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傳統、現代與轉化

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傳統、現代與轉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399868
林永強、張政遠/編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4年2月21日
83.00  元
HK$ 83  






ISBN:9789860399868
  • 叢書系列: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 規格:精裝 / 234頁 / 15 x 21 x 2.4 cm / 普通級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文化史












    從日本的儒學傳統,到經歷現代性與後現代的哲學反思與轉化

    本書呈現東亞視野之下的日本哲學最新研究面貌



      所謂的「日本哲學」,並非是一種帶有民族主義和本質主義的哲學,而是一種包含不同傳統和多元性的跨文化哲學運動;而「東亞視野」也不是意謂一種封閉式的區域主義;反之,本書是旨於解構「日本」和「東亞」的論述,從而重建哲學的開放性與多元性。



      本書透過三部分論述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哲學。第壹部分是日本哲學的傳統,目的是展現所謂「前現代」的日本哲學,包括日本儒學的哲學思維。第貳部分是日本哲學與現代,議題包括現代性、後現代和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的哲學反思。第參部分是日本哲學的轉化,包括西田幾多郎、西谷啟治和九鬼周造在身體、存在與時間、生命等哲學議題上的獨創性,從而察看日本哲學的研究進展。

    ?








    前言



    第壹部分 日本哲學的傳統

    壹、對「古」的態度:論荻生徂徠╱中島隆博

    一、荻生徂徠簡歷

    二、徂徠的方法論──通過語言追求「古」

    三、「先王」制作的「道」與聖人的範圍

    四、在日本反復「先王之道」



    貳、「經」和「天下」:評述平岡武夫的經史研究╱石井剛

    一、緣起:日本漢學與東亞的現代性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的平岡武夫 和日本漢學

    三、現代中國的世界史意義

    四、哲學介入的可能性

    五、漢字與經書

    六、《漢文學的前途》與後經學時代的「文」



    第貳部分 日本哲學與現代

    參、比較西田幾多郎與利奧塔如何以「無」來面對現代性╱梁寶珊

    一、簡介

    二、西田幾多郎如何以「無」面對現代性

    三、利奧塔如何以「無」面對現代性

    四、比較西田幾多郎與利奧塔對「無」的闡釋



    肆、東亞偶然論的諸相:從九鬼周造、田邊元到張文環╱廖欽彬

    一、前言

    二、為何要談偶然性

    三、九鬼周造的偶然論

    四、田邊元的偶然論

    五、張文環文學中的「偶然」意象

    六、結論



    伍、西谷啟治〈虛無主義對我們的意義〉的後三一一解讀╱林永強

    一、虛無主義與三一一

    二、虛無主義:西谷的根本議題

    三、虛無主義:歐洲、日本、世界

    四、虛無主義:現實與體現

    五、後三一一的虛無主義:價值的再思



    第參部分 日本哲學的轉化

    陸、西田幾多郎的身體哲學╱張政遠

    一、引言

    二、行為直觀的身體

    三、身體的節奏

    四、狀況的行為

    五、結論



    柒、存在與時間:以西谷啟治《何謂宗教》為主的探討╱謝宛如

    一、前言

    二、存有論的三層結構:「意識之場」、「虛無之場」、「空之場」

    三、存在與時間:生死即涅槃

    四、結論



    捌、《「粹」的構造》與人的存在之詮釋╱王耀航

    一、前言

    二、方法論的徹底反思

    三、文化與歷史現象

    四、現象學方法:海德格抑或胡塞爾?

    五、海德格之方法──形式顯示(formale Anzeige)



    玖、大震災與日本人的自然觀╱野家啟一

    一、文明災

    二、「無常」與「間柄」

    三、日本自然觀的雙重結構

    四、結語:「跨─科學」(Trans-science)與「風險社會」(Risk society)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