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0 年,無疑是維基解密聲名鵲起的一年。7 月、10 月,維基解密先後將美軍有關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的47.7 萬份秘密文件公之於眾,猶如丟下兩顆猛烈炸彈,在國際社會引發軒然大波。
11 月,維基解密又將25 萬份美國外交秘密文件對外公佈,引爆「9?11」式外交風暴。維基解密的創始人阿桑奇,從無名小卒一躍成為全球紅人,贏得了包括許多駭客在內的眾多擁護愛戴。
阿桑奇和他的夥伴們認為,所有的秘密背後一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真相。只有讓一切曝光於陽光之下,才能夠讓所有人共用知情權。他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權威,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及由此引發的思考。
阿桑奇說:「哪裡有秘密,哪裡就有壞事發生,因為處於權位中的人群傾向於用秘密保障他們的利益。」縱使阿桑奇被捕,維基解密仍然宣稱,他們將百折不撓地將「洩密」這項偉大的工作繼續進行下去。
近幾年,西方國家興起了一股反對技術控制和資訊控制的「數位龐克運動」,參與者大多是社會活動家或資訊技術先鋒,有著共同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信念。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Google 創始人布林等就是典型代表。
這群超級駭客或技術專家,富有遠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以資訊自由、揭露真相為政治理念,很想代替政治活動家,用自己的技術化方式來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比如監督政府、反抗權威、推動民主等。不論是維基解密洩露美國外交電報,還Google 退出中國內地市場,都是出於一定的政治理想或政治偏見。
你可能難以想像,在瑞典,一群支持BT 網站「海盜灣」下載盜版的年輕人,以支援網路自由下載、抵制版權保護為名組織起來,僅三年時間就成為瑞典第三大政黨,並獲得歐洲議會兩個議員席位。與此同時,以「匿名者」組織為代表的駭客集團,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一定政治理念、可以與一國政府相對抗的全球性技術組織和政治力量。
「匿名者」組織在抗議逮捕阿桑奇而發起的代號「復仇行動」全球網路攻擊中,短時間內就動員全球9,000多名志願者,向全球兩大信用卡公司Visa、萬事達,全球協力廠商支付公司PayPal,以及美國銀行、瑞典政府部門等網站發動攻擊。他們宣稱:「我們只是為同一理想而戰。」
在這些技術組織中,維基解密對政治的影響最為直接。早在2007 年,維基解密就在肯亞大選前曝光了該國政府高官的腐敗行為,導致選情急轉突變。2010 年年底,維基解密又曝光了突尼西亞總統家族的腐敗細節,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場「維基革命」,總統被迫下臺。
緊接著,2011 年1 月,維基解密曝光的外交電文顯示,美國政府曾對埃及的政治改革施壓,這一消息無疑助推了埃及的大規模暴動。
從維基解密到海盜黨,再到「匿名者」組織,全球眾多技術組織的政治化傳達出一個危險的信號:在網路資訊技術發展日益超出國家控制的範圍之際,帶有政治理想的技術分子,試圖靠技術力量改變世界秩序,他們正在蛻變為一股威脅性十足的技術性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