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我家沒有驕寵兒:認識被溺愛症候群,心理學博士教你正確愛孩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483305
梅姬.曼門
朱浩一
大好書屋
2013年5月29日
93.00 元
HK$ 79.05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高EQ父母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21cm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高EQ父母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不同的風格,教養不同的孩子
為父母找出更多的教養方針,增加教養的選擇性
不用棍子的管教術
心理學博士教你認識「溺愛」與「真正的愛」!
傑西,四歲,只要事情不順他的意,或想要其他孩子手中正在玩的東西,就會在日托中心推打其他孩子。西恩,五歲,無法在小朋友們圍圈圈時坐定不動。托妮雅,六歲,只要她不是排第一個,或必須等別人先使用,就感到沮喪。一個父親,抱怨他十五歲的女兒毫無金錢概念,卻滿足她各種物質欲望,讓她想買什麼,就來找老爸拿錢。一個母親,希望她二十歲的兒子能獨立決定自己要做什麼,卻又希望兒子在提交論文前,先用電子郵件寄一份給她,讓她幫忙修飾一下。
以孩子的想法為出發點的扶養、教育及照顧方式,會孕育出一批權益與成人相當,卻不用負擔任何社會責任的孩子。
有二十多年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博士梅姬.曼門,專業分析種種教養難題,帶領你認識孩子的內在想些什麼;探討父母的補償及退讓心態有多麼可怕;提醒你小心「富裕流感」,孩子的欲望是個無底洞……進而告訴你,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孩子真的罹患你所擔憂的那些心理疾病嗎?
本書深度探討何謂「被溺愛症候群」,讓父母從一個個案例中,分辨出驕寵兒與心理疾病的孩子之間有什麼不同,並傳授十種有效的教養方法,讓父母在愛護、養育孩子,及維持父母的權威與敬重之間,找到一個有力的平衡,引導父母突破盲點,找出問題根源,用智慧愛孩子!
本書特色
★有趣生動的實例,讓你了解孩子的行為只是「壞習慣」還是真的生病了?
★實用清楚的表格,簡單比對,就能發現自己犯了哪些錯、孩子符合哪些徵兆?
作者簡介
梅姬.曼門(Maggie Mamen)
曾為兒童醫院醫生,目前在大學教授特殊兒童與兒童發展課程。是充滿活力的母親,也是以幽默著稱的臨床心理學博士,與許多孩子及家長共事二十多年。深入兒童、青少年的內心,從日常生活中探究家庭問題的成因,尋找親子關係的平衡。
活躍於雜誌、電台與電視節目,倡導父母與教師對孩童的權利與倫理,帶起一股反思風潮。另著有《誰來當家?》及《開懷、珍愛與極限:一輩子的養育之道》。
譯者簡介
朱浩一
生於萬華,現居板橋。興趣是電影,休閒是買菜跟做飯。喜歡蔡明亮、金基德、北野武跟關東煮、大滷麵、椒麻雞。近期正在籌備自己的第一本書,翻譯作品有《英國家長這樣提升孩子大腦力》(大好書屋)。
目
錄
PART I 孩子被過度溺愛?還是生病了?
§1. 愛孩子,你做對了嗎?
§2. 驕寵兒是這樣養成的
§3. 被溺愛症候群
§4. 憂鬱症
§5. 焦慮症
§6.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7. 行為失調
§8. 學習障礙
PART II 成人的應對方式:如何關懷?如何預防?
§9. 預防勝於治療
§10. 找回秩序的第一步──打破寵溺循環
§11. 父母的重要性
§12. 專家的目標與所扮演的角色
§13. 學校老師與驕寵兒
§14. 十種不用棍子的管教法
尾聲: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序
前言
過度愛孩子的下場
我們太愛孩子了嗎?當孩子崇尚物質,隨心所欲,且佔據我們所有時間與精力時,我們真的會因為太愛孩子,而對他們的脫軌行為視而不見嗎?當他們的心理出現障礙,行為偏差,無法被學校、社會大眾接納,甚至無法擁有一段穩固的感情關係時,我們真的會因為過度寵愛孩子而視若無睹嗎?
抬頭看看周遭吧!在超市、教室、候診室、其他公共場合──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事實──寵愛孩子不局限於任何地點,隨處可見。
似乎是時代造成的,也反映出一個社會趨勢:二十世紀前半的管教方式是由父母主導,而現在流行的是孩子主導的教養方式,就像是棟地基鬆動的大樓,我們的家在最上層,搖搖欲墜。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子女想法為出發點的社會。孩子們的願望與渴求,漸漸被排在第一順位,重要性甚至超過婚姻或家庭的和諧、經濟狀況的考量、父母的精神壓力、日常的噓寒問暖、恬靜的娛樂方式、對長輩的敬重,及我們所熟知的常規。
由於媒體、廣告的鼓吹,再加上某些心理學家、社工人員、精神科醫師、小兒科醫師的推波助瀾,賦予了孩子掌舵的權力;因此家長再也無法保證,自己能為孩子打下身心健康的基礎──睡眠、充足的營養、運動、新鮮空氣──他們並不是不了解這些元素的重要性,也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提供。
他們躊躇猶豫,是因為孩子不認同他們的想法,他們也擔心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說「不」,被許多父母解讀成「殘忍」、「嚴酷」或過度威權主義。他們被潮流洗腦,認為強迫孩子接受任何不想要、會讓他們不開心,或不合他們意的東西,就等於是虐待孩子。
善良的家長們迎合孩子的每個心血來潮,且主動抗拒身為父母的責任──對孩子說「不」、規範他們的行為舉止、讓孩子明白責任與義務,及教導他們道德、社會規範、價值觀,及家庭的重要性。
孩子們不知道如何主動面對問題、如何發揮創意排除問題;更不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及培養責任感。更別說當面對壓力、挫敗感、失落感時該如何自處,並轉換、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他們是在寵溺中長大的。
本書所論述的不只是那些深愛孩子、永遠把孩子放在第一順位、且賣力工作,只為了供給家庭成員一切的家長們;也提到學校老師、心理諮詢專家所扮演的角色;及目前的全球性潮流:提倡、支持、鼓勵讓孩子主導教養方式,視醫院的診斷書及藥物治療為家長解決孩子問題的萬靈丹──在此種文化下長大的孩子,將因此置身險境,甚至為整個社會帶來危機。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