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呼叫助產士:關於生命、喜悅與艱困年代的真實故事 Call the Midwife

呼叫助產士:關於生命、喜悅與艱困年代的真實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723791
珍妮佛.沃斯
楊士堤
商周出版
2013年6月06日
113.00  元
HK$ 96.05  







叢書系列:漫遊歷史
規格:平裝 / 368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漫遊歷史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英國文學









  最貧困的年代,最動人的生命故事!

  售出20多國版權,三部曲英國暢銷逾100萬冊,美國暢銷10餘年!

  改編之同名影集收視為BBC近10多年最高,集集破1,000萬人次,擊敗《唐頓莊園》、《新世紀福爾摩斯》!

  五○年代倫敦東區小人物勇敢迎向苦難與希望的故事,經過歲月的遞嬗,依舊散放熠熠動人的光輝。

  五○年代,倫敦碼頭區的生活極為艱辛。惡劣的居住環境、貧病交迫的貧民窟、龍蛇雜處的妓女院,正是芳齡二十二歲成為助產士的作者珍妮佛.沃斯所目睹的世界。沃斯不僅在此遇見了志同道合但性格迥異的同僚與修女,也逐漸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一窺這些人物時而令人哀傷心碎、時而鼓舞人心的生命故事。

  不論是每次生產都得面臨母嬰雙亡的危險,卻始終不放棄希望的佝僂症婦女布蘭達,或為逃離家暴搭上前往倫敦的渡船,卻淪落風塵最後被迫與新生女兒分離的十五歲小妓女瑪麗,或是在腦震盪的情況下早產,卻因護子心切而奇蹟恢復意識的多產婦女康奇塔,,都彰顯出女性的母愛與堅韌。

  透過作者躍然紙上的文字,讀者彷若來到二戰後的倫敦,進入髒亂擁擠、殘破紛亂的街坊,目睹最真實的庶民生活。逃過二次大戰魔爪的人們在飽受戰火摧殘的狹窄公寓裡,勇敢迎向苦難與希望的故事,見證了大時代下人性的光輝與美好。

作者簡介

珍妮佛.沃斯(Jennifer Worth)

  曾於英國雷丁的皇家伯克郡醫院(Royal Berkshire Hospital)接受專業護士訓練,後移居倫敦接受助產士培訓,結業後調派至白教堂區的皇家倫敦醫院(Royal London Hospital)擔任病房護士,也曾調至尤斯頓的伊莉莎白.蓋瑞.安德森醫院(Elizabeth Garrett Anderson Hospital)工作。

  1973年辭去護理職後專心研習音樂,翌年榮獲倫敦音樂學院(Lodon College of Music)音樂教師執照,曾至英國和歐洲各地巡迴演出。

  退休後才開始動筆寫作,雖然14歲即輟學,從未受過高等教育,卻以真實生動的文筆,刻畫出過去身為護理人員時所目睹五○年代英國倫敦人民生活景象。

  令人惋惜的是,作者已於2011年與世長辭,無緣得見據其回憶錄改編之同名BBC電視劇。

  著有:
  助產士三部曲之一:《呼叫助產士》(Call the Midwife, 2002)
  助產士三部曲之二:《濟貧所的陰影》(Shadows of the Workhouse, 2005,中文版將於2013年9月出版)
  助產士三部曲之三:《再見,東區》(Farewell to East End, 2009,中文版將於2013年12月出版)

譯者簡介

楊士堤

  淡江日文系畢,自由譯者。譯有《他們都說我殺人》、《阿川流傾聽對話術》。
  steveyang1122@gmail.com



推薦序

不只是另一種選擇--沃斯的助產江湖/郭文華

  二○○六年六月日本國會通過「健保構造改革」法案後,大阪發生以下的事件:一位即將臨盆的孕婦,詢問過十九家醫院後仍無法找到病床生產,最後竟在等床位時在浴室中產出胎兒。這個類似二○○三年邱小妹的人球事件(日本稱為「出產難民」),不但凸顯長久以來醫事人力的缺乏,也讓本來便甚囂塵上的「醫療崩壞」說法更加盛行。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強迫「在家生產」的情境,與當時不得不出手協助的救護車人員;它們喚起很多婦女早已遺忘的生命經驗:叫產婆或助產士來接生。《呼叫助產士》便是這樣一本書。它是初出茅廬的助產士沃斯與她的倫敦回憶,二○○二年推出時造成一股旋風。她感性但不濫情的筆觸刻畫出一個個交織著喜悅與擔憂的生命,修道機構與底層社會的活潑交會,為一九五○年代英國的公共衛生與助產技藝留下鮮活的紀錄。

  在她的筆下助產不是生物醫學化(bio-medicalization)下婦女的另一種生產選擇。從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的角度看,這段貴重歷史也為搖搖欲墜的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提供改革的另類出路。當少子化成為「常態」,婦產科乏人問津,保險面臨嚴峻的財務危機時,這本書提醒讀者檢查氾濫下適當科技的重要,更呼應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醫學為核心的基層衛生價值。沃斯的工作印證了這一點:她不只是一個助產士,更是公衛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社區健康營造的一環。

  力挽追求極限醫療,但忽略社會紋理與衛生需求,失速崩壞的健保制度,或許就從這本發人深省的小書開始。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導讀

當助產士成為熱門影集的主角/黃于玲

  英國廣播公司(BBC)每年都會推出令人期待的優質影集,但是只有少數可以順利跨越國界,成為其他國家觀眾也引領期盼的節目。根據珍妮佛.沃斯的「助產士三部曲」編劇的「呼叫助產士」影集,便是這樣的佳作。

  這部BBC自評為該公司二○○一年來最成功的影集,自二○一二年一月開播第一季後,每個週日晚上吸引超過一千萬名英國民眾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也榮獲二○一三年英國電視精選獎、國家電視獎以及英國影藝學院電視獎等大獎。這部影集更紅過大西洋,在美國公共電視網(PBS)播出後,獲得《華盛頓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報的好評,觀眾的回應也都很正面與熱烈。二○一三年五月PBS播放第二季最終回次日,電視娛樂新聞「今夜娛樂」(Entertainment Tonight)專文盛讚「呼叫助產士」是當時正在美國播放的BBC影集中最好的一部,勝過「唐頓莊園」與「新世紀福爾摩斯」。瑞典、挪威、冰島、芬蘭、西班牙、希臘、澳洲、紐西蘭的電視台也紛紛和BBC簽約取得播映權,台灣的公共電視也於二○一三年年初播放第一季影集。

  相較於近年不少以醫師為主角、醫院為背景的重口味、戲劇張力強的美國電視影集,例如「急診室春天」、「實習醫師」、「怪醫豪斯」,「呼叫助產士」這部以一向低調的醫護照顧者助產士為主角的影集,何以會在英美如此受歡迎?從報紙影評、觀眾在影集官方網頁上的留言,以及個人的觀賞經驗,至少可以歸納出三個理由。

  第一是故事內容的豐富度與寫實風格。這部影集的腳本,即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精采、有狄更斯風格的二十世紀英國社會史與小人物生命傳記穿插的縮影。當中記錄了工人階層的家庭生活、社區裡的互動;貧民窟裡隨處可見的疾病與貧困;所謂的現代避孕科技(特別是避孕丸)普遍使用前,女性面對頻繁的懷孕與無止境的育兒、家務;以及教會協助底層生活者時的努力與限制。

  面對二次戰後倫敦碼頭工人社區困苦的時代背景,「呼叫助產士」說故事的方式真切而不矯情。透過片中主角助產士Jenny Lee的第一人稱旁白,誠實地述說來自英國中上階級的年輕助產士們對於社會底層生活的無知與錯愕。近距離直視這些在貧窮與髒亂中掙扎的人們,助產士們一開始覺得勉強。但是教會的信念與和社區民眾相處的經驗,特別是來自於工人階級家庭的信任與尊重,讓這些助產士逐漸學會謙卑、體會到這是一份意義非凡的工作。她們選擇接受與協助,而非評價她們服務的對象。

  第二個引起觀眾熱烈迴響的是助產士這個特別的醫療專業。在影集中,修女和助產士擔任整個社區的生產照顧工作,包括孕婦家訪、社區診所的產前檢查和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的接生工作;只有在特殊案例或緊急情況時,才會請醫師支援或是將產婦送到醫院。值得點出的是,片中呈現了透過個案負責制(caseload midwifery)---即每位婦女從產前照護、協助分娩、產後探視,都是由同一位助產士負責---助產士、教會修女得以與被照護婦女建立一份屬於女性的、特殊的親密感和信任關係。正是這樣特別的醫病關係,使這部以女性人物、女性情誼為主軸的影集,成為動人的劇情片。

  這樣細膩忠實的呈現以產婦為主體、也依照產婦身體狀況主導的生產過程,非常具有女性主義自我賦權的精神。影集官方網頁與臉書粉絲頁面上有許多觀眾回憶自己或母親當年生產時就是找助產士協助,多數都肯定那是非常特別、親密的生產經驗。不少在一九五○年代執業的助產士或護士也熱情地分享當年執業時的照片,跟著影集進行了一趟難得的時光憶舊之旅。

  第三個受歡迎的理由是這部影集在製作上的細膩與專業。當年因為她的文章而催生出沃斯女士助產士三部曲的助產系講師泰芮.柯茨(Terri Coates),成為這部影集的專業顧問,協助製作團隊在劇中如實地回復當年助產士執業相關的設備、技術、流程等細節,甚至到街景的安排、民宅內部的擺設,都顯示了製作團隊對於該片歷史背景細節的認真求證。柯茨的助產學院學生也在接生的場景中擔任替身演員,特別是協助一些接生過程中手部動作的拍攝。

  除此之外,「呼叫助產士」作為一部受歡迎的影集,裡面當然也有款款愛情、有宗教情懷、有超越禁忌的愛、有英式幽默、有尋找自我等等淡而有味、動人心弦的情節。BBC在第二季創下更高收視率後宣布,將於二○一四年推出第三季。有記者問道影集編劇海蒂.湯馬斯(Heidi Thomas)是否會有創作劇本的壓力,她說一點也不會,因為沃斯女士的三部曲有太多故事可以讓她發揮。
的確,筆者雖然在看完兩季影集後才開始閱讀三部曲,卻絲毫不會感到不耐,反而深深為原著更豐富的內容與親切的寫作風格所吸引。這部打動人心的回憶錄,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本文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