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上冊>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上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33700
史景遷/著
溫洽溢
時報出版
2001年5月15日
117.00  元
HK$ 99.45  







叢書系列:BC 歷史與現場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BC 歷史與現場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中研院院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許倬雲曾這麼形容耶魯大學歷史系專治中國史的史景遷(Jonathan Spence):給他一本電話簿,他可以從第一頁的人名開始編故事,編到最後一個人名。史景遷當然不曾寫過這麼一本「電話簿當代史」,但是從許倬雲教授的比喻中,不難了解史景遷說故事的功力是如何高超。

  而這種說故事的能力,乃是成為優秀史學家的必要條件之一,也往往是一種天分,而史景遷就有這種本事,能埋首在故紙堆裡細心排比資料,但也能跳脫到宏觀的角度,從世界的大格局來觀照中國歷史,兼顧考證、敘述、分析、綜合與理論各個層面。這本《追尋現代中國》就是最好的例證。

  史景遷有非常清晰而強烈的問題意識,這從原書名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就可看出。史景遷的問題是:如果有「現代中國」這回事的話,那麼這個名詞可以回溯多遠而仍能成立?在這個基本層次上,史景遷所思考的問題可說和已故史學家黃仁宇相當接近,因為黃仁宇的主要關注點正在於把中國和歐洲歷史相對照,思索為何歐洲式的資本主義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所謂資本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和現代性(modernity)可說是相通的。而史景遷和黃仁宇兩人也都很注重看似細微不起眼的技術細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所以在千端萬縷的細節中,揀選、過濾有意義的事件,並將之匯集,與歷史的大走向掛鉤,那是真的要有小說家的筆法與功力才能畢其功,更何況這本書的英文版還是由Norton 所出版,是作為大學教科書之用。一本大學教科書能寫到兼顧學術性與可讀性,在英語世界裡,史景遷恐怕是當代第一人了。

  本書出版後,已取代徐中約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而成為在美國大學中國研究的權威著作。本書自明末開場,順著時代發展變遷一路發展至 1989 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全書見解透徹,觀察入微,不受傳統政治史的路徑限制,而側重經濟、文化等常民生活之面向。行文敘述尤其生動,極具閱讀樂趣,史景遷的多本作品,將陸續推出,敬請期待!





讀者評鑑等級:

3顆星
推薦人數:7,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吳文欽
/ 台灣台北
2003.02.16
評鑑等級:

5顆星
有血有肉的中國近代史——〈追尋現代中國〉

對許多七年級前段班之前的同學而言,高中歷史第三冊裡的中國近代史,是揮之不去的考試夢魘,他們被迫記頌條約內容,片段吸收國共內戰,於是迷失在龐雜的年代和人名,對於事件的脈絡和意義一知半解,而七年級後段班的同學,生在以「去中國化」為政治正確的時代,也錯失了認識近代中國的機會,只能從電視劇中誤植歷史。幸好,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的〈追尋現代中國〉,可以彌補這樣的缺憾,讓讀者可以擺脫政治立場的迷障,從容認識當今情勢是如何演變而來。

從〈胡若望的疑問〉、〈婦人王氏之死〉到〈雍正皇朝之大義覺迷錄〉的系列著作裡,史景遷精彩示範了如何從陳年事件中,一面透過資料來重建歷史舞台,一面提示人的性格動機如何回應環境,最後栩栩如生地將人物還原出來。而這項看家本領在〈追尋現代中國〉一千餘頁的大書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扭轉一般人對歷史書籍裡枯燥敘事的刻板印象,更沒有中國近代史裡內憂外患的落魄意識,賦予主角人物掙脫時代亂流的積極人格。

誠如本書英文原名「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所標示,作者側重在時空裡橫亙數千年的中國,如何面對「現代」的造訪和衝擊。他首先將時序拉回西元一六00年的晚明,當時歐洲的科學革命還剛起步,近代國家的基石「社會契約論」也還沒提出來,中國在政治上卻已具備龐大的官僚體系,文化上也有戲劇(桃花扇)、通俗小說(金瓶梅)大放異彩,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中國照理應當會繼續引領風騷,怎知四十年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歷史因為改朝換代拖遲了進步。

針對這個矛盾,史家黃仁宇曾經在〈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書中提出解釋,認為是當時的官僚體系,已經僵化到無法回應社會生產力提升所帶來的遽變,造成宦官亂政、經濟凋零,相反地,歐洲卻按著文藝復興、宗教、科學乃至於工業革命的節奏,發展出現代社會的管理機制,急速地踏出飛躍的步伐,最後再以帝國的姿態向東方叩關。

史景遷延續這個架構,將視野放大到往後的清朝、民國,分析了不同的統治集團,如何運用權力,去看待、駕馭龐大紛雜的國家事務,以及當他們面對接踵而來的西方強權時,如何接招,把一手爛牌打出成績。於是,康雍乾的盛世、晚清的內憂外患,民國的喧囂擾攘,成了如〈魔戒〉般一連串的冒險過程,其中的波瀾壯闊,在讀者內心不斷地翻湧。

史景遷這種筆法,寫出了歷史人物的血肉,寫出了他們的掙扎和限制、光明與黑暗,這是一般縱論性史書所難以望其項背的。這也提醒讀者,在面對歷史評價時,如果真要「一刀切」,也必須將當時的情境作考量,許多不明就裡的「事後諸葛」,不是錦上添花,就是落井下石。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提到「台灣」的篇幅不多,而且側重在過去五十年來累積的經濟、民主發展,作者自言是他重點放在「回應我所瞭解的北京、南京、重慶決策者新中羈絆的要務,而非鉅細靡遺地追索台灣迥然不同的發展軌跡」,本書推薦序作者許倬雲院士,認為這是「我們不能逃不補足的責任」。然而平心而論,台灣發展在這本講中國現代化的著作裡被忽略,絕非「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的顯證,反而可視為在全世界一片「中國研究」的熱潮中,台灣史可能落入的邊緣處境,筆者相當期待在台灣史的領域,也能出現像本書這種冶文學、歷史於一爐的著作。

此外,本書給台灣讀者另一個啟示是,意識型態不應該是歷史書寫的先決條件,學生的確是要先「認識台灣」,但不能不認識中國,亦即中國近代史都是台灣史書寫不能不面對的關卡,只是目前各路人馬因為立場而有不同態度:統派傾溢著感懷和期待,獨派抱持著輕視與決裂,至於那些聽膩天寶遺事的人,則乾脆視而不見,將眼光放在兩岸的近來的經濟事務。然而,歷史的發展千絲萬縷,刻意的粉飾或遺忘,只會徒增對話的無效性。





其 他 著 作
1. 太平天國(下)
2. 太平天國(上)
3. 「胡鬧領主」毛澤東 永不休止的顛覆與冒險
4.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5. 婦人王氏之死
6. 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下冊>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7.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