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30堂帶來幸福的思辨課:多想一點,發現更有深度的自己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2724118
琳達.艾爾德、理察.保羅
林佳誼
商周出版
2013年8月10日
90.00  元
HK$ 76.5  







叢書系列:商周其他系列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商周其他系列


人文史地 > 哲學 > 概論















  如果《正義》讓你思辨怎麼讓社會更幸福,
  這本書讓你思辨怎麼讓自己更幸福!

  面對事情,情緒或直覺往往在第一時間左右你嗎?
  有沒有可能,這反而讓我們迷失了真相、做錯了抉擇?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會面臨什麼問題,
  但可以學會「理性地叛逆」,審慎思索別人告訴你的訊息,
  為眼前的處境,找到更完美的解決!

  當一切可能都不是真的
  你更需要一點「理性的叛逆」!

  面對令人心痛的新聞,除了憤怒,你是否曾質疑你看到聽到的一切?
  發生立場不同的爭執,除了捍衛自己,你是否懷疑對方也有可能是對的?
  發現旁人做出自私的舉動,除了指責,你是否也驚覺自己做過類似的事?

  許多生活中的誤解、衝突和負面情緒,都來自於「想得太少」──
  沒想到用了這個詞可能很傷人、沒想到這件事的真相並非如此。

  本書三十堂課的思辨練習,將帶領你告別衝動短淺的想法,運用更理性成熟的技巧,活出更圓融幸福的自己!

  尼采曾說:「對真理而言,信服比謊言更危險!」
  (Convictions are more dangerous enemies of truth than lies.)

  當你把某些事視為理所當然,那就會成為你一切想法的依據,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做出可能錯誤的選擇!

  無論你身在何處或面臨什麼問題,只要你能夠掌控自己的思考,再糟的情況都會有好一點的結果。
  
  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改變生活中任何需要改變的事物,甚至根本你沒想到要改變的部分。

  唯有透過思考,你才能掌控自己的未來,包括:
  ◆對事情終於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只能說出膚淺的感想
  ◆面對資訊品質漸趨低落的媒體,更有能力分辨是非
  ◆用另一種眼光,看待過去曾看不順眼的人事物,向負面情緒說再見
  ◆降低自我中心,減少與他人起衝突,人際關係更圓融
  ◆能夠反思各種規定和文化,做出更適合所有人的決定

作者簡介

琳達.艾爾德Linda Elder

  教育心理學家暨傑出的思辨專家,現為批判性思考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的主席及批判性思考中心(Center for Critical Thinking)執行長,在大學教授心理學與批判性思考相關課程,也是「批判性思考國際年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itical Thinking)極受歡迎的主要講者之一,公認為批判性思考領域的權威。

理察.保羅Richard Paul

  批判性思考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創辦人,也是全美批判性思考精進協會(National Council for Excellence in Critical Thinking)的主席。他是批判性思考的國際公認權威,出過九本相關著作與逾兩百篇文章,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讀者文摘》、《新聞周刊》等媒體。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以及加拿大、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地大學。

  兩人的著作已被譯成西班牙、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波蘭、中國、土耳其、希臘、泰國和韓國等多國語言。

譯者簡介

林佳誼

  台灣大學中文系、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現為財經媒體專職國際新聞編譯。譯作包含《黑錢的真相》、《人性的弱點75周年最新增訂紀念版:改變一生的人際溝通關鍵法則》、《探究新聞倫理》、《文化理論:古典與當代》等書。



推薦序 未來最重要的能力──學習如何思辨 許毓仁
推薦序 追求批判思考,改變失調人生 陳瑞麟
前 言 透過思辨,才能達成任何你期待的改變

第1課 發現自己的無知
第2課 當心自身的雙重標準
第3課 站在他人的立場
第4課 專注於你的目標
第5課 別當乖乖牌,學會理性的叛逆
第6課 釐清自己真正的思想
第7課 聚焦,不要失焦
第8課 保持理性,不受情緒左右
第9課 問有深度的問題
第10課 認清事實、偏好和判斷之間的差異
第11課 深思每件事的後果
第12課 許多推論,都來自你的預設立場
第13課 看穿文字背後的真相
第14課 當你覺得自己學會思辨,那你還得再思考一下
第15課 無私很難,但你可以試著公平一點
第16課 掌握自己的情緒
第17課 控制自己的欲望
第18課 別要求他人照你的話去做
第19課 不要對他人言聽計從
第20課 成為媒體無法洗腦的人
第21課 謹慎接收網路、電視、廣告、電影來的消息
第22課 不要輕易被政客唬住
第23課 怨懟,無法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第24課 給別人一點寬容
第25課 縮短陷入憂慮的時間
第26課 成為世界的一分子,而不是只關心自己國家
第27課 微善行,也可以讓世界更好
第28課 讓思辨能力逐漸進步
第29課 教育自己,而不只是去學校上課
第30課 知道自己想往哪裡走

附 錄 思辨書單:回顧值得思考的經典
附 錄 辭彙解釋:進一步定義每個值得思考的名詞



推薦序

未來最重要的能力──學習如何思辨

許毓仁(TEDxTaipei 策展人、TED 亞洲大使)

  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千千萬萬的思緒所左右,人生更是無數個選擇所交織而成的路線圖。在不斷前進,汲汲營營的同時,我們是否也忘了思考的重要呢?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我們是否隨波逐流;被生活推著前進,我們是否有時間喘口氣,停下來想想我們是否忠於初衷,對人生的熱情是否依舊?台灣的教育制度如同堆鬆餅,一層一層堆上去,孩子們鮮少有喘息呼吸的空間,每個階段都好像被安排好,從一個格子跳到另外一個格子。父母親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 競爭讓我們變成了考試機器,會填標準答案,卻不會思考;教育像製造業一樣,生產出的產品(學生)卻要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我們被強迫記誦公式,卻沒有被訓練思考和問問題。

  思考讓你的世界更廣大

  我很幸運,在大學畢業當兵前的空檔,利用打工存錢到中南美洲自助旅行半年,這趟人生的「壯遊」走了八個國家,路程長達八百公里;過程中我徹底放空,放下既有的思維模式,用心觀察,用雙腳走,搭公路便車、火車、坐船,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思考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我的生命有了一段空白,我也真正有機會慢下來思考,這個自我追尋的旅程也是一種對生命意義哲學式的探索,我反覆不斷地思考著以下的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來到這個世界的任務是什麼?
  這個世界如何因為我的存在而不一樣?

  這段年少時期的壯遊,從瓜地馬拉開始,結束於祕魯,長達一百八十天。這些問題的答案至今依然無解,但是卻為我人生的思考奠定了基石。思考在於自我能否建立一套價值系統,把問題抽絲剝繭到最基本的點,並從中去驗證而不是類推,從驗證過程中找到基礎的真理。

  重新定義問題

  另外一個重要的思考元素是「重新定義問題」。我們經常迷失在找答案中,殊不知如果沒有問對問題,正確的答案也無從找起。我們的教育訓練我們找到標準答案,卻沒有教我們如何問問題。

  其實,思辨(critical thinking)就是從思考進而辯證。思考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定義問題(define problem):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哪些因素造成了問題?它們之間的相關性是什麼?在問題結構中的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s)是什麼?這些其實都可以透過思辨來解構,而駕馭我們思考的就是「習慣」了。

  我們的思考模式無意識地被習慣所左右,習慣又是架構在層層的生活經驗上,這些生活經驗如同檔案一樣儲存在潛意識的硬碟裡,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這些檔案排列組合成某種結構,浮現在我們尋找答案的路上。這樣的習慣讓我們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生活問題,卻也讓我們困在思考的迴路裡。許多問題並非單一知識(domain knowledge)可以解決,還是要打破框架,重新定義問題才能真正找到想要的答案。

  永遠回到原點思考

  我們常常為了事情不如意而感到難過或憤慨,雖然很多事的結果的確經常不盡如人意,但是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如果你曾經注意過蘋果(Apple)電腦的logo設計,你會發現那顆被咬了一口的蘋果,竟是由好幾個不同大小的圓重疊組合而成,呈現的結果是一個比例完美的logo。思考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辯證,回到原點,想像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體驗,時時回到初衷,探索每個環節,結果或許就會因此而不同。

  愛因斯坦說:「我們不能用昨日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在這資訊紊亂爆炸、注意力短暫、價值觀拉扯的年代,這本書的出版有其重要性,因為思考是一輩子的課題,更不能抄捷徑,當我們的社會開始重視思辨能力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是一個思辨新紀元的開始,值得你我共同參與。

推薦序

追求批判思考,改變失調人生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

  這本書是一台心靈的X光機,它可以透視我們心中潛伏的陰暗、缺陷與毛病;它也是一把鋒利無形的手術刀,割除我們心靈中容易滋生蔓延的癌瘤;它更是一餐一餐溫和有效的營養食療,可以豐富我們的心靈、促進思想成長,終而培養出利人利己的智慧。

  本書從診斷人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本性開始,指出因為人們自我中心的本性,容易導致不理性的「失調」想法,甚至「失調」的人格(猶如身體機能的運作失調,甚至長期處於疾病狀態)。如果要拒絕這樣的人生,只有透過學習批判思考、培養思辨能力,進一步養成「理智美德」(intellectual virtues),我們才能活出真正幸福美好的人生。

  「理智美德」是很重要的概念,值得在此多說幾句。長久以來,我們的社會過於片面地重視「知識」與「資訊」,以為只要有大量足夠的資訊和知識,社會就能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滿足我們的一切欲望。

  從物質欲望滿足的角度而言,這一點也許沒錯,但是過度物質欲望帶來情緒的焦燥、憂慮、抱怨、操煩、情緒起伏──也就是一個失調的人生,進而產生大量被欺騙、被支配、被犧牲的社會底層者,以及極少數誇富、炫耀、支配他人的統治階級(但這些人當然不能免於種種負面情緒的人生)──也就是一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失調社會。

  本書提醒我們這些嚴重的後遺症,教導我們透過批判思考來養成理智美德,以便診斷、甚至救治失調人生和失調社會,成為一個先進、開明且造詣高深的思考者。

  追求理智美德,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

  「理智美德」包括「理智正直、理智謙遜、信任理性、理智堅持、公正不偏、理智勇氣、理智移情、理智自主」,這些美德不僅僅是「理智的」,也是道德的,它們的整體就構成我們傳統上所說的「智慧」(wisdom)。換言之,這也是一本追求智慧的工具書。

  當代哲學有一股趨勢,從重視「知識分析」轉向重視「理智美德」的養成,本書呼應了這股哲學潮流,具體有效地把高深的哲學思考,轉化成平易近人的大眾書籍。

  讀者或許會對「理智美德」這個詞彙感到陌生或困惑,但可能熟知誠實、公正、剛直、廉潔、心口如一、同情、寬容、博愛、奮進等等「美德」,這些傳統上屬於道德和行為的德目。那麼,理智美德和這些行為德目有什麼不同?事實上,理智美德都是一種道德行為的德目,而且理智美德也能夠幫助道德美德的養成,正如本書不斷地教導我們勿盲目服從、不要只想支配他人、對政客的言行慎思明辨、對他人心存寬恕、塑造自己成為「世界公民」(而不要變成一個盲目的愛國主義者或狂熱的國族主義者)、不以善小而不為等等,都是在期許和指引讀者變成一位「美德之士」(virtuous person)。

  筆者在大學教授多年的「批判思考」通識課程,也寫過教科書《邏輯與思考》(學富出版),從上課經驗與同學的回饋反應中,深深感受到「批判思考」對於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可是,筆者的課程和著作內容,還有坊間多數中英文的批判思考書籍,都著重在學術性、原理性的語言,以及邏輯規則和謬誤的知識傳遞,較少涉及實際的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與情感面向。雖然筆者在上課時會盡量舉生活實例,也期待同學能將所學原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上,但總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現在,這個缺失可以由本書來補足了!更重要的是,本書提供的不是抽象的原則與知識,而是較具體的「策略」,以幫助讀者逐步地建立批判思考的能力,這一點讓本書的實用性更加彰顯。

  儘管如此,本書並不能取代學術性的批判思考課程或書籍,因為它沒有詳細討論如何理解語言的結構、如何做意義分析、如何依據規則做合理推論,以及如何辨識他人言論和推論中的謬誤。本書的適當使用是做為學術性批判思考課程的補充教材,或是讀者在閱讀本書之後,宜進一步學習較抽象的原理和規則,才更能達到本書所列出的九個「理智標準」:明確性、正確性、精確性、相關性、深度、廣度、邏輯性、重要性和公正性。

  最後,讓我引用本書對人性的診斷來終結這篇短文:

  「人類並不是天生就會為他人的權利與需求著想。我們不會自然而然地體會其它人的觀點,或是了解自身觀點的侷限。唯有經過訓練,我們才能明確意識到自己的自我中心……我們總是自然而然地相信自己的直覺,無論那錯得有多離譜。我們通常不是使用理性思考標準,而是用自我中心的心理標準來判斷該相信什麼、該拒絕什麼。」

  這幾句話值得每個人、尤其是當今和未來國家的主政者咀嚼再三,因為你們的思考品質決定了成千上萬人的命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