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傷疤引子

傷疤引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282125
高翊峰/著
寶瓶文化
2005年6月02日
73.00  元
HK$ 62.05  







叢書系列:Island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7*20.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Island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總是在傷疤之後,女性才得為女人!
高翊峰另一種傷痕文學!

  海草快速跳回她蟄居的水域,拖著我潛泅到了海底……

  倏地,一道疤痕從剛展露的私處恥毛叢側邊,劃上小腹,像根長針尖,逼近我的眼睛。
  我盯著那條長長的肉芽,一張開口,啵,只有一個無聲的氣泡。探向海草,她逼視的眼神給了我一個猜測。一瞬息,身體僵了,像曝曬後乾癟癟的昆蟲,怪異地架在沙發上。那種體姿留出的空間足夠讓瘦弱的海草活動。她移開視線,蠕動,徐徐滑離由我張開的破網,拉回長褲,扣緊褲釦。一隻白嫩手臂遮護一對黑色蕾絲罩杯,黑布白膚相間,白皮黑紗交錯。
  「可以把衣服給我嗎?」她說。──〈海草〉

  穿過妳的傷疤的我的眼,變得朦朧。我看見,躲在傷疤身後的,另一個妳。
  本書為高翊峰的散文集,除了多篇獲得獎項,另一特色是他以顯微鏡般的細膩耐心,探逐每一處傷疤,細節般地凝析每一個擁有傷疤的女體,並交織著若有似無的情與慾。筆法陰柔委婉,視覺與想像交互穿插掩映,我們幾乎聽得到那傷口下的陣陣疼聲。
  傷口對女性而言,往往是成長與蛻變的試煉。本書是高翊峰的另一種傷痕文學。

《傷疤引子》獲獎紀錄

〈菸疤〉獲2001年台中縣文學獎散文獎
〈海草〉獲2003年苗栗縣夢花文學獎散文獎
〈細裂美女櫻〉獲2000年台中縣文學獎散文獎
〈菸斗〉獲2001年苗栗縣夢花文學獎散文獎
〈電話號碼幾號?〉獲2001年桃園縣文學獎散文首獎
〈料理一桌家常〉獲2000年聯合報散文大獎
入選八十九年度散文選(九歌)
入選台灣飲食文選(二魚)

作者簡介

  高翊峰,1973年出生苗栗頭份,文化大學法律系畢業,曾從事酒保、舞蹈、電視編劇、《FHM》男性時尚雜誌編輯工作及《野葡萄文學雜誌》主編,現專事寫作。文字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宗教文學獎等等。出版短篇小說集《肉身蛾》、《家,這個牢籠》、電視劇小說《雪地裡的星星》,並與「小說家讀者8p」合著有極短篇小說《愛情6p》、《不倫練習生》。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推薦人數:2,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喵魂
/ 台灣台北
2008.07.30看喵魂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這是第一次接觸高翊峰的作品。看到《傷疤引子》躺在舊書堆裡是前一陣子的事了,而直到最近才有時間慢慢地咀嚼完它。
  短篇小說的編排方式有特別安排過吧?從稚氣的傷痕漸漸變成狂野的愛慾、最後是家庭裡微妙的平衡(彷彿殘渣一般無味卻又不忍捨棄)。
 
  第一篇《菸疤》主要看似描寫女學生的錯亂(因為寫過類似感覺的小說,所以對它別有好感),另一頭卻在寫年輕老師的欲望。在舞台上舞動的年輕肉體,硬要上妝來宣示她們已經成熟,使得每張僵硬微笑的臉,看起來一模一樣。老師認不出來哪張臉是她……
  在台上多麼光鮮亮麗,跟後來西門町骯髒的飲料店正好做出對比。她一掀開護腕,底下更是令人作嘔又心痛的、滲血菸疤。
  「老師你會不會覺得這邊(樣)很髒…?」我覺得很悲傷的一句對白。而且老師還勉強搖搖頭。
  環境、跟她的處境都很髒。
  因為混亂、出軌的戀情,所以燙下了菸疤。多痛?也及不上內心的傷疤。
 
  《海草》、《吉普賽女郎的微笑》這兩篇都讓我覺得詭異、妖媚,寫海草小腹上那道生產造成的疤:「倏地,一道疤痕從剛展露的私處恥毛叢側邊,劃上小腹,像根長針尖,逼近我的眼睛。……我盯著那條長長的肉芽,一張開口,啵,只有一個無聲的氣泡。」(也就是書摘的那幾句話)
  真是好狡猾,我一開始竟沒想到那是剖腹的傷疤,反而有種虐待跟性慾的感覺。
  寫薇薇臉上的傷疤:「她在笑嗎?不,是她嘴上的那道疤,讓她笑了。……她越是逼近我,那條疤痕越是變長,把她變成一個只塗上半邊嘴妝的歡喜小丑。」
  這段是想起了黑色大理花。滑稽的傷疤,有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效果。
  因為這疤痕,把她的人生夢想毀了。好似一個大笑話,永遠跟著她、嘲笑她的失敗人生。恨,是很恨、但又無可奈何。因為她生長在一個多疑的家庭。
 
  描寫最多情慾的一篇我覺得是《下班之後,上班之前》。嚼檳榔的過程描寫很有情色意味,畢竟舌頭是一個很搧情的器官。
 
  《細裂美女櫻》這篇名很奇怪,我順著他的描寫來想像這會是什麼植物。結果作品到最後花苗竟然都枯死了。(「……凝固如初血的乾屍」)
  隨著妻肚裡的胎,他們從興致勃勃、到憂心、又懷希望、最終仍是死胎,這樣轉變的呈現,全部都反應在他們對待花苗的態度。兩者配合得很好。
 
  《煙斗》、《關於妻小手的幾個片段》是我比較不懂的。感覺還有更隱晦的意義但我不會解釋,請各位自己去詮釋。
 
  《電話號碼幾號?》、《料理一桌家常》兩篇在講述家庭裡的秘密。看似表面的和平,大家都不說破,卻早有很多問題存在。而且兩篇的問題都著重於「父親」,男性在家庭裡的地位、代表意義、跟這些男性的自尊(倒也不是那麼沙豬,而是有隱晦不願說出口的自卑)。
  「……我仍舊不知道父親心裡,積釀了多少令人傷足口味的醃漬酸汁」
  兩篇的孩子,「我」,可以看出他心裡的無奈(「媽打電話來,聽她叫我的聲音,很害怕--」)。他不會選邊站,就只是默默地看著雙親,躲在桌子底下(或是廚房的一角)觀看戰火。或是適時地聆聽,雖然同情但還是什麼都辦不到。
 
  整本書有種:「物品�人」的配對關係,去釐清這種關係,搞清楚哪樣物品是象徵什麼我覺得很有意思。雖然只是短篇小說,但我很喜歡高翊峰營造的整體感覺。有點模糊,卻又不會超過界線。看不清楚它的表情,但你可以知道它的表情……。
黃蟲
/ 台灣台北
2008.02.21看黃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偽散文、真小說?——讀高翊峰《傷疤引子》

相對於詩的形體、樣貌以及隱隱然散發的貴族氣味,散文展現的是種常見、
普遍和人人皆可寫的親民姿態;對比於小說的抽離、詭怪和結構,散文就呈
現出……呃,沒錯,這裡的定義出了點問題。難道散文就不可能抽離、不可
能詭怪甚至沒有結構可言?特別在今日每天睜開眼張開耳就接觸的寰宇搜奇
,這世界還有什麼不可能?(人家愛迪達都明白打出 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不可能」的slogan了)

是以,原本劃在散文與小說之間的粉筆界線本來就容易因人來人往弄得凌亂
不堪,身處在現下「本人比照片好看」、「現實比虛構更具戲劇性」的迷亂
氛圍,散文與小說難以說清的那條線,也就於今尤為模糊了。

因而,讀者若是以讀一本散文集展閱高翊峰的《傷疤引子》,想必困惑不已
:這裡頭的「我」真是同一人嗎?於是你開始拼湊這個「我」的形象、外貌
、性格,接著有好幾次,這些拼圖斷片又像是來自不同的圖片,怎麼卡都無
法輕巧地將它們完全歸位拼出。再瞄一眼每篇末的附註,怎是一堆散文獎的
標籤?就連那篇後記都寫得這麼不誠懇老實?(乾脆說阿三是印度人算了?


但我們可以試著回想。高翊峰的上一本書乃是《肉身蛾》,一本結實鏗鏘的
小說集。喔,忽然領悟似的,這一切一定是個騙局:因為——所有的小說家
都不會老實的。如果寫小說編織虛構的故事還不足以滿足小說家的詐財騙人
天性,他們免不了動腦筋到書的結構上。因此,那些宛若CAS保證標記的什
麼什麼散文獎我們大可不必理會它——你相信它了,那你就中計了。

因此,這其實是一本偽散文真小說集。所以,你知道了,這以「我」為敘事
觀點的主線你可以將它拉得長長的,將這些顛倒錯位的時序、片段銜接起來
,最後發現這一切都是幻覺。關於種種傷疤的幻覺。

於是我們讀到那些身體上的扭曲疤痕。長的。短的。隱藏的。藏不了的。各
種想像的疤痕。這些實體的疤痕就像一條牽引,繼續將我們拉近、逼視那些
遮蓋不了肉眼卻又無法直視的內心傷疤。我個人以為,要真傷到了內在,怕
是那傷大概是結不成疤,只要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道菜餚,便足令人瞬
間崩潰了。因此,相對於〈菸疤〉、〈海草〉這些狗血又芭樂的故事或是〈
下班之後,上班之前〉那樣的無聊男子,我們的確無法體會到作者所謂的「
另一種傷痕文學」是什麼。但書頁來到尾數,我們卻被〈電話號碼幾號〉、
〈料理一桌家常〉這樣憑空拔起的作品狠狠穿刺到裹了一層層保護膜的柔軟
內心。

所以在此我特別想提後面兩篇作品,兼論及作者的寫作意圖之轉向。

〈電話號碼幾號〉和〈料理一桌家常〉兩篇特異的突出光芒,實乃來自同一
創作思維。藉著賦、比、興的紮實技藝,雕刻出殺東指西的文字指涉,同時
內蘊著即將隨著文字張力開展的家庭日常悲喜。「父親」是其中共同的主題
,然而父親不直寫,而採用旁觀者的「我」來帶出整個家庭、父親母親之間
的糾葛騷動、藏隱在廚房外牌桌外的的那些複雜情結。這裡的父親形象是落
拓而失意,卻固執得不得了令人難以靠近。父親們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
〈菸斗〉中的父親亦然),那個世界有著他們莫名堅持所虛構出體面,和那
可笑的逼仄尊嚴。他們都是巴西作家祖奧•居馬雷斯•盧沙(J.G.Rosa)
短篇小說〈河之第三岸〉中的那個不願下船的父親:不願意抽走菸斗,不願
意走出牌桌,也不願意離開錄影帶。

作者嘗自承,自從寫完《家,這個牢籠》(台北:爾雅,2002)後便不太敢
再碰家庭這個主題了;然而這兩篇特出的作品則是在2000、2001年左右參加
競賽發表。這其中坦白供述了什麼?或許作者最拿手處理的仍是這類家庭主
題,實際上這也是他寫得最為出色的主題之一。但從他後來的創作路數來看
,作者顯然意圖離「家」出走,打算在城市裡落地生根了。他的小說漸漸出
現了離家出走的城市人物,那些生存在社會底層、更往渣滓深處裡尋的市井
小人物。如收錄在《傷疤引子》的〈菸疤〉(2001)、〈海草〉(2003)
,主要人物故事背景皆已離家,成為漂游浮動的社會人城市人,以致於這些
故事情節讀來都像極耳聞傳言的現代都市傳奇。又如作者撰寫《幼獅文藝》
專欄【台北夜哨】及《聯合報》專欄【城市的瞬間】,無一不是在捕捉著、
打磨著即將發出曖昧光亮的城市特質。城市人在城市裡到處流竄,不停留下
些蹤跡,也不停沖刷了蹤跡,作者則意圖記錄這些、存檔這些,清寂而孤寥
的城市傳奇,那怕只是一瞬間、一眨眼的短促健忘。而我的偏見以為:城市
裡的現代傳奇不一定要離奇腥羶,也可以是通俗平庸,只要那說故事的人說
得出那份城市味,那份四處流徙不知所終復又健忘的城市氣味,那就相當足
夠。對此,我仍期待著作者越過打磨階段的城市觀察,早日交出一份他所獨
有的城市小說。

什麼?還要問散文與小說的界線?我這種小角還是不要胡說好了,因為我的
分法很瞎——極沒品味水準只分好看跟不好看兩種。還不滿意?那我跟你說
六年級最會唬爛的許榮哲怎麼說吧——只要是小說家寫的,不管是散文還是
小說,都把它當成小說讀就對了!





其 他 著 作
1. 肉身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