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一直在路上:關於愛、旅行、發現自我的漫遊記事

一直在路上:關於愛、旅行、發現自我的漫遊記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1168
伊莉莎白.意芙絲
遠見天下
2013年2月05日
117.00  元
HK$ 93.6  






ISBN:9789863201168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理勵志


  • [ 尚未分類 ]











      旅途上,每個人都在談論找尋自我,
      但也許,必須先勇敢拋下舊我,
      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猶如《深夜特急》之於背包客,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之於渴望出走的男女,
      《一直在路上》獻給追尋自我的現代旅人,
      完全真誠無偽的漫遊記事,
      每一個讀過的人,都能在這本書裡,看見躲藏已久的部分自己。


      這不只是一部渴望出走的旅行記事,
      更是一趟挖掘自我的心靈之旅。


      她為何願意花上十五年的精華人生,跨越五大洲,浪跡全世界?


      對旅行的渴望,對自我放逐的渴切與追尋,本書作者伊莉莎白毅然放下似錦前程:工作、愛巢、未婚夫;她從溫哥華出發,去到文明的邊緣;從年少的解放與冒險,到成熟與世故;掙脫傳統女性角色,重新定義自己;從渴望流浪,最終找回「家」的定義;從迷失自我,到最後找回心靈的力量。


      這部漫遊記事,就像是你年輕時代背起行囊浪跡異國的旅途日誌,不過伊莉莎白走得更遠、看得更深:她的行旅遠至埃及、葉門、巴基斯坦、澳洲、巴黎;始終勇於挑戰未知,包括險惡的地勢、陌生的食物或藥物、擦肩而過的男子、美麗又苦澀的戀情。


      她的文筆睿智,觀察入微,不只描畫旅途人生的各種風情,還更進一步追索自省,誠實探討旅行與人生的矛盾,以及一次又一次出走背後埋藏的逃避與欲望,於是這本帶有自傳色彩的浪遊記事,卻讓每一個讀過的人,都能在這本書裡,看見一部分的自己。


    作者簡介


    伊莉莎白.意芙絲 Elisabeth Eaves


      擁有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主修國際事務。出生與成長於溫哥華,現定居紐約市。曾擔任路透社記者,遠赴倫敦、耶路撒冷等地工作。旅居華盛頓、巴黎,作品散見《亞洲週刊》、《出版人週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片岩》(Slate)雜誌、《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富比士》(Forbes)雜誌、《哈潑時尚》(Harper’s)雜誌,以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旅遊短文被收錄於《最佳美國旅遊寫作》(The Best American Travel Writing)、《最佳女性旅遊寫作》(The Best Women’s Travel Writing)以及《流動的饗宴:改變人生的世界美食冒險之旅》(A Moveable Feast: Life-Changing Food Adventures from Around the World)等書。曾出版《裸:脫衣舞孃的真相》(Bare: The Naked Truth About Stripping)。


    譯者簡介


    廖建容


      中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在外商公司工作,亦曾在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工作。譯作有《自由書寫術》、《我是一枝愛寫作的鉛筆》、《喚醒心中的領導者》、《這輩子我最想做的事》、《扭轉人生的10句話》、《社會企業是門好生意》、《天使歸鄉》、《學校沒教的10件事》等書。







    前言


    第一部 渴望的開端
    1 啟發
    2 渴望更多
    3 根
    4 來來去去
    5 物化
    6 承諾
    7 交朋友
    8 異鄉人
    9 適應
    10 返鄉
    11 建立國際化的職業生涯
    12 困境


    第二部 停不了的出走
    13 定下來
    14 認知差距
    15 文化衝擊
    16 切斷羈絆
    17 男孩們
    18 背叛
    19 不想回家
    20 馴服大自然
    21 愛
    22 遠離
    23 逃脫
    24 出航
    25 誘惑


    第三部 動力的所在
    26 文明的中心
    27 雙重人生
    28 慾望
    29 明智的抉擇
    30 想像中的戀人
    31 美麗的人生
    32 壓力
    33 領悟
    34 回家


    謝辭







    前言


    不要尋找水源,讓渴望常駐你心。-伊斯蘭教蘇菲派神祕主義詩人 魯米(Rumi)


      二○○五年十二月的某個清晨,街上的聖誕節燈飾已滅,在灰濛濛的晨曦中,我將四件行李放進停靠在蒙田大道的計程車內。


      我又走回樓上,在廊道上站定,看了那間再也沒有我容身之處的公寓最後一眼─這附有露台和大理石壁爐的完美客廳裡,還擺了張充滿時尚感,卻毫不實用的白色沙發。將這空蕩蕩的公寓掃視一遍後,我在門外將大門鎖上,將鑰匙從門縫推回屋內,把這一切都留給我的前男友。


      另一段人生已結束,此刻即使想回頭,也無能為力。


      於是我搭飛機回到溫哥華,我父母就等在機場的行李轉盤旁。那四件行李內裝了我所有的財產,然而,塞得最滿的那只行李箱,卻在從多倫多飛往溫哥華的旅程中爆開來。雖然行李搬運工用紅白相間的膠帶把行李箱纏起來,當它出現在轉盤上時,開口仍然極為醒目,裡頭裝的東西也呼之欲出,看起來就像快爆炸似的。


      我們把這件行李拿到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櫃檯,對方先給了我一個巨大的透明塑膠提袋應急。於是,我把這些曾經見證過我人生的所有物品丟進去,包括衣服、手提包、靴子和書,壞掉的行李箱便留給了航空公司。四天之後,一個更大、更牢固的全新行李箱出現在我父母家的門廊上。


      行李箱可以換成全新的,但人生的缺憾就沒那麼容易修補了。


      三十四歲的某天一覺醒來,心頭湧上一股很想回家的衝動,卻猛然打了一個大問號─我的家在哪?


      「流浪的渴望」(wanderlust)這個詞源自於德文,意思是「對於旅行有股強烈且無法抗拒的衝動」,這個德文名詞之所以原汁原味地被人們保留並廣為使用,大概是因為實在沒有更改的空間了。法文的「熱愛旅行」(passion du voyage)與它意思相近,但仍沒有完全抓到精髓。更確切地說,流浪的渴望指的並不是對旅行的熱愛,而是一種更具野性、更加難以捉摸的原始渴望(lust)。


      人生中,能讓我們產生渴望的事物並不多。我們很難對工作或家務產生渴望,但談到旅行就不同了。安納托.卜若雅(Anatole Broyard)〈在他方〉(Being There)這篇文章對旅行的渴望有完美的詮釋:「旅行就像外遇:我們總是有股衝動想逃離自己的國家。想像力讓我們無法滿足於自己居住的地方...流浪的渴望讓我們追求人生的圓滿。」我曾經花許多時間尋找卜若雅所說的「人生的圓滿」,而這樣的追尋始終離不開愛。我為了愛而旅行,也熱愛旅行,究竟何者是因,何者是果,時間一久,連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士.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曾在家書中警告他的姪兒:「旅行會讓人多了點智慧,卻少了點快樂。」他如此寫道:「成熟的人旅行,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識,用以報效國家,但也從此擺脫不了摻雜著悔恨的回憶─見識過外面的花花世界之後,對家鄉的喜愛就減弱了;在外地養成新的習性後,就難以滿足於家鄉的現況。」真是這樣嗎?我再也無法滿足於現況了?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我見過的世面的確愈來愈廣,但不至於寫出像這樣的家書。我也懷疑遠在巴黎寫信給家鄉姪兒的傑弗遜,是否真的願意放棄旅行。


      此刻,我正坐在行駛於巴黎巴利斐立克大道(Peripherique)的計程車上,不斷思索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我向前?流浪的渴望對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又或者,我是否已追隨它太久……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