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記
窗外的風景
寫作二十年來,經常有人問我:「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本書?」
我嘴裡雖然說著「都喜歡呀!」,心底卻總是浮現出這一本。
就像每一位作者的第一本書,都是對世界打的第一聲招呼,《十四個窗口》也留下了我由「成人世界」轉入「童心世界」的第一道心靈投影。每次翻讀它,我就像再次看見當年的自己。
還記得那時候,我大約每個月寫一篇故事。緩慢而知足。
當年的我,不避諱寫一些感傷的故事,也不在乎故事一定要有「雲霄飛車」般的情節。而要在它出版多年之後,我才意識到:這些「心情故事」,反覆述說的,都是「認識」這一件事。一位朋友去美國,行囊裡帶著這本書。快二十年了,她又因著這本書和我聯繫上。她說:
故事裡有著因「了解和被了解」而釋放出面對感傷亦能坦然的承擔……有時候會希望孩子能多存點這樣的力量。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就在此嗎?
我覺得她說出了我的心底話。人生中,我們和人事物的相逢,不就是在「了解和被了解」之間循環擺盪著嗎?事件或大或小本身並不重要,那在事件中搖漾不已的心情,才是最真實的。
? 在當年的原跋中,我曾經寫到:
翻開一篇故事,有時也很像推開一扇開向想像世界的窗子。不同的窗口總是有著不同的風景:有些熟悉,有些陌生,有些可以瞧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有些卻又在微風裡飄著一絲小雨。
??? 我希望這本書裡的十四個故事,能像十四個窗口,讓每一位來到這些窗口前的大、小朋友,都能瞧見一些美麗的風景。
我也希望這些窗口裡的風景,能聯成一個小小的「立體空間」,遠遠近近、淺淺深深,讓讀者在流覽徜徉的時候,有些地方可以快一些,有些地方可以慢一點;有時候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有時候也可以回頭再看一看。也許這些窗口外的景色沒有太突出的山水,沒有太熱鬧的名勝,不會讓人眼睛瞪得直直的、嘴巴張得大大的,但是,我希望小朋友能在這些窗口邊,感受到一點陽光的味道,一點風的觸感,一點雨絲的氣息……
如果說,童話世界是一座花團錦簇的花園。那麼,這些故事,就像是種在花園邊緣,一些瘦高的杉木和松竹。故事裡沒有王子公主,沒有妖精怪獸。有的是浮動的心情、搖漾的感受。透過它們,我瞧見童話的外緣,還有一大片廣闊、空白的處女地,等待著創作者去開拓。
當年,當我寫下這本書時,臺灣還很少有這類型的童話。即使到了今天,臺灣仍然很少出現這樣的聲音;連我也很久不寫這樣的作品了。但我並不是避開它們,而是轉過身,去拼貼其他故事。
專職寫作以來,我的心中一直有一幅「童話拼圖」,每本書都是其中的一小塊拼片。未來,當我完成它時,相信讀者會發現:所有不同的色塊,都是為了共同輝映出那一幅更廣大的圖象。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可以在心中撫過這本書的每一篇、每一個句子,熟悉得近乎「默誦」。它們像回聲般的,不斷提醒著我:在我的「童話拼圖」中,還有一片空缺,要靠著未來的書,一本一本,去填補、去顯影。
要感謝的是,這本書有很多好運氣。一九九五年,它在民生報主編桂文亞的邀約下,幸運得到劉宗慧的詩意圖稿,並入選《臺灣兒童文學一百》。在新版中,它也幸運的由「六十九」為它重新配圖。六十九的構思很獨特,像把整座城市都搬上了創作者的書桌。鬆脫了述事,卻突顯出氣氛。單獨看,它們和故事若即若離;整體看,它們又串連出一個獨立的世界。在臺灣,我還沒看過這樣的童話插圖!
我喜歡六十九這樣的特殊,和當年的我一樣,有著青春的單純和勇氣;一種敢於不同的嘗試。
謝謝國語日報重新出版這本書,並讓它維持住了這一種「獨特」的氣息。
文�林世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