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建築新觀點:日本第一結構設計師帶你看門道也看熱鬧 ATARASHII KENCHIKU NO MIKATA

建築新觀點:日本第一結構設計師帶你看門道也看熱鬧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63578
齋藤公男
李豪軒
如何
2013年5月29日
123.00  元
HK$ 104.55  







叢書系列:IDEALIFE
規格:平裝 / 176頁 / 18.2*25.7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IDEALIFE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理論









融合造型美學和工程結構技術!
首創以結構師觀點來欣賞建築之美!
解析金字塔、聖索菲亞大教堂、羅馬水道橋、艾菲爾鐵塔等世界指標建築,透視古今建築的歷史、建材、
構造過程與工匠智慧,探索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驚動台日韓的「Archi-Neering Design建築模型展」策展人撰寫!
  ★日本建築成就獎得獎人代表作,「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勸敗必買!

  金字塔不是法老王陵寢,而是防止沙漠侵蝕的防波堤?!

  南義大利阿爾貝羅貝洛童話世界般的蘑菇屋,是未來環保屋的解答?!

  從金字塔到摩天大樓、羅馬競技場到巨蛋運動場、石造拱頂到薄殼構造、石塊到混凝土到人造膜,用「放大鏡」和「磁鐵」觀察舊有的建築,以全新的「建築觀點」發現未來建築的方向。

  本書企圖導引眾人掌握「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之間的關係,並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掘出未來建築的線索。齋藤教授以有趣的觀點為眾人剖析,從古代世界遺產建築到時代尖端建築,從大規模技術到貼近生活周遭的技術,不只是建築、結構專家能從中思索、激發出「新穎的創意」,單純喜歡建築旅行的人,也一定能獲得知識上的滿足。

作者簡介

齋藤公男

  日本空間構造設計第一人。出雲巨蛋、靜岡體育場、山口KIRARA巨蛋等結構設計都是出自齋藤之手。榮獲建築大獎無數,主要有日本建築學會成就獎.教育獎,以及松井源吾獎、IASS.平井獎、托羅哈獎等。著作有《空間.構造.故事──結構設計的行跡》《建築新觀點──日本第一結構設計師帶你看門道也看熱鬧》。

  重要經歷:
  1938年 生於日本群馬縣。
  1963年 日本大學理工學研究科研究所畢業。
  1973年 擔任日本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科助教。
  1991年 升任同所大學教授。
  2008年 退休,獲命為榮譽教授。
  2007年 擔任第五十屆日本建築學會會長。

  結構設計代表作:
  1967年 岩手縣營體育館
  1978年 日本大學Faraday Hall
  1985年 日本大學理學院體育館
  1988年 前橋市綠巨蛋
  1991年 酒田市國體紀念體育館
  1991年 天城巨蛋
  1991年 出雲巨蛋
  1994年 穴生巨蛋
  1994年 船橋日大前車站
  2001年 唐戶市場
  2001年 靜岡縣ECOPA體育場
  2002年 靜岡縣ECOPA 競技場
  2002年 山口縣KIRARA巨蛋
  2002年 京都水上競技場
  2004年 京澤車站.巨蛋廣場

譯者簡介

李豪軒

  1998年取得大阪大學人類科學研究科碩士學位,現為該大學同科博士班生。曾擔任半導體產業日商公司營業部資深經理,譯作有《洋溢幸福的青苔小世界》《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理想的隔間圖鑑》《建築新觀點──日本第一結構設計師帶你看門道也看熱鬧》。



前言 建築雙翼──「建築設計」與「工程設計」 004

01|石材的堆疊與填塞 008
02|黎明期前的疊澀拱頂建築 010
03|安地斯神鷹翱翔的空中之城 012
04|蘑菇般的環保屋 014
05|輸送水的拱橋 016
06|石工軍團的夢想與挑戰 018
07|秘密就隱藏在重力層次的設計 020
08|超越宗教受人喜愛的大教堂 022
09|誕生於文藝復興的優美圓頂建築 024
10|為何哥德建築稱得上是劃時代革新? 026
11|天文學家建造的地標 028
12|控制搖晃的中心柱之謎 030
13|木造剛架結構 032
14|再生的木造建築 034
15|村民共同維護的永續建築 036
16|開創時代的草圖 038
17|產業革命開創了造橋新紀元 040
18|蘊藏工程師精神的工藝極品 042
19|名為風的設計師 044
20|跨海的蓋爾伯鋼樑 046
21|重力創造的懸鏈線 048
22|RC源起於一個小花盆 050
23|頂立於溪谷上的三鉸拱橋 052
24|誰是海恩茲•伊斯勒? 054
25|像布一樣薄的混凝土 056
26|薄殼與厚殼 058
27|第一個超越萬神殿的RC圓頂 060
28|像一首小詩的RC橋 062
29|用PS力完成的RC水道橋 064
30|建築工法上的挑戰 066
31|在風中飛舞的RC薄殼建築 068
32|一片吊掛的曲面 070
33|讓日本誇耀世界的競技場 072
34|波瀾壯闊的纜索結網 076
35|永續生命的絕佳設計 078
36|閃耀於海上的白色船帆 080
37|柔和兼具彈性的網殼建築 084
38|追求「自然輕量」的極致 086
39|玻璃薄殼設計重燃博物館生機 088
40|跳脫建築架構的玻璃設計 090
41|魔法的曲線樑 092
42|享受空中漫步的樂趣 094
43|自行車輪胎構思的運動場 096
44|飛舞空中的螺旋梯子 098
45|挑戰極限高度 100
46|隱藏式超級結構 102
47|名為「張弦樑」的混合性結構 104
48|懸浮於空中的BSS 106
49|用張力環將圓頂撐起來 108
50|翻花繩結構 110
51|張力平衡結構的藝術 112
52|張力平衡結構進化為張力平衡系統 114
53|由PCa預鑄混凝土塊聚合而成 116
54|會動的建築 118
55|眾人合力搭建的再生空間 120
56|智慧型建築──大巨蛋 122
57|組合超輕量的圓頂建築 124
58|多面體建築設計 126
59|從懸吊式到喇叭形張力膜 128
60|利用空氣壓力,使膜體膨脹 130
61|新式膜建築設計 132
62|空中步橋為城市增添色彩 134
63|豐富景觀的步道橋 136
64|趣味十足的橋 138
65|力學與空間 140
66|力學與形態 142
67|結構與空間 144
68|素材與自由形態 146
69|流動空間與穿透結構 148
70|IT設計的建築形態 150
71|耐震強化設計 152
72|永續性設計 154
73|自體增殖的太陽能煙囪 156
74|如果你是富勒,地球號太空船去哪了? 158

後記 連結生命的建築智慧 164

附錄:參考文獻 162
   建築工程設計展 166
   索引 168
   AND模型圖錄 170
   來自311的啟示 174



前言

建築雙翼──「建築設計」與「工程設計」

  文西村的李奧納多也就是李奧納多.達.文西名字的實際意涵。他在三十歲左右,帶著手工銀製豎琴,從家鄉翡冷翠一路來到米蘭。即使經過了六世紀之久,米蘭至今仍然是彰顯達文西豐功偉業的福地。例如他的壁畫〈最後的晚餐〉,幸運躲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轟炸危機,近年來也在結合各種專業科學技術下修復完成。在「達文西博物館」內,還可見到滿滿的根據殘留的遺稿所製成的發明模型。穿過艾曼紐二世迴廊,背對著市政廳,李奧納多被四位弟子圍繞的塑像就矗立在斯卡拉劇院前的廣場上。另外在大聖堂西北邊約800m的地方,有座史佛薩古堡。原本這座古堡寬廣的中庭內,應該要擺飾著世界最大的青銅雕刻,是米蘭公爵盧多維科命李奧納多鑄造的「佛朗切斯科的騎馬像」,但在1493年當時只完成了馬的粘土像(7.2m)。之所以如此,說不定是技術無法克服,也可能是因為遇到戰爭,而就此放棄鑄造青銅像,到後來甚至連粘土像都毀壞了。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夢幻的騎馬塑像,卻在500年後的1989年,神奇地在日本展現它的英姿。值得玩味的是,從這整個故事中,可以窺看到藝術、科學、工學、技術這四個關鍵字。15世紀興起的文藝復興(renaissence)運動,其法文的意思就是「再生」。擅長藝術與科學,才華洋溢的李奧納多正符合這個時代的典範。

  不過,這時期儘管藝術與宗教是融合一體的,在另一方面宗教與科學卻是背道而馳,這種激烈的衝突性就深刻地被描寫在由丹.布朗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達文西密碼》《天使與惡魔》中。而電影中主演的湯姆漢克就是被捲入了這樣的離奇的黑暗世界。

  說到建築的「科學」,可說就是力學,相關的第一本著作即著名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是李奧納多去世80年後,由高齡70的伽利略傾全力完成的嘔心瀝血之作。從經驗轉進入科學。結構力學一時間百花齊放,急速發展起來。「工學」說的就是將木頭及石頭換成鐵這種新素材的構造法。工法的概念產生則是在18世紀後半的產業革命之後。接著,工程師這個職稱是在挑戰英格蘭鐵橋谷的鐵橋、水晶宮、皇家艾伯特橋的技術中確立的。

  在「佛朗切斯科的騎馬像」裡頭,隱約可見到這四個關鍵字「藝術、科學、工學、技術」,被具體呈現出來。實際上這四個獨立的概念,在定義上又深又難解。其間的關係性也是各有各的見解。但是如果將各個要素分離檢視的話,就可以發現各種耐人尋味的關聯性。

  例如,「藝術與科學」是應人類的幻想而生的產物,很輕易就可以超越時代。而「技術與工學」則是人類做出來的現象,是時代的附屬品,會應社會的需求而改變。「科學與工學」是為了證明假設成立,透過檢證去取得大概的通則;相對地「藝術與技術」都是人類想像的產物,有其鮮明的獨特性。針對突然會有靈感出現這一點,「技術和科學」是相同的。如果以為擁有了「科學.工學」,無論什麼樣的「技術」都能施展出來,抱持這種想法很危險。反觀在「科學.工學」尚未形成的時代,卻存有不少技術性與藝術性的遺產。

  什麼是設計(日文稱為意匠)?「設計必須要有個具體的對象。設計(design)這個詞的語源是來自拉丁文的desinare,意思是將事物的輪廓給呈現出來。而意匠(日文)這個『意』字,就有想像的含義,而『匠』這個字則是製作的意思。」(摘自香山壽夫著作《人類為何需要建築》)日本建築學會從2008年開始舉辦「建築設計發表會」,來參加的人也都抱持一個觀念,要讓都市、環境、建築、結構等相關領域的交流更加熱絡。

  「設計」常當作名詞用,表示「外形」,當然作為動詞的含義就更廣了。如果設計是指想像、檢證與選擇的一連串過程,那設計所涉及的對象,就包含著人們的各種行為。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面對著設計的世界。比如說,人生的設計、旅行的設計等。當然結構的設計也是其中之一。

  我們的生活周遭有很多「工業設計(ID)」所產生的產品,舉凡大的小的、會動的不會動的、重的輕的,各式各樣的產物(工業製品),都是以滿足使用便利、耐久、價格低、個人喜好為目標。就如美國蘋果公司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所帶來的革命性概念。從iphone到ipad,都是將軟體與硬體巧妙結合於IT的產品上,徹底地追求使用的便利性與設計性。 建築家所設計的住宅也是其中一個例子。一般工業設計是以最新的科學、工學、技術為基礎。當然今天的課題有諸如節省資源、能源的觀點,但是有時候科技與市場經濟結合,超越了使用者人類的需要,而有過度設計的現象產生。對於技術的過分自信,反而導致科技上的失控,這點是必須注意的。

  換個角度來看,在運動的世界裡,在追求力與美方面,有體操、跳水和水上芭蕾等;在強調技術與藝術方面,有花式溜冰、跳台滑雪等;除此之外,還有在時間及跳躍上比高低的滑雪、溜冰、游泳、田徑等等。在那最重要的一瞬間,不特別去追求「技術」,而是讓自然的「美」發光。又例如人力飛機在設計簡約,追求輕量化的結果下,自然能孕育出一種極致的美感。在自然的生物界中,也有相同的例子存在。 所謂「Engineering=工程學(技術)」就是運用及應用科學.工學的力量,來針對每個各別的課題,在安全性與經濟性的軸線上,去達到所求的成果。再進一步,就進入「工程設計學」的領域。當提到建築的工程設計學(ED)時,腦中即浮現奧帕.艾拉普(Ove Arup)的那段話「ED與科學不同。科學的世界是將各個現象加以調查,去發現其中的法則;而ED就是利用一般的法則,來解決各個問題。在這個層面上,(特別是建築方面)ED或許要比科學更接近藝術。藝術也是一樣,其解決的方法是無限多的。」

  商品與建築的設計有何不同?當然兩者的共同點也不少,不過市場上的普及商品所用的工業設計(ID)的思想或手法,在「建築的世界」並不適用。比起商品設計,要滿足多樣性、個別性、即時性、時間性等條件,在建築上並不容易做到。例如建地,必須考慮到地震、下雨、刮風、下雪這類的外在干擾,以及功能與性能的變化,還有客戶的個性或想法,與價格、工期、耐久性等等,所有的條件都要涵蓋在內,得出最後結論後,再決定如何設計。所需要的不只是電腦的作業而已,也要有人類的無限潛能,應該稱之為「心眼」的想像構思的能力。 在「建築的想像」中,包含以工程師的視野來看的ED,同時也帶有來自建築家對於ED的關注。也就是說,意像(所追求的事物)如何來實現?如何將科技的潛在可能性給發揮出來?未來在這兩個向量上將會被強調要求。這兩個向量不但可由建築家和工程師在職能上共同合作來達成,也能是一個人同時扮演兩個角色。這點與日本自古以來傳統工匠的世界是相同的。

  意象與科技,或是建築學與工程設計學,彼此間融合、觸發、統合的樣貌,稱之為「建築工程設計」(ArchiNeering Design, AND),就好像是將Art、Architecture、Engineering之間的關係再次重整般。重新再仔細地檢視那些,包含建築、都市、住宅在內的世界遺產,我們可以看出來造就這些建築的計畫、設計、構造的AND世界—浮現出一個關懷地球與人類的建築世界。 託付予這兩個向量所支撐的「建築之翼」,就能讓我們飛向未來。 齋藤公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