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太陽旗下的魔法學校:日治台灣新式教育的誕生
9789868838161
許佩賢
東村出版
2012年11月28日
87.00 元
HK$ 73.9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大眾史學叢書
規格:平裝 / 192頁 / 21*15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眾史學叢書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日據時期
同
類
書
推
薦
菊元百貨:漫步臺北島都
彩繪李火增II:找回夢幻的歷史色彩1935∼1945
繪葉書中的臺灣鐵道•官鐵篇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車輛形式圖
蕃匪討伐紀念寫真帖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
內
容
簡
介
新教育打造新國民
一場魔法般的蛻變在台灣全面展開
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後,延續了明治維新的西化思維,將新式學校引進台灣,深刻影響了台灣人民的知識視野。相對傳統以讀聖賢書為主軸的私塾教育,新式學校裡提供的理化、歌唱、繪畫、體育等課程,在在都衝擊了原有的教育想像。日本殖民政府利用這一套教育體制的設立,逐步將台灣人民日本化,納入到現代的國家體制之中,宛如魔法般地改造了台灣人的內涵。
本書記錄、重建了台灣歷史的這個側面,讓讀者瞭解到台灣人是走過怎樣曲折的途徑,才來到二戰之後隸屬國府的現場。而其中語言文化的轉換,又是如何像魔法般變變變,塑造了台灣人一波三折的歷史記憶。閱讀本書之後,將對台灣歷史的精神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本書特色
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學校建立的歷史,穿插許多人物如吳三連、楊肇嘉等關於上學的小故事,並附有珍貴舊照片,不僅是學生學習台灣歷史有趣的課外補充讀物,也讓一般對歷史有興趣的社會大眾能一窺當時學校的風貌。
作者簡介
許佩賢
台灣嘉義人,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專長:台灣史、教育史。多年來從事臺灣教育史研究及史料蒐集整理的工作,發表過十數篇相關論文,著有《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遠流),並譯有《攻臺戰記》、《攻臺見聞》等重要史料。
目
錄
大眾敘事史學時代的來臨◎蔣竹山
作者序◎許佩賢
前言
(一)施魔法的人
日本政府的如意算盤
教化意見書的提出
「同化」是沒有必要的
用「國語」將台灣「日本化」
教育敕語的發布
台灣公學校令
實施義務教育只是空論
沒有抵抗力的台灣書房
以不教育為教育的方針
台灣教育令的出現
內地延長主義
新台灣教育令--台日孩童一起上學去
會不會說「國語」差很大
不能算是全民皆學的「國民教育」
「國民學校」來了
(二)魔法的學校
孔廟與書房
書房生活的回憶
在書房學什麼
一定要讀書的理由
新學校的建立
對政府的陌生和不信任
想盡辦法吸引你來上學
打造能配合殖民統治的「新人種」
錢從哪裡來?
慢慢建立起來的魔法學校
(三)學校的魔法
從「好兒童」到「好日本人」
賢妻良母
忠君愛國
鄉土教材與實用知識
不要你努力向上、出人頭地
新課本變漂亮了
戰爭美談
學校生活的一日
各式各樣的紀念日
(四)被魔法吸引的人
那一年,我們一起上學去
從剪辮子到留日
學校是兒童的樂園
文明女的誕生
弊衣破帽的高校生
台灣的少國民
姓名怎麼改
告別日本時代
結論
延伸閱讀書目
年表
圖片出處一覽表
序
作者序
許佩賢
十幾年前,大概是我剛完成博士論文不久,哈利.波特電影第一集剛上映,看著看著,忽然發現本來讀小說時沒有發現的事,啊!這不就是我博士論文要說的事情嗎?!分班上課、集體行動、相互競爭、為團隊爭光……是的!霍格華茲,基本上就是以近代學校的模式在運作,我開始夢想以後的新書要叫做「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但後來只發表了一篇短文。
這本書的骨架,主要是我自己十幾年來對台灣教育史研究的一些心得。早年我把教科書(魔法書)當成國家統治技術的表現來分析,後來留意到學校所代理的新文明(魔法)對台灣社會致命的吸引力,然後也逐漸關心受到文明吸引的台灣人──他們對近代文明的嚮往與追求文明過程中的挫折。這些概念雖然可以稍微整合自己過去的研究,但是沒有辦法全面性的介紹近代教育對台灣社會的意義,因此本書還是相當程度的借用了其他教育史研究者的重要發現,特別是美國學者鶴見.派翠西亞(E. Patricia Tsurumi)對於殖民教育的評價以及台灣大學歷史系周婉窈教授對教科書的分析;而對於日本殖民地教育政策的解說,則多參照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部駒□武教授的研究。
我的父母都出生在日本時代,母親還未來得及進小學念日本書;父親年紀較長,在日本時代讀了五年小學,應該可以算是所謂的「少國民」吧。不過,等我二十好幾、進入研究所,開始對他的「歷史」有興趣的時候,他已經將他的「日本時代」藏進記憶深宮,只跟我分享小時候學藝會表演桃太郎的片斷。本書關於台灣人的求學經驗,特別依賴幾本對於教育經驗敘述較為詳細的回憶錄,如吳三連、楊肇嘉、王育德、林莊生等諸位前輩。我用比較大的篇幅介紹他們的求學經驗,希望能將他們的動人歷史,介紹給更多讀者。此次重新翻讀這些前輩的回憶錄,他們對新文明的嚮往、追求知識的躍動之心,以及在各種小小場景中的驚喜、挫折,乃至在挫折中堅持不放棄的努力,再度讓我感動萬分。
幾年前,我曾經在遠流出版社出版《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收錄自己的幾篇研究論文。當時心裡想,這樣的學術論文,除了可以升等之外,應該沒什麼人要看吧,如果有一天可以出一本「歷普」書,將自己的研究心得普及大眾,應該更有意義。後來因應國立編譯館一個出版普及讀物的計畫,而草成了本書書稿,然該計畫因故中斷。此次承蒙東村出版社總編輯林宜澐老師及大眾史學叢書主編蔣竹山老師的好意,願意出版這本小書,心裡非常感謝。尤其是竹山老師費心幫我找了許多報紙上的圖像,真是難為他了。此外,也要謝謝編輯暐婷的費心,才能讓此書順利出版。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