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中庸證釋:列聖著述

中庸證釋:列聖著述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418150
明德出版社
明德出版社
2013年3月25日
130.00  元
HK$ 117  






ISBN:9789866418150
  • 叢書系列:明德叢書
  • 規格:精裝 / 719頁 / 15 x 21 x 10.0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明德叢書


  • 人文社科 > 哲學 > 中國/東方哲學 >

















      至於《中庸》版本,在坊間有「今本」與「證釋本」。《中庸》「今本」者,乃當時諸子受業之時,孔子但授其義,而文無傳;蓋古者竹帛之書不易得,而孔子習於周,問於老,訪於諸官,旁及於史冊,而後盡得其詳,以口授諸弟子;弟子聞於其語,錄於所習之本,此則為今日所傳之《中庸》「俗稱今本(或流通本)」。如《中庸證釋》之「序例一宣聖孔子」言:「《中庸》一書,系門弟子所記,編入《曲禮》,與《大學》同。其初無章節可言,不過記所聞之言,順其義而列之,有前後耳。迨秦亡,漢諸生出諸藏板,或遺失,或蝕毀,存者十六;率顛倒無序,經諸儒生手訂而意理之,文之斷者補之,篇之殘者截之;又合以他書有同異者去取之,遂成今傳之本。」


      《中庸證釋》一書,原出刊於民國十五年至十八年間(西元一九二六~二九年),由天津「救世新教會」,又稱「醒世教會,」的宗主「呂祖純陽」(孚聖)及宣聖孔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亞聖孟子、文中子王通等「列聖先賢」,藉由扶鸞降筆,所共同講述。而《中庸證釋》的內容,蓋將現今《中庸章句集註》(即今本、亦稱流通本)之「經文」,有所錯置或殘缺處,或補漏更正,或調序旁註,或詳加解疏演義,終使《學庸》得以恢復原貌,以重現古聖之微旨奧義。且將「今本」與「證釋本」之經文互堪,以昭世人易讀易懂,理解貫通儒教之完整真義。


      緣於幾千年來,二經《大學》、《中庸》錯簡疏漏之處頗多,使儒家的義理,始終無法圓通周全的流傳。現今適值白陽時期,上天大開普渡三曹,儒家應運;以重整人倫道德之衰,重振堯風舜日之治平聖世。蓋列聖先賢唯恐今人無法明徹儒家真諦,乃經「至聖先師」暨「儒門四配」的臨壇批示;親作詳盡講述、演義、註疏、釋之,誠為「證釋本」之精粹所在,亦是天人合一、亙古未有之殊勝處。而甚多學人,研讀《中庸證釋》之後由是融會貫通,而得以契入儒家心法之元神。


      蓋本社以宣揚聖人微言旨意,祈助益讀者方便參閱;故將原古籍之《中庸證釋》,從新打字、標點、編輯;除列有「證釋本注音原文」外,亦將「今本」併刊,方便讀者對照及瞭解聖人之微言要旨。同時增列每章之「章旨大意」、「問題探討」及深難字句「註解」,幫助讀者易讀、融會貫通經文微旨,將中庸之道落實在日常修辦的生活中。




     





    壹.認識中庸一書/8
    貳.列聖之序、序例、序證、釋題、疏述/13
    參.中庸證釋全文/60
    肆.列聖講述字句註解/83
    伍.跋──宗主孚聖呂喦/676
    陸.附錄──朱熹夫子集註之《中庸章句集註》原文/688








      天地萬物育化之功源於天,物類自有道而生生不息。人之性命亦復如是,既賦於天,若不知其本源,又何以知命之歸返何處?一失本忘源,則因果轉環,不能由終返始,返復本來真面目,豈非聖人之歎哉?所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上天有好生之德,降生聖人以代天宣化,闡明天之奧旨以立教,讓世人明白「天性之德、全生之道」,化惡為善,由終返始,恢復天性之本來。


      聖人教民之道,原無奇異,本在日用倫常間。何謂「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定理者何?乃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婦和順、兄友弟恭、交友以信而已;此皆日常應用不易之真道,復何難哉?蓋言易而行難矣!聖人無大過人者,不過擇乎中庸,朝夕念茲在茲,力行不怠,此所以為聖人也。明知中庸之道為無上大法,言則有餘,而行則不篤,此所以為凡夫也。故欲挽時勢之浩劫,濟扶狂瀾者,別無奇方,惟學行《中庸》,乃根本解決之策;使人心化轉,則天心效順矣。


      時值天道普傳,儒家應運,故儒家之經書,實為末法眾生脩道之重要依據;而《大學》、《中庸》二書為儒教心法、精神所存之至極。《大學》者,明德之道;《中庸》者,明道之本體;二經實互為表裡,本末始終,無可輕重。而《中庸》乃孔子明性命天人之道,以輔《易經》。孔子以世人之學道,不外明其德,內立其誠;明德極於治平,使天下皆得其所;立誠成於至善,使性命不失其真。蓋《中庸》者,儒家列聖成行之成規,述先聖之微言旨意,良為儒教體道之極,行道之主,脩養之精要。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