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臺北.原來如此 TAIPEI UNVEILED

臺北.原來如此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362657
張樞、王俊雄/主編
田園城市
2013年8月30日
34.00  元
HK$ 28.9  







規格:平裝 / 132頁 / 18.5*23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藝術設計 > 建築 > 都市設計















在臺北市出生長大,每天在城裡生活、移動的你,真的了解臺北市嗎?

  你知道臺北市------

  面積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新加坡的三分之一
  三百多年前曾經是座湖
  大安區最擁擠,每平方公里將近三萬人
  全年多吹東風,風向大致沿基隆河而行
  社子島原本真的是座島
  信義區的道路為什麼多是「松」字頭?
  安和路、大安路、永康街、延吉街都跟水有關
  為何臺北市街道名字的方位關係仿若縮小版的中國地圖?
  青年公園曾經是機場、高爾夫球場

  許多被我們忽略的事,正是形塑這座城的樣貌及生活型態的根本,有了這些基本的認識,我們才能更了解這個城市。

  就讓我們從這本小冊子開始吧!

作者簡介

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

  由 白瑾先生倡議成立於1994年,迄今已超過18年,為目前國內唯一以「都市設計」為名的全國性組織。都市設計學會成立之目的:其一,提升國內都市設計專業 水準;其二,推廣都市設計觀念普及化;其三,強化都市設計教育。歷屆理事長包括白瑾、喻肇青、潘冀、吳光庭、張樞等,在它們戮力經營下,會務蓬勃發展,而 會員之中許多除都市設計外,亦為國內都市計畫學、景觀學和建築學之菁英,為國內都市設計界最具代表性的組織。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成立於2004年,前身為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更新科。面對臺北市朝向永續、生態、創意之21世紀新的城市戰略,都市更新處的目標將以建立一個充滿綠意活力的環境、可體驗的城市生活美感經驗、尊重歷史並以開放包容支持創意城市的形塑。現任處長為林崇傑。

張樞

  張樞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臺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臺北縣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並三度受邀擔任臺北 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亦曾獲頒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著有《圖.說.建築》。張樞相信建築是一個往復的統合協調過程,將諸多不同甚至相斥的條件協調整 合在一個空間和構造系統中,他相信建築作為一種環境藝術,有其深厚的內涵和深遠的發展過程,更有極具體的挑戰和明顯的時代性,他希望透過設計,表達我們對 廣面和整體環境的關心。他於2008-2012年擔任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本書為他十餘年來對臺北觀察和研究之結晶。

王俊雄

  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碩 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並為臺灣建築雜誌總編輯。著有〈中華民國與建築:百年發展歷程〉、〈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畫 之研究〉以及徐明松合著《粗獷與詩意: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和與王增榮合著《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等。曾參與多項公共空間的規劃與顧問工作,希望從 中尋求身為公民的意義以及從僵化制度中產出自由與美感的可能。為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現任理事長。

吳光庭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 授,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曾擔任臺北市、高雄市、基隆市和桃園縣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亦曾擔任臺北 市政府市政顧問兼都市發展組召集人。曾擔任《雅砌》雜誌創刊總編輯並獲行政院新聞局頒金鼎獎(1991), 曾擔任《香港/深圳雙城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策展人(2008) 及《實構築ing》策展人(2012) 。 著有《都市風格與建築形式》和《臺北大街風情》(合著)。長期參與建築媒體編輯及主題策劃,相信建築即為公共知識之理念,於2003-2007年擔任中華 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莊學能

  AECOM臺灣區規劃設計與發展部執行總監,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執行總監、淡江大學建築系 兼任講師。參與公共工程的規劃、設計與監造工作近16年,亦曾獲頒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臺灣建築獎及遠東建築獎等獎項。為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現任秘書 長。



前 言 004

01 高密度的小城市 008
02 三角盆地,曾經是座湖 018
03 多山好風景 022
04 河與水圳 026
05 圍住城市的堤 034
06 地下水與地層下陷 040
07 市界與行政區 042
08 氣候.夏熱,冬溼涼 044
09 都市發展.先西後東 050
10 臺北「式」的商業空間 054
11 文化軸道 064
12 交通.水運到捷運 066
13 公共運輸超便利 072
14 格子狀的街道 076
15 街道與水文遺跡 078
16 具儀典性的大道 082
17 街道命名學問大 086
18 住商混合,生活多樣豐富 088
19 沿路的商機 092
20 在地獨特的騎樓風情 094
21 步登公寓與巷弄文化 096
22 層次豐富的商圈.捷運中山站商圈 100
23 巷弄公寓商場.五分埔商圈 104
24 市場街道 108
25 法規塑造的都市形貌 110
26 開放空間.山與河 116
27 公園的前世今生 118
28 都市小中庭.鄰里公園與學校運動場 124
12 900公尺高的運動公園 126
30 高架橋下的空間 128

臺北.如此奇妙 林崇傑 130



前言:

  過去近二十年,我多次參與有關臺北市的各種研 討,在市政府數度擔任都市計畫和都市設計委員會的委員,工作上經常和建築開發業打交道,平日也很注意報章雜誌對臺北市的報導和評論。從這些經驗中,我發現 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實並不真正的了解臺北市。我們也許清楚自己專業領域的那部分臺北,但明顯的還是不夠,因為都市議題不會是單純的,一定要從更廣、更 多樣的面向整合來看,才會看出點端倪。因此,我們需要對臺北有多面向、基礎性、常識性的了解。

  這種了解無法完全套用外國的理論或方法,必須用心去弄清楚臺北市的本質和限制;暫時跳脫專業學理,真正去看臺北到底是怎麼回事。也就是說,以事實為依據和題材,而不是硬把臺北套進學理或外國案例的框框中。

  我發現,我們對臺北欠缺「自知」,因而導向沒有 「自信」。在求好心切的壓力下,都市精英經常對臺北開藥方,早期學美日,最近又師法北歐,其實,臺北市和外國案例不論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和現實社會條件都 未必相同。例如,臺北市高密度、高強度、住商混合的正負面效用,都因外國沒有案例或學理上不容,很少真正被討論。

  缺乏自知和自信使我們沒有「臺北觀」,不知道臺北市究竟是哪種都市,也不知道自己的獨特性、優越性和脆弱度,因此沒有辦法自處。

  我認為,臺北市絕對是華人世界最宜居的地方,也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怪的是,臺北市極度缺乏「集體的城市驕傲」,這點和不自知、無自信和不知自處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建立臺北觀是一件重要的事,至少我們該了解自己的處境。

  描述臺北市的書很多,旅遊書著重景點和美食,學術論著主題單一集中又深奧,政府出版品則多重宣傳。從這些出版品中,我們不容易看到臺北市的全貌,不易知道其 架構,也做不到對臺北基礎性和常識性的了解,<<台北,原來如此>>正想補足這一塊。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受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之 邀,編寫這本書,由吳光庭、王俊雄、莊學能和我一起執筆。

  <<台北,原來如此>>想用簡單的文字,配合簡化或強化過的圖來描述臺北市。和旅遊書不同的是,我們的重點不在少數景點上,而是臺北市多數典型的 都市環境,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許平常大家覺得這些地方不值得一提,卻是形成臺北市都市環境和都市生活的根本,掌握這些根本,我們才能進一步了解臺北市。

  這本書不在講臺北市的歷史或願景,而是從大家看得見的現況為出發點,尤其是具代表性的、一般性的現況。我們先描述其狀況,然後試著探討成因。幾位作者身為都 市設計與規劃的專業者,當然都有其都市價值觀,不過這本書儘量不做價值判斷,交由讀者自己思考。所以,這本書比較沒有批判性,而是做為評判的背景資料。

  內容上,雖然分篇分主題,不過我們試著在各篇文字中整合其他主題,因為我們希望說明都市是複合、複雜和整合的。<<台北,原來如此>>強調簡化的圖,因為都市不能離開空間和位置;我們也試著提供底圖,讓讀者在心中建立自己的臺北市空間架構。書中,所有地圖上都用小圓點 標示了臺北車站、101大樓,用小三角形標示最高的七星山,做為讀者定位的參考。書中的高角度城市空照介於真實與概念之間,與圖配合,加強真實感。

  <<台北,原來如此>>常援引的「案例街廓」是我用辦公室附近街廓所做的調查紀錄,也就是仁愛路、信義路、敦化南路和復興南路所圍出的大街廓。這個街廓本質上是很典型的臺北生活環境,用來做例子有其功能。

  其實,談臺北不能局限於行政區的臺北市,必須納入 環繞臺北市的新北市都市化地區,甚至更外圍的山地,也就是大臺北都會區。因為臺北市的生活和外圍地區是一體的,捷運、公車路線和行政區無關就是最明顯的例 子。基於資料蒐集的方便,加上我們過去對臺北市的了解比較多,所以這本書只談臺北市,事實上是很不足的,希望未來能改正這件事。

  這本書的內容摘自其他出版品、政府統計資料、都市設計學會歷年來的研究案,以及幾位作者自己的研究,歡迎讀者指正。

建築師 張 樞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