從《光陰的故事》到《一一》 Le cinema d’Edward Yang

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從《光陰的故事》到《一一》
9789866217418
尚.米榭爾.弗東
楊海帝、馮壽農編者:Jean-Michel Frodon
時周
2012年9月17日
127.00  元
HK$ 107.95  






叢書系列:DIRECTORS CUTS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 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DIRECTORS CUTS


[ 尚未分類 ]









  台灣電影人楊德昌(Edward Yang)經歷了不平凡的一生。他在中國大陸出生、台灣長大,自幼深受日本漫畫文化的影響。年輕時曾前往美國學習,並成為資訊工程師,卻在33歲時,懷著一股對電影的狂熱愛好,選擇了轉行拍電影,開啟自己的另一段人生。

  本書的第一部分介紹楊德昌的生平,第二部分詳解楊德昌的八部作品,第三部分收錄了許多珍貴素材:

  首先是喚起人們對楊德昌作為一位藝術家的記憶的大量視覺資料,由楊先生的遺孀彭鎧立女士提供,其中有許多未曾出版;接著是楊德昌本人所寫並發表在當時報紙上的兩篇文章,第一篇有很強烈的自傳特徵。第二篇則是對當代科技變革的思索。

  然後是其他導演們的見證,有的是楊德昌在台灣好友們(如侯孝賢導演、戴立忍),有的則極為看重楊德昌的作品(如中國導演賈樟柯、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以及楊德昌的朋友資深影評人皮耶.里斯恩特(Pierre Rissient)撰寫關於楊德昌的回憶,他在歐洲不遺餘力地推廣楊德昌的作品。最後的三篇文章則由三位電影權威人士從特殊的角度撰寫,深入挖掘楊德昌作品的重大面向,這三位分別是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英國的亞洲電影專家湯尼.瑞恩斯(Tony Rayns)和台灣的教授吳珮慈。

本書特色

  「對楊德昌的認同來得太晚了。」世界著名影評人尚.米榭爾.弗東(Jean-Michel Frodon)如是說;曾任法國《電影手冊》雜誌主編的弗東並給予楊德昌極高的評價:我們幾乎可以說他是二十世紀八、九○年代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之一。

  2012年適逢台灣新電影30周年,楊德昌導演逝世5周年,時周文化特別企劃出版由弗東先生所撰寫的《楊德昌的電影世界》繁體中文版,成為繼李安之後,編入「世紀名導書系」的第二位台灣導演,以此向這位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致敬。

作者簡介

尚.米榭爾.弗東(Jean-Michel Frodon)

  世界著名影評人,電影史研究專家,曾任法國《電影手冊》雜誌主編。主要著作有《法國現代電影史》(1995)、電影:邁向第二世紀》(1996)、《民族印象》(1998)、《論侯孝賢》(1999)、《想像的盛宴》(2002)、《遠離電視的點影》(2004)、《楊德昌的電影世界》(2010)



序 楊德昌的活躍視角

Chapter 01 電影
光陰的故事.指望
海灘的一天
青梅竹馬
恐怖分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獨立時代
麻將
一一

Chapter 02 手稿/圖像 檔案

Chapter 03文字、見證、評論
楊德昌--顏色藥水和等化劑
楊德昌--新的書寫方式
侯孝賢--另一種視角
賈樟柯--關於楊德昌: 沉默的槍聲
戴立忍--電影界的「哈姆雷特」
馬丁.史柯西斯--憤怒和震驚
皮耶.里斯恩特--嚴謹而隨興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楊德昌和他的時代
湯尼.瑞恩斯--左半腦與右半腦:楊德昌的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
吳珮慈--楊德昌及其風格的緣起



楊德昌的活躍視角(摘錄)

  台灣電影人楊德昌(Edward Yang)經歷了不平凡的一生。他在中國大陸出生、台灣長大,自幼深受日本漫畫文化的影響。年輕時曾前往美國學習,並成為資訊工程師,卻在三十三歲時,懷著一股對電影的狂熱愛好,選擇了轉行拍電影,開啟自己的另一段人生。在中國、日本、美國文化和歐洲新浪潮的交會影響之下,他的人生軌跡可以反映出他所處時代最重要的思想潮流、藝術流派和科技手段的變遷。他可能是亞洲電影導演中受各國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而他的作品卻又始終和他的祖國台灣、以及中國文化緊密相連。同時,如果拋開地域因素不談,我們幾乎可以說他是二十世紀八、九○年代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之一。在楊德昌的手中,拍電影的藝術實踐變成一種對社會演變的清醒而複雜的思考手段。

  楊德昌是台灣新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這個運動代表1980年代台灣往民主社會轉型之際,藝術界抗爭的代表性事件。而就這個部分,楊德昌也將在二十世紀末電影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裡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個事件即是華人電影的躍升,並逐漸在世界電影中名列前茅。

  雖然楊德昌的影片作品獲獎無數,但他卻始終未曾成為一個「著名導演」。他的作品內容龐雜,且毫無異國情調,這阻礙了他在國際上拓展知名度,一如媒體和群眾──尤其是歐洲方面──的某種怠忽也是箇中因素:台灣新電影的另一位領導人物、也是楊德昌的同僚的侯孝賢則趕上了好時機,得以在國際上嶄露頭角,而國際上許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只要有一位導演來代表台灣就綽綽有餘了。而在台灣,新電影運動在經歷了最初的成功之後,遭遇了極度的困境:來自電影界內部和各大媒體的進攻、資助者的拒絕,導致沒有足夠國外資金的導演們面臨極不樂觀的處境。

  直到其第七部作品《一一》,楊德昌才獲得應該享有的知名度,至少在西方電影界是如此。但天意弄人,《一一》卻成了楊德昌的最後一部電影。而他應該得到的肯定來的太遲,人們至此才開始正視他的整體作品──這之前僅由世界各地的少數電影熱愛者所了解和喜愛。在法國,只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得以在院線上映,而且今日被視為楊德昌代表作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由於在坎城影展慘遭失利,在製作人的壓力下,當年上映是以刪節的版本。

  楊德昌於2007年6月29日因癌症而與世長辭,時年未滿六十周歲。除了導演的去世所引發的悲傷,認識楊德昌作品的人,無不由於這位最偉大的現代電影作者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而悲痛。本書是在協同法國電影館(Cinematheque francaise)節目策劃人尚-馮索瓦.侯哲(Jean-Francois Rauger)主導的楊德昌電影回顧展之下而蘊生,旨在讓人更深入認識楊德昌的電影,藉此導正對他的這番不公平,同時希望闡明這個將永遠保有其豐富性、撼人深度的作品。

  為了盡可能無所遺漏,本書除了收錄談論楊德昌生平、整體作品和個別影片的文章,並納入了諸多其他的素材。

  本書的成書有賴多方的協助。楊德昌不僅是一位偉大的電影導演,更是值得結識的人物:他對一切都抱有強烈的好奇心,認真、敏感、言談風趣,而且教養良好。他的人格魅力使得許多人打從心底樂於協助這部他的作品專書的出版,正如同如果有人想扶正楊德昌所遭到的不公平待遇,則也會有許多人積極熱情地予以支持。

  關於影片標題,由於楊德昌本人可以流暢運用英語,他電影的英文標題都是由他親自選擇的,否則至少也是別人提出、經由他本人同意的──除了《麻將》和《一一》在法國上映時保留了中文原標題的拼音,是為特例。雖然其他電影標題都盡可能以忠於英文版的方式譯為法文,並且時而在法國運用,但筆者仍傾向於在書中採用經由楊德昌本人認可的英文版。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片的英文標題’A Brighter Summer’s Day’則是直接採用貓王的一句歌詞,因此沒有必要翻譯。其他電影則沒有「正式」的法文標題。

尚.米榭爾.弗東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