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
|
|
|
|
|
|
9787301036709 | |
|
|
|
錢理群等 | |
|
|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
|
1998年7月01日
| |
|
|
|
76.00 元
| |
|
|
|
HK$ 72.2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7301036701 規格:平裝 / 513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大陸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由錢理群等三位學者撰述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已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點教材。這部近六十萬字的現代文學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關于作家、作品和文體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學史的敘事模式與狹窄格局,拓寬了研究領域,在“文學現代化”這一命題下,形成了學術品味濃厚的獨異的特色。
首先,在結構布局上,全書按照1917—1949年的歷史分期分為三編,但對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形勢只作簡約的交代,著重闡釋各個階段重要的文學思潮與文學現象,從文學演進過程與歷史聯系中去分析文學自身的規律與特點。這本書雖然也按文體分類,卻注重突出各種文體的性質、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點,並對某些代表藝術高峰的作家作品作專章論述,每章還附錄了年表。
在對重要作家的評論中,該書力避對作家生平的羅列和對作品情節冗長的復述,而是重視作品的藝術成就和美學價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產生久遠影響的原因。如第二章魯迅(一),在評論魯迅小說的結構模式與深邃意蘊時,特意標出“說不盡的魯迅”一節,綜合了近年來學界對“阿Q精神”的人類學內涵的探討。該書還把沈從文列為專章,表示了對這位構築“湘西世界”,“充當現代中國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
這些都是過去文學史著作所沒有的或所省略的。
對于文學流派,該書不只是強調主流文學,而且也能從地域、文化環境的視角,去關照京派、海派、新感覺派、先鋒派等趣味各異的文學派別,力求恢復現代文學色彩紛呈、枝葉繁茂的本來面貌。
|
|
目 錄
|
序
前言
第一編 第一個十年(1917-1927年)
第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一)
第二章 魯迅(一)
第三章 小說(一)
第四章 通俗小說(一)
第五章 郭沫若
第六章 新詩(一)
第七章 散文(一)
第八章 戲劇(一)
第二編 第二個十年(1928-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
第十章 茅盾
第十一章 老舍
第十二章 巴金
第十三章 沈從文
第十四章 小說(二)
第十五章 通俗小說(二)
第十六章 新詩(二)
第十七章 魯迅(二)
第十八章 散文(二)
第十九章 曹禺
第二十章 話劇(二)
第三編 第三個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三)
第二十二章 趙樹理
第二十三章 小說(三)
第二十四章 通俗小說(三)
第二十五章 艾青
第二十六章 新詩(三)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第二十八章 戲劇(三)
第二十九章 台灣文學
附錄 本章年表
後記
|
|
序
|
這是一本由錢理群、吳福輝、溫儒敏、王超冰等四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寫的有特色的現代文學史著作。這個事實本身就是令人振奮的。從1922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的最末一節“略講文學革命的歷史和新文學的大概”開始,六十多年來在不同時期出版的各種有關現代文學史的著作,已經相當多了;它已構成了一部關于現代文學的學術研究史,記錄了這門學科在艱難曲折中跋涉前進的歷史足跡。其中較早的著作,無論是前述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年),還是陳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1928年,原為《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中的一節),或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之源流》(1932年),都是著眼于新文學與傳統文學、特別是與近代文學的歷史變遷關系的梳理,這固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定的觀察角度,同時也顯示了現代文學尚未從中國文學整體研究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真正用歷史總結的態度來系統地研究現代文學的,應該說是始于朱自清先生。他1929至1933年在清華大學等校講授“中國新文學研究”的講義,後來整理發表題為《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是現代文學史的開創性著作,它以作家的創作成果作為主要研究對象,著眼于從豐富的文學現象來探討各類作品產生和發展的社會原因和歷史經驗,重視作品的藝術成就及社會影響,特別是注意分析了外國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及其對各種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風格上所起的作用,並采用了先有總論然後按文體分類評述的體例,這對以後的現代文學研究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現代文學的發展已經歷了一個完整的歷史階段,這就更有條件從整體上來考察和研究它的發展過程和歷史特點了。50年代初期,由于適應當時高等學校新設“中國現代文學史”這一課程的教學需要,先後出現了好幾種比較完備系統的現代文學史著作,這些以教材形式出現的著作雖然都努力嘗試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明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但同時也反映了民主革命勝利初期的時代氣氛與社會心理;如對于解放區作品的盡情歌頌,對于國統區某些政治態度暖味的作品的譴責,即其一例。由于當時政治氣氛和學術空氣比較正常,各種各樣的大規模的政治運動尚未開展,因此這一時期出現的各種現代文學史著作,都尚能各抒己見,具有不同的特點。總的說來,它們為這門學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後來研究工作者沿用的格局和範圍,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確立了一個起點。但隨著我國學術思想界“左”的傾向的抬頭。這些著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一批以所謂“文藝上的無產階級路線和資產階級路線的斗爭”作為基本發展線索的現代文學史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把研究的重點對象由作家作品轉向文藝運動,甚至政治運動,而且模糊、以致否定了現代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研究的範圍越來越窄,“現代文學史”變成了“無產階級文學史”;到了那“史無前例”的日子,最後就只剩下一個被歪曲了的魯迅。粉碎“四人幫”以後,經過撥亂反正的工作,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現代文學研究工作的全面復蘇,又出現了一批新的現代文學史著作。這些著作或在60年代編寫的教材基礎上修改和補充,或由一些地區、學校組織集體編寫,總的看來,盡管在體例或深度上還沒有更大的突破,但都對現代文學的基本性質,以及對文學運動、作家作品的評價上,進行了大量“撥亂反正”的工作。這對于推動現代文學研究回到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軌道上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