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實驗室巡禮

實驗室巡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27865
張大釗/主編
台灣商務
2012年12月01日
83.00  元
HK$ 70.55  







叢書系列:商務科普館
規格:平裝 / 192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商務科普館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觀察與好奇」是促使我們發問的動力,布萊克本與葛雷德 (2009年諾貝爾生醫獎) 就曾明確表示,他們由於好奇,想要了解染色體如何維持其完整性,開啟了端粒與端粒(酉每)的研究。然而作研究不單單是要解決問題,重要的是問出好的問題。豐富的知識、邏輯的訓練、紮實的根基,是成為評估與篩選問題的依據。一旦清楚知道「要解決什麼?」,接著是研究的過程,科學家最怕就是被框框限制住,因為創意與突破通常是成功的關鍵,陳長謙院士說:「新分子、新化學」;邱勝賢 教授提到「新思維、新世界」。而原創力是需要不斷的操練,經由觀察、學習、思考、創造的過程,如何從實驗中看到精采的故事,如何將故事的邏輯呈現表達,經由反覆的思考與推敲,讓思路活絡過來,觸類旁通,最終揭開問題的奧秘。當韓殿君 教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看到螢幕上原子團分佈影像的慢慢隆起,驗證「波色-愛因斯坦凝結」的原子波,霎那間充滿著驚喜與滿足,是旁人無法享受的,這正是科學研究最令人著迷之處。

  本書涵蓋了從2004年至2009年,科學月刊專訪國內十六位教授的實驗室。內容包括上自登高望遠的天文,下至海中魚蝦的研究;從平息大氣中臭氧層破洞之爭議,到探索細胞老化的奧秘;從核酸自動化定序的挑戰,到揭開雙面原子的面紗;從奈米粒子的研發,到超分子的合成;從看見螢光的秘密,到基因轉殖的螢光魚;從果蠅的嗅神經圖譜,到人類腦神經纖維的解像;共有七篇生命科學與九篇自然科學的訪問報導。不論這些科學家是究理務實,或是翱翔在實驗中,亦或是自我挑戰;他們都具有共同特質,除了都有強烈的興趣與求知慾望;執著、專注與熱情都是從事研究工作不可或缺的。

本書特色

  ★藉由文字與圖片紀錄,一窺國內16位知名教授實驗室內的秘密。
  ★內容上自天文,下至海洋,更揭露近來熱門的螢光魚培育經過。

編者簡介

張大釗

  1985年獲得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化學博士學位,隨後在Boulder的 CIRES研究中心從事一年客座研究與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博士後研究兩年,於1988年返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目前是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合聘研究員,臺灣大學化學系合聘教授,陽明大學生醫光電所合聘教授。研究興趣包括雷射光譜學與影像技術、分子間作用機制、小分子在癌症相關研究,特別是研發螢光探針分子從事癌症篩檢與利用影像技術探討不同細胞間之胞器差異,研究DNA的G-四股結構之構形、形變與其生物功能或抗癌機制,研發穩定G-四股結構之抗癌分子。


主編


螢光魚的「做者」─蔡懷楨教授林敬哲 林秀玉 羅時成
追尋細胞老化祕密的林敬哲教授 劉冠伶
「基因聖戰」的尖兵─白果能教授 劉冠伶
在實驗中翱翔—陳家俊教授 劉冠伶、楊正義
揭開雙面原子的面紗—韓殿君專訪 劉冠伶
登高望遠在鹿林—天文臺的現在與未來 葉永烜
看見螢光的祕密—楊吉水專訪 劉冠伶
遇見究理務實的學者—陳貴賢專訪 范賢娟
開啟魚類生理黑盒子—黃鵬鵬專訪 范賢娟
腦神經纖維的解像者—曾文毅專訪 范賢娟
勇於自我挑戰的學者—陳玉如專訪 范賢娟
全球蝦病研究權威—羅竹芳專訪 陳怡芬
臺灣Cell第一人的學思之路─清華大學生物科技所江安世教授專訪 范賢娟
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邱勝賢的實驗室巡禮 李俊毅、張珮琪
清華大學化學系洪上程教授專訪─醣領域的拓荒者 范賢娟
專訪中研院原分所林志民實驗室—創新方法平息臭氧破洞爭議 邵芷筠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