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外文明同時空1:春秋戰國VS希臘 古文明的昇起

中外文明同時空1:春秋戰國VS希臘
9789865981716
林言椒、何承偉
龍圖騰文化
2013年1月28日
183.00  元
HK$ 173.85  






叢書系列:大歷史
規格:平裝 / 296頁 / 21*28.5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歷史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先秦















  本冊涉及的時間縱深極長,遠溯300萬年前茹毛飲血的人類遠祖,對浩瀚的考古資料做了一番整理介紹。近論中國的春秋戰國與西方的古希臘時期(也包括古埃及),從政權遞嬗、制度興革入手,再敘及經濟發展過程,由此可看出古人是如何在極其有限的科技條件下,在艱困的物質環境中,努力謀求生存之道的。

  接著是論述了中外在文學、宗教、哲學、學說、文字、藝術、科技等方面的各自發展,並加以比較。更特別的是,本書還做了日常生活層面的梳理,不但探討了衣食住行育樂之類,甚至還提到了化妝術,這在一般的歷史書籍中,是絕無僅有的。

本書特色

  很難在市面上看到如此具有恢宏氣勢與創新體例的磅礡鉅著,若非糾集了一整群學貫中西、知古通今、思想前衛且深具使命感的頂尖學者,那絕對是編撰不出來的。本叢書不但對中西的比較甚為全面,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思想、文化、藝術、科技、生活等等層面,還運用了諸如比較大視野、比較視角、長鏡頭、廣角鏡、蒙太奇等等專題,使讀者看書如同觀賞歷史大劇一般地生動有趣,光是內含圖片的珍稀與多彩多樣,就要讓人玩味無窮而不忍釋手了。

  本叢書文字淺顯易懂而又文采燦然,並非僅是流水帳似的平舖直敘,亦可見編著之用心。

  從第一冊中,我們不僅看到悠悠流淌的歷史長河,也看到這條長河的泥沙是如何積澱下來,逐漸轉化成為孕育人類文明的沃土,古文明由是冉冉昇起。我們又看到人類的發展有其共通性,但也因為所處的客觀地理環境,以及主觀人為意識與歷史的偶然,讓中西走向不同的發展道路,產生了獨特性,然而彼此又不斷相互交融相濡著。

  春秋戰國與古希臘分別是中西文明最蓬勃發展的時期,相互輝映,各自滋養了後世百代,我們迄今仍在懷想當年,蒙受其恩澤,它們之間的比較,也就格外耐人尋味了。



出版說明 何承偉
推荐序一 龔鵬程
推荐序二 李學勤
專家導言 王和/張翀
導讀示意圖

考古

考古比較大視野 蒙昧初開 文明微曙 
從樹上下來的人:中國元謀人 
蠻荒石頭成工具:從猿人到現代人 
占據東風第一枝:仰韶文化的發展
天涯何處覓衡權:新石器時代的標準
考古比較大視野 神祕的三星堆青銅藝術
一朝發現天下知:龍山文化
養在深閨人未識:綠洲理論
長江靈秀聚太湖:良渚文化
或有遠親隔海峽:美洲最早文明奧爾梅克文化
文明之光的前夕:五帝傳說時代
銅與石三洲互現:歐亞非的銅石並用
人文初祖耀華夏:炎黃子孫
銅石交輝映非歐:銅石文化
歷史蒙太奇 堯舜禹禪讓VS希臘軍事民主制


政治

政治比較大視野 國家的形成,王權的確立 
金字塔誕生的時代:古王國時期 
高貴種族蒞臨恆河:印度吠陀文化
跨頁大圖 獅身人面像
半掩門扉半露面:夏朝的傳說與史實 
謀殺得來的繁榮:古埃及中期的繁榮
上窮碧落下黃泉:夏的發現 
神力挽巨陽:卡納克神廟 
信仰戰勝劫難,艱險成就智慧:出埃及記 
高歌前進迦南 開啟黃金時代:猶太建國
失而復得的權杖:少康中興 
歐洲文明的曙光:愛琴文明 
人物特寫 美的化身與象徵─海倫
江山代有才人出:商湯代夏 
流連光景惜朱顏:兩河文明
跨頁大圖 空中花園和兩河流域文明
不穩定中發展壯大:商代前期的歷史
刀耕火種憑鐵刃:西臺的歷史
歷史長鏡頭 通天地敬鬼神:巫祝文化
固定「革命根據地」:盤庚遷殷
上苑風光好:新王國的建立與發展 
不愛江山愛美人:殷紂王的統治
美人遲暮臨晚照:埃赫那頓改革
比較視角 東西活水不同源:中國和希臘文明比較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牧野之戰 
仗劍行建霸業 第一個軍人帝國:亞述帝國
比較視角 「革命」與征服─牧野之戰與特洛伊戰爭
回顧洹河水畔 群遺墓:殷墟王陵區
又見咸陽原上 連空塚:埃及帝王谷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周公攝政
自然崇拜 萬象皆空:婆羅門教
跨頁大圖 印度卡萊石窟
西周興盛的真正起點:成王之興
鐵蹄下的殘花香:亞述的政策
鐵腕難有補天力:厲王專山川之利
唯有犧牲多奇志:宣王不修千畝
歷史長鏡頭 紅顏禍水,禍水紅顏?
政治比較大視野 大國爭霸與兼併:春秋戰國政治與古希臘政治
挾天子以令諸侯:周室衰微
你方唱罷我登場:諸侯爭霸
歷史蒙太奇 烽火暫息VS步履維艱:弭兵會議與國際裁軍
碧波助瀾推文明:愛琴文明海岸線
一時瑜亮:雅典和斯巴達
跨頁大圖 雅典衛城
逐鹿中原:三家分晉
獨霸西戎:秦崛西方
比較視角 東西遙映文明輝:戰國與希臘的變革
鐵馬金戈爭霸主:希臘與波斯的較量
一個人的戰鬥:商鞅變法
奠定希臘民主石:梭倫改革 
君臨歐亞兩大陸:亞歷山大大帝
國殤難招魂:秦楚藍田 丹陽之戰
古羅馬稱雄前的微曦:王政時代


制度

制度比較大視野 禮制、種姓、民主、法制:
        夏商周與古希臘、古印度的制度比較
何處是家國:方國聯盟 
金字塔 國度與政體:古埃及社會結構 
諸事煩勞 上蒼降命:商朝的占卜制度 
先期穩固 自我樊籬:波斯大流士改革 
祖先崇拜:商代周祭制度 
跨頁大圖 中國青銅器之王:司母戊鼎 
黑石堪補天:三大法典的比較 
有土斯有財:井田制的土地政策 
禮崩樂毀:井田不再井然有序 
奇貨可居:商人階級富可敵國 
希臘城邦民主風:雅典民主之路 
羅馬共和成文法:西方法制源頭 


經濟

經濟比較大視野 全球同此涼熱:上古文明經濟發展的共性 
黃河麥增北人力:北方地區的粟作 
長江米飽南人胃:南方地區的稻作
不吃漢人的米:歐亞最早的非稻區
圍著母親守著寨:姜寨遺址的聚落型態 
左手鞭來右手犁:畜牧農業之完美結合 
結束吃生肉的歷史 燧人氏:發明取火 庖生為熟 
狂風襲勁草的遷徙 印歐人:配合馬鐙 稱霸歐亞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商朝四土與王畿中原 
百工技藝奪天工:商代鑄造與手工技術
肥沃黑土:支撐的糧倉樂園
曆書運河:織繪的農業殘卷
墾荒灌溉 重食制禮:西周前期的農業
射落天狼 河清海晏:埃及中王國的水利 
跨頁大圖 古虞阪道 
田里不鬻頻交易:賠償互換 改變周室規定
新風吹入新王國:新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
廣積糧、緩稱王:春秋時期農商活動
海上漂泊只為財:雅典的航海貿易 
比較視角 稻陂正滿綠針密麥隴無邊黃雲平:
     稻作文明與麥作文明的比較
鐵具牛犁 挽力向田間:冶鐵農工具和牛耕
鐵鏵重犁 武夫亦耘田:城邦期希臘的經貿


文史

文史比較大視野 源頭各自有活水:先秦文學與古希臘文學 
亦真亦假總相傳:上古傳說 
心口相傳歷時久:希臘神話
紙帳銅版皆文檔:金文《尚書》 
饒是金石壽永昌:銘刻文獻 
算卦只做小伎倆:上古智慧大結晶 《周易》
崇拜太陽神之地:古埃及宗教 
詩歌總集:詩史起點 
離而有騷 國破而殤:屈原
逃出埃及的聖教徒:猶太教
遠遊中土的改革者:拜火教
恆河畔的思考:佛教之前的印度宗教 
菩提樹下的冥想:佛教的起源及發展
孔曰成仁 孟曰取義:儒家
老子無為 莊子逍遙:道家
比較視角 孔子VS柏拉圖:大同世界與理想國
跨頁大圖 孔廟 
目盲心明 史更清:荷馬史詩
比較視角 神威凜然VS人本主義:中西神話大不同
君王素喜馭臣術:法家
臣下反嗆逆龍鱗:墨家
比較視角 群星璀璨,各放異彩:
     諸子百家與希臘先賢思想的異同
本原追尋者:古希臘的自然哲學
麥田守望者:古希臘的真理深源
刀劍起兮雲飛揚:兵家
百花齊放領風騷:縱橫家 陰陽家 雜家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古典後期的希臘哲學
泛海而遊 哲思的天空:希臘化時代的哲學
隻字片語寫真史:殘存的古書
天書到人間:古死海手卷
比較視角 白馬非馬:名家與詭辯派
一言九鼎有銘刻:金文 甲古文
文字的力量:輝映古國
比較視角 文明殿堂的兩類磚石: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
跨頁大圖 甲骨文
巨筆汗青 榮辱興亡:春秋戰國史籍 
劍犁雄筆 青史名炳:希臘戰史紀錄
比較視角 以史為鑑 迴旋記憶:先秦史學與古希臘史學 
悲情城市生與死:古希臘的戲劇 


藝術

術比較大視野 洪荒古韻 彩陶岩畫
亙古奇葩:神祕的洞中天書 
岩洞覽勝:立體的洞穴壁畫 
青銅白陶各領風騷:商周時期的藝術
紅檜黑檜優美莊嚴:愛琴文明的瓶畫
藝術廣角 中國書法藝術 
藝術廣角 鬼斧神工:力與美的雕塑神話
比較視角 搏泥幻化 華韻西風:中西陶器 各擅勝場
遮風避雨樸質為工:中國史前建築
巨石列陣震撼人心:西方史前建築 
莊嚴寶庫:商周的陵墓建築 
威嚴神祕:埃及的陵墓建築 
藝術廣角 石柱裡的神話:希臘建築 
藝術廣角 青銅 玻璃 石雕:中印埃工藝美術各具特色
科技比較大視野 科學技術的起源:東西方文明之差別
家國重器:先秦時代的冶金術 
青銅黑鐵:兩河流域的失臘法 
比較視角 澆鑄與範鑄 鍛造和失蠟:中西冶金技術的異同 
《甘石星經》:世界最早的星表
《巴比倫曆法》:世界上最早的日曆 
巧思利用自然力:水沃西川的都江堰
疏導氾濫靠修渠:嘉惠兩河的灌溉網 
比較視角 指腕量尺寸 穀物測數量:中西度量衡何其相似
九針百草 望聞問切:中國醫學 
蛇杖體液 隔離解剖:希臘醫學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比較大視野 從蒙昧到文明:上古人的衣食住行 
習得六藝伴君王:兩周貴族的教育
鼓腹而遊饕餮樂:回味夏商周的飲食
跨頁大圖 饕餮
荒漠炊煙有人家:埃及的食物種類
翩翩霓裳助人倫:周朝服飾大觀
拜倒艷后裙下:古埃及化妝與美容術
有棧之車行彼周道:周朝交通
四通八達朝發夕至:波斯的交通體系
同姓不婚宗法至上:西周婚制
一夫一妻單身受罰:古希臘的婚育


索引

關鍵詞索引
人物索引
作品索引



導讀

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中外文明概說

  在我們開始文明探索之旅以前,有必要對時代問題做一說明。這一卷,我們從史前截止到西元前221年,在中國可以稱為先秦。但是「先秦」是先甚麼秦?從年代學上說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之前,然而在考古發掘資料、文化源流、地理沿革上,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西元前221年之後的秦實際上都無法截然劃分。在中國之外的世界:比西元前221年晚三年第二次布匿戰爭才發生,羅馬才有了稱霸西部地中海的野心;埃及的古文明早在西元前332年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亡。換言之,西元前221年這條在中國有著重要意義的年代界標在中國之外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然而,為了便於表述,統稱為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世界。

  對於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世界,人類所要解決或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人類的起源和文明的發端問題。對西方影響最為深遠的書─《聖經》中對人的起源曾經做過美麗而極富想像的描繪:上帝造出亞當,又用亞當的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無獨有偶,中國也有這樣動人的傳說:女媧摶土造人。但傳說終歸是傳說,在近代科學,特別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知識背景下中外對人類的起源發展開始了研究和探討。目前公認為人類的發展經過了五個發展階段:臘瑪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人與猿的「界河」則是使用人工製造西元前221年之前的中外文明概說的工具進行勞動。

  對文明發端的探索又是另一個神祕而富有趣味的探索。對於文明出現的判定標準,主要是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制度的建立。有些學者認為這一標準還包括是否有禮儀性的建築。在西方這種建築當以希臘神廟為代表,東方世界則是大型的墓葬,埃及的金字塔亦屬此類。兩者的意義似乎相同,旨在全民的範圍內建立或塑造一個「紀念碑性」供人膜拜或緬懷的場所。

  本書所涉及到的全球範圍內的古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為發源地。不同的時期往往由不同的文明占據,以地域環境大致分為:兩河文明,以發源於亞洲的底格里斯河(Tigris)與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流而孕育的古文明,最早在兩河流域的是蘇美人,建立了蘇美文明。之後陸續有閃米特人、西臺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相繼入侵。兩河流域繼蘇美人之後最偉大的文明就是由閃米特人漢摩拉比建立的巴比倫。尼羅河文明發源於非洲尼羅河(Nile)流域,又稱古埃及文明,其歷史也可追溯到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代表了古埃及文明的正式開始。愛琴文明,發源於希臘愛琴海地區,形成於西元前2000年左右。米諾斯文明發源於歐洲地中海的克里特島(Crete),又稱克里特文明,後被邁錫尼文明所取代。在此地域內又相繼迎來了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另外在其他地區還有印度河文明以及奧爾梅克文明、馬雅文明。

  中華黃河流域的夏商周文明也盛極一時,中國在夏商周時代青銅器最為發達、燦爛,也可以稱之為中國青銅文明。中國文明與國外相比是源遠流長,從未斷線,而西方眾多文明都因為內部或是外力的原因而「中道崩殂」,就連當時能夠與中華文明絢麗相當的古希臘文明也未能倖免。這能使我們每一個華夏子孫引以為傲。

  世界範圍的古代文明如何發展、又如何滅亡,其間經歷了多少榮辱興衰?華夏文明雖未斷裂,但它異常早熟的童年期是怎麼過來的?

  從政治制度上來說,中國與古希臘東西各樹一幟,又有埃及處其中。古希臘是相對獨立的城邦制度,而中國則是君主專制的前奏─天子授命、分封諸侯。埃及恰好取其中,雖然有國王法老的統治管轄,但王命思想不如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熾盛。

  有夏一代,文獻渺少,無從稽考。但夏啟改變了五帝時代的軍事民主制,以帶血的斧鉞確立「家天下」的專制體系,此後,無論是商代的甸服制,還是西周的分封制,都在述說著一個主題:群臣效力,拱衛京畿。東周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制度說來,已是「禮崩樂壞」:舊式貴族為了維持統治,必須變革;新興貴族為了獲得與之相符的權利,還須變革。在這中國歷史第一個分裂時期內,文化科技思想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這一時期,古希臘從邁錫尼文明直到雅典斯巴達兩雄相爭,其間的制度變遷不可勝記。唯必須一書的則是古希臘的城邦制度。這樣一種鬆散的政治統治形式,是古希臘民主思想誕生的最為肥沃的土壤。

  古埃及的統治制度更如同商代一樣,是個中央集權的王權神化國家,法老擁有了司法權、行政權和立法權,但事實上法老通常會委託他那龐大的官僚政府來行使司法權。

  中、希、埃制度的不同,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各自的地理條件之差別。希臘是藍色海洋文明映襯下的島嶼國家,各個島嶼很容易形成各自為政的城邦(polis)。古代中國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廣袤國度,東到大海、西至高原的地理與古埃及略有相似。古埃及的東西兩面均為沙漠,南邊有幾個大險灘,同外界交往甚難,只有通過東北端的西奈半島與西亞來往較為方便。學界有此一說:地理較封閉的國家很容易形成中央集權的制度。

  經濟方面,中國的史前社會存在著兩大農業系統:北方粟作,南方稻作。降至商代,中國農業經濟已相當成熟,不僅「五穀」收成,又有大量的剩餘稻穀可供釀酒。以此產生了東西兩大不同的酒系統:東方用糧食蒸餾的高度酒;西方用糧食、果品發酵而成的低度酒。世界範圍形成三大穀類植物區:東亞、東南亞的稻米區,美洲玉米區,歐亞非的小麥區。其中稻米區為東亞地區所獨有,小麥區歐洲不同於中亞、東亞地區,以燕麥為主要作物。

  在文化藝術和思想上,這一時期的中外都從蒙昧發端,到漸趨繁華,但相似之中也有不同。

  至今中國還流傳著那時最古老的史書《尚書》、《春秋》等書,成為我們了解中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文獻資料。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的《歷史》則撰述了西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波斯帝國與希臘城邦間的一場場戰爭歷史。

  《詩經》、《楚辭》曾於東方傳唱。屈原大夫苦吟的身影並不孤單,在西方的希臘,尚有盲人荷馬與之唱和。思想的火花亦在東西方交相輝映。希臘有赫拉克利圖斯、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中國有孔、孟、老莊、墨子,以及法家、名家等。古希臘的眾多思想家構成一個哲學體系,中國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但都當之無愧為傑出思想。

  如同中國沒有成體系的哲學一樣,中國的宗教也還是較為原始。先秦時期,印度已有婆羅門教,這是印度在佛教之前的宗教;猶太教的《舊約》開始傳播。中國則是對祖先神、自然神的崇拜,尚引入不到宗教的範疇。延至後世,更是有趣。佛教實際在西漢晚期已經登陸中土,但非要和黃老之說糾纏;直到衍化出能夠擺脫在印度本土的苦行清修的一派─禪宗才能被中國大眾接受,至此佛教的中國化開始定型。而漢代興起的道教兩派五斗米派和天師派更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道家思想,其宗教典籍也是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莊子》(在道教中又稱《南華經》)。

  中西方這一時期的藝術,都在較為「原始」地探索,尚未有獨立的藝術家產生。史前岩畫成了這一時期最傑出、最美的繪畫作品。中國有內蒙古陰山、新疆等地岩畫,西方也有西班牙的亞爾塔米拉、法國的拉穆特洞窟岩畫。而最有代表的中國書法此時也未見獨立的書法家,商代甲骨刻手固然技藝超群,但史不傳名。西周的書法也是在一件件的鐘鼎彝器上的銘文,看不到商周時期的某位書法家慨然自由的書寫。希臘雅典衛城、獅子門等建築也是眾多的無名藝術家,不像後世我們就知道達文西為佛羅倫斯市政廳繪製《安吉里之戰》作為裝飾,宇文愷是隋大業城(即唐長安城)的主持者。感慨唏噓外,我們還應看到這一時期最精美、最偉大的工藝美術品─青銅器。西方同時與之映襯的則是他們的雕塑作品。

  先秦時期的科技是原始性和開創性結伴而行。醫藥方面有著神農嘗百草、扁鵲的故事,又有著甲骨卜辭貞問夢寐、生產等流露出的恐慌。埃及的醫學也在古老中孕育發展。附錄在《周禮》後的《考工記》凝結著最樸素的物理、幾何、代數等知識。希臘畢達哥拉斯所發現的定理在《周髀算經》中也能找到相應的文本,「勾三股四弦五」。

  這不應該被認為是東西方短長之處,而應看作為東西不同的特性:西方理性,習慣條理化,法律化;東方隨意性,不求精確。如同做菜,西方食譜就規定鹽幾茶匙,糖幾茶匙,味道幾乎沒有多大變化。到中國的菜譜,就換做鹽少許、糖少許、老抽少許。這少許是多少,全靠廚師的拿捏,是故中國餐館的味道全靠名廚撐著,一換廚師,味道全換。再說繪畫,西方繪畫是靠近乎苛刻的素描基礎,焦點、滅點都要交待清楚。而中國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心源怎麼得,得甚麼,講不清,只在乎畫者心境。推而廣之,維持西方的社會關係靠的是法律、契約,維持中國則要靠中庸、調和與「內聖外王」的聖君賢臣。

  綜而言之,作為中外文明的源頭活水,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是中華文明和希臘文明。

  中國歷史,從人類起源─元謀人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可謂「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僅就夏商周歷史也要近兩千年。經過幾代學者的研究、探求,已有信古─疑古─釋古的三重階段,更有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成果的獲得,成績斐然。這一時期中國歷史最過「神祕」,也豐富綺麗。

  古希臘的政治最早誕生了人類的民主制度,經濟上的繁榮,殖民地的開拓,文化上的燦爛,讓今天的人也莫不驚歎。希臘文明雖然由後來羅馬部分繼承,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崩潰,幾近失傳。最後由向西方進攻的阿拉伯人傳繼,才得以涓涓細流地供養了文藝復興的西歐,煥發出新的生機,及至成為現代西方文明的起源。

王和 北京師範大學985工程特聘教授
張翀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