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旋轉摩天輪

旋轉摩天輪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823436
李芙萱
印刻
2014年3月17日
90.00  元
HK$ 76.5  






ISBN:9789865823436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印刻文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困滯的十七歲,在浩漫雪地中等待一瞬柔光

    緩緩爬昇、伏降的摩天輪,彷彿一格一格的時光流轉,

    人生就像買了張遊樂園的門票,入場玩了一回。





    輯一:終

    01 世界之末

    02 黯夜裡

    03 明日樂園

    04 摩天輪記事

    05 狗日子

    06 雪腳印

    07 乾嗥

    08 維修中



    輯二:迴

    09 啟程

    10 晶晶水族館

    11 動物之家?? ?

    12 雪貓頭鷹

    13 氣象預報

    14 亞特蘭提斯

    15 海邊假期

    16 颱風夜

    17 去海邊



    輯三:始

    18 建材行

    19 阿文

    20 雪風暴

    21 舊家

    22 玻麗

    23 再去海邊

    24 地底樂園

    25 告別

    26 溯源

    27 旋轉摩天輪






    推薦序



    一本高度精煉的小說─評介《旋轉摩天輪》李永平




      這年頭,網路文學當道的時代,難得讀到這麼精緻、這麼真誠的小說。



      《旋轉摩天輪》講的是童年的故事。童年不是什麼特殊的題材。海明威曾說,作家寫來寫去都是他的童年。在西方文學傳統中,尤其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英美小說,童年經驗和記憶,早已是一個重大的母題。作家如此著迷於童年,一方面,固然是因為童年是每個人一生中最有趣、最令人難忘的階段,如同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詩人們所歌頌的,是「人生的黃金時代」(記得嗎?那時的我們,感官多麼敏銳,眼光多麼清澈,對周遭的世界多麼好奇),另一方面,更是因為童年所代表的特質──純真、自由、無憂無慮、啟蒙和成長──恰恰是成人世界的反面。我們長大後所擁有的是世故、牢籠、貪嗔愛癡、曚昧和退化。



      童年和成年,這兩個人生時期的對比,兩者之間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在文學中所產生的戲劇張力,千百年來,吸引了多少作家,創造出多少美妙的作品!



      所以,在英國,早在伊莉莎白時期的抒情詩中,兒童就已經是個重要的題材和意象。他們那天使般的身影,隨後出現在十七、十八世紀大詩人德萊登(John Dryden)、波普(Alexander Pope)、布雷克(William Blake)和華茨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頌歌中。但是,作為一個紮實的、自給自足的文學人物和主題,兒童與童年經驗,卻是隨者十八世紀西方長篇小說的興起而興起,至十九世紀大盛。我們看到狄更斯筆下,那宛如畫廊般,一長排,琳瑯滿目的兒童肖像;我們在那一張張清純的、卻又帶著成人的世故和憂傷的臉孔背後,看到一個悲慘世界。狄大師以男孩的名字為書名,撰寫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小說:《奧利佛•崔斯特》(Oliver Twist ,俗譯《孤雛淚》)、《尼古拉斯•尼克貝》(Nicholas Nickleby)、《大衛•考伯菲爾》(David Copperfield,《塊肉餘生錄》)。他將這群男孩丟進醜惡和汙穢的倫敦城中,透過他們那雙童稚的、清亮的眼瞳,在文學裡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有血有肉的童年經驗和世界。同時期的布朗特家三姊妹,老大夏綠蒂,在經典愛情小說《簡愛》中,讓成年後嫁作人妻的女主角,回憶童年在寄宿學校度過的悲慘時光。這十章描寫,被公認是整部小說最動人的部分,經典中的經典。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路易•卡洛(Lewis Carrol)在《愛麗絲漫遊奇境》(1865)和《鏡中幻影》(1871)裡,以一支魔杖般的筆,所創造的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現代女孩」——聰明好奇、膽子夠大、臉皮夠厚、渾身是勁四處闖蕩(或闖禍)的七歲姑娘愛麗絲。



      愛麗絲有一位文學兄弟,名字叫「哈克•芬」。幾乎同一時候,這個十歲大的美國男孩出現在馬克吐溫的小說中,駕駛一艘木筏,漂流在密西西比河上,和一個逃亡的黑奴結伴,展開文學史上最精采、最波濤壯闊的一趟航程。這部小說《頑童流浪記》(1884)結合西方文學兩大傳統——童年和浪遊——將童年主題帶到一個全新的境界,而哈克這個小男生,因為具有西方讀者心目中最迷人的雙重身分——男孩(the boy)和浪子(the picaro)——也成為世界文學中一個永恆的、神話原型式的小說人物。童年書寫,到了馬克吐溫筆下,攀上了文學的巔峰。



      到了今天,童年書寫已經不是西方小說家的專利了。全世界的作家,都正在以各種角度和方式,回憶、整理、紀錄他們的童年。台灣作家也不落人後。我們的眷村文學,可說是一部獨有的「眷村童年生活史」;我們的鄉土文學,處處可見台灣孩子們在田庄中、小鎮上、漁港裡的生長過程。台灣文學已經擁有屬於自己的童年書寫傳統:《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千江有水千江月》、《鹽田兒女》、《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ㄩˋㄧㄢˊ》……。



      在如此豐富多彩的本土童年書寫中,面對這麼多優秀的成長小說,我們要問:以童年回憶為題材的《旋轉摩天輪》,如何脫穎而出?



      且讓我們看看,它的作者如何別出心裁,另闢蹊徑,寫出這本在我看來獨樹一幟、真摯動人的好作品。



      一個在都市生活的女孩「小雪」,突然發現她的人生陷入了困境。白天,在工作的遊樂園,她看著一台高聳的摩天輪,如同一個巨大、精準的時鐘,日復一日,搭載一批又一批遊客,不停地旋轉在半空中;夜晚,她反反覆覆地夢見自己,划著一艘「像是半副廢棄的棺材板」的小船,獨自個,航行在茫茫冰雪原中。她決定向公司請兩個星期的假,踏上歸途,回到她出生長大的小鎮,尋找隱藏在夢境中的東西,和一個名叫「阿文」的童年玩伴。



      其實也稱不上旅行。我遙想盛夏的月光下,一尾尾奮力潑甩尾鰭的鮭魚,好似闃黯海洋中逆行的迷你船舟,縱躍激流,迸綻朵朵銀白水光,憑藉被喚醒的嗅覺記憶,吮啖著濛昧的氣沫、水溫與鹽度,覓索幼時腴沃的出海口,最後重返數千里外的高寒母河……(第九章〈啟程〉)

    鮭魚的典故很平常,遊子返鄉的旅程也不稀罕。倒是這部小說的敘述者「小雪」的旅行方式,有點特別。她沒趕時髦。她沒像網路小說或公視電影的主角,一個厭倦職場生涯、心懷某種夢想的女子,有天突然心血來潮,不辭而去,拋掉工作,拎起行囊便跳上火車、客運或其他交通工具,回到故鄉尋訪童年,試圖找回她的生命力。在童年書寫中,這種情節早已經成為一個「老梗」了。幸好小雪沒這麼做。否則,我們看到的又是一部適合拍成電影,角逐金鐘獎,但沒什麼創意的小說。



      事實上,在兩週的假期中,小雪只從事過兩趟旅行:一趟是重訪小時候每年暑假,必會跟隨父親去海濱朝拜的「晶晶水族館」;另一次,真的回到了故居的小鎮,但那是在假期的倒數第三天,而且只逗留一個下午。假期的大部分時間,小雪待在原來的住處。她要求大家給她兩週的空檔,讓她整個人沉澱下來,讓她以一種靜止的、近乎打七參禪的方式,回想和思索她的童年。吉光片羽,點點滴滴。在小雪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圖景,好似一幅幅精細、明豔的工筆畫,透過作者那風格獨具、同樣精細的文體,在小說中紛紛呈現出來。這一簇簇散布在全書,看似繁複,令人眼花撩亂的童年印象——「生命中無數電光石火,一如炸開的紙炮、碎散的琉璃、坍倒的馬賽克骨牌」(第十八章〈建材行〉)——被小雪重新撿拾後,經由作者的巧心組織,形成一座幽深的時光隧道,通往童年,回到「夢境之始,那最初、也最末的地方」。兩週假期結束前夕,小雪再度乘坐那艘半副棺材板似的小舟,回到書中第一章的冰雪原。但這時她發現,冰,開始融化了。



      這是一部用意象講故事的小說。一段用「心」從事的童年之旅。一趟鮭魚式的,從終點出發,洄游而上,抵達起點,又從起點出發一路順流而下,回到終點的航程。好一個完美無缺生生不息的循環。



      所以在結構上,全書分為三輯,分別命名為「終」、「迴」和「始」。



      開卷第一章〈世界之末〉,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座冰封的雪原(在女主角眼中,「這雪就好似凝凍的眼淚」)。生命正陷入困局中的小雪,獨自划舟航行在一條冰川上。第一輯八章的氣氛和基調,就是空、冷。第九章〈啟程〉,「炎酷的八月天」,小雪在天乾地燥中踏上重返童年的旅程。整個第二輯「迴」的高潮,在第十六章〈颱風夜〉來臨。這是全書寫得最好的篇章之一。天地剎那風雲變色,氣勢磅礡,恰恰是女主角內心澎湃起伏的寫照。



      颱風過境後,小說進入第三輯「始」。女主角回到她生命的本源:「舊家」。從舊家回來後,小雪哭了(第二十三章)。這是書中第一次我們看見小雪哭(她摯愛的父親過世時,我們沒看見她哭),而且是放聲大哭。這使我們想起西方文學史上那驚天動地的一哭:《罪與罰》的主人公賴斯科尼可夫,因謀殺罪判刑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大病初癒,有一天,復活節剛過,他坐在奴工營門口,眺望春陽下的青翠大草原,想起自己的罪惡,終於向那不棄不離一路追隨他的妓女桑妮亞,當場下跪,雙手抱住她的膝頭,放聲大哭。這一把懺悔之淚,融化了他那顆冰封已久的心。他的救贖,這時才真正開始。小雪的哭,聲勢雖然沒那麼浩大,但它(指哭)的真誠和熱切,卻也足以瓦解、融化她夢境和心靈中的冰雪原:「那堅如磐石的冰山和冰冠正急遽變化中。融雪了。遠處傳來硿隆硿隆的巨響,彷彿地殼翻動,一塊塊冰體裂解、崩落……」(第二十四章〈地底樂園〉)。



      發自內心的哭泣,在古今中外文學中,力量如此巨大。



      確實,《旋轉摩天輪》是一部真誠的小說。好久不曾看見一位台灣作家,以如此懇切、忠實、掏心掏肺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成長過程,面對兒時的玩伴們(尤其是那個長大後在葬儀社工作,穿著熨貼的白襯衫、黑西褲,驚鴻一瞥,只在小說快結束時露兩次面,陪伴小雪回到小鎮,向故鄉和童年「告別」的鄰家男孩阿文),面對自己的親人,面對那最曖昧、最棘手的父女關係。小雪(或是作者本人吧)以她的坦白,袚除了糾纏她整個成人歲月的幽靈,讓父親從此得以安息。

      

      在東華大學創作研究所任教時,我常提醒小說創作課的學生——言之諄諄,簡直到了耳提面命、讓學生厭煩的地步——真誠就是力量。《旋轉摩天輪》就是這種原始的、基本的文學力量,一次美妙而精緻的展現。這年頭的文壇,西貝貨充斥,連感情都可以造假。這本小說的真誠格外讓人欣賞、珍惜。



      作者將這部探索童年意義、重返生命本源的作品,取名為「旋轉摩天輪」。

      這是個好書名。取得好的書名,對一本小說來說,有畫龍點睛的效果。

      

      矗立在遊樂園中央,浮現在城市天際線上,載著大人和小孩子們,在半空中一圈又一圈兜轉不停的摩天輪,最能勾起讀者內心幸福的回憶。它是「童年」最具體、最鮮明的意象。它也是小說的主人公,小雪,幼時最美好的經驗和事物。長大後,她在一家遊樂園工作,日日接觸和觀察,對它的機械結構和運作方式,有了專業的認識。在小雪眼中,摩天輪不但是一間童年夢工廠——記憶裡那由一個個海藍、茄紫、火紅、柑橘和蟹黃色車筐,在晴空中串疊成的一道彩虹——更是一具完美神奇的現代機械裝置:一如遊樂園多數設施,依循科學的槓桿、輪軸或齒輪傳動原理,機械式運作著,終而復始,摩天輪亦如是,日復一日圜旋,緩步地爬升、伏降,一格一格流轉時光,眺盡日出日落,在天空銜疊一圈又一圈飽滿的圓,那樣無比祥和地運行著。



      一種渾純和諧趨近完美的巨型結構……。有別於其他設備追逐速度與刺激,摩天輪卻散放一股恬靜、舒徐的存在感。此外,它還是遊樂園自開園那刻起,便不曾終止運轉的唯一機具。



      小時候,每回翻越大半個遊樂場,搭上獨峙高處的旋轉摩天輪,坐定開放的舊式纜廂裡,一階一階往上攀昇,感覺雙腳逐漸抽離地表,心情也隨之浮搖起來。那時我常暗自想望,當摩天輪登抵至高點,倘若時間就此停駐,該有多美好。極致的飽和點……,風狷急,搊亂了髮,把衣服鼓成翅翼,內心也給充盈,彷彿就昂立世界之頂,令人悸動莫名。但時間未曾候留,還來不及細數,端頂的風景稍縱即逝,轉瞬,摩天輪便開始向下滑移,直到安然返抵地面。



      如今在遊樂園裡工作,其中一個重要緣由,我想,即是冀望每天抬頭就能眺見在空中盤旋的、美輪美奐的摩天輪吧。(第四章〈摩天輪記事〉)



      這個意象,反覆出現在書中,隨著情節的推展,蓄積越來越多的能量和內涵,變成了整部小說的中心象徵。坐在那一格一格色彩繽紛的車筐裡,隨著摩天輪的上升下降,周而復始,小雪(和我們)看到一幅幅走馬燈似的流轉不停、變幻莫測的風景。這便是書中展示的、宛如畫廊般一系列童年圖畫了。



      複雜、精準一如鐘錶的現代機械裝置,摩天輪,作為西方科技的典範,卻又奇妙地,讓我們台灣讀者聯想到一個最傳統、最古老的東方意象,輪迴:「……摩天輪,緩緩地爬升、伏降、一格一格流轉時光,終而復始。過去包含了未來,未來推送著現在,現在包含了過去……,在天空銜疊一圈又一圈飽滿的圓,在循環中不斷積累和推轉,那樣無比和諧的運行著。」(第二十六章〈溯源〉)



      作為書名和書中最重要的意象,「旋轉摩天輪」是一種近乎渾然天成、不著痕跡的設計。它是一個上乘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學象徵——科技和宗教這兩種原本扞格不合的東西,在這本書中,做了自然而完美的結合。



      莫忘了,這部小說的主要情節─鮭魚式的重返童年之旅——在作者安排下,也是以一個「飽滿的圓」的形式展開的:



      終→迴→始



      遊子返鄉的旅程,本身就是一個輪迴意象。就在這趟旅程中,追隨主人公小雪的蹤跡,一路上,我們看到一個個、無數個圓形的、流動的和旋轉的小意象,譬如那大大小小無所不在的鐘,迴旋的梯子、孩子們吹的七彩泡泡、電玩店中「麻仔台」上的紅色跑馬燈、在海中救過小雪一命的救生圈、貝殼的螺紋……還有還有,那宛如童書繪本般一幅幅穿插書中,美麗溫馨的圓型圖像,譬如第十六章〈颱風夜〉:「我和玻麗(小雪的狗)蜷捲身體,側臥著,像兩隻依存的母子獸,圈成一飽足的圓」。瞧,又是一個飽滿的輪轉式的「圓」!



      這些圓形事物,圍繞著一座巨大的、巍然矗立在書中制高點上,擎天神般,俯瞰芸芸眾生的摩天輪,散布全書,密密麻麻,交織成一張細密的意象網,罩住整部小說,好似一眾行星帶著它們的衛星,環繞著太陽運轉,一圈又一圈無休無止。



      《旋轉摩天輪》是一部透過「意象」講故事的小說,有別於一般以情節取勝、靠人物的外在動作發展故事,以吸引讀者的小說。這種以象徵為中心的小說,寫起來極費心,因為身為小說家,寫作時你卻必須具備詩人一般的敏銳和專注,而讀者閱讀這樣的小說,也絕不輕鬆,因為,恕我直言,它對讀者的智商可是一場嚴格的考試。何況,這位作者獨樹一幟的、簡約的語言風格(有時也許簡約過了頭!)也不是一般讀者習慣的。而且,為求語言精準,以創造一系列維妙維肖,能細細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意象,這位作者不惜使用生詞僻字,如第一章的「嗼寂」和書中一再出現的「抻」、「捵」等動詞。(其實這些字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裡都有,上網一查便知。)這種「語不精準死不休」的執著,固然值得欽佩和敬重,但肯定會嚇跑膽小的編輯和懶惰的讀者。



      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不過,話說回來,《旋轉摩天輪》畢竟是一部小說,而它的作者,依我看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上乘的小說筆法,書中俯拾皆是。譬如第十四章〈亞特蘭提斯〉,講述小雪陪伴身罹絕症、來日無多的父親,搭乘火車返回東部老家,做最後一次的巡禮:



      父女倆攜帶簡單行囊,誰也沒通知,搭上莒光號,沿著迆曲的海岸線往小島東隅前進。途中,炎陽將所有風景都打上一層眩目的光,田畦、白鷺鷥、檳榔樹、山崖與大海……,悠悠顛晃著,我們各自眺看窗外,不曾交談。列車嘩嘩穿過一個又一個時光甬道似邃黑的山洞,在明暗交替間,如一條夢中之河,漫漫溯向源頭。



      抵達老家車站。小鎮簡樸如昔,安恬地沉浸日光中,風懶懶吹著,彷彿時間也過得格外輕緩。繞出票閘,無人的窳陋大廳,牆頭靜靜掛著一只白色圓鐘,爸歇座那鐘下,自提袋翻出大罐寶特瓶,斟滿一杯濃濁的草藥湯,微蹙眉飲下,打包好,看看腳下那雙蠟過的黑皮鞋,又彎落腰,重新繫了鞋帶,才同我步出車站,往大伯家邁進。



      大伯是台鐵退休站長(聽說爸年輕時因此駕駛過貨運火車)。沿著鐵道邊的石砌矮牆走,便可行底一排鋪蓋黑魚鱗瓦屋頂與柏油木板牆的日式舊宿舍。斑駁的紅木門敞著,我同爸爸踏進那平房,前庭雜草叢生,木瓜樹青瓞纍纍,盤坐在墊高地板上套著汗衫的大伯,正弓起背讀報。



      「咦,那轉來啦……」也許是太過意外,大伯一時反應不過來,自老花眼鏡上方怔怔瞅著。那短霎,他鬆贅的嘴頰微微抽顫了幾下。當時若沒有我跟在身後,我猜,他約莫以為自己瞧見爸的魂魄歸來。



      放下行李,喝口茶,兄弟寒暄了幾句。門外火車硿隆隆駛過,蔭涼的屋簷下,略揚起的微塵又緩緩沉澱下來。爸看看錶,說想上街走走,便穿上鞋,帶我出門。



      站前大街依舊鬧熱,傳統壽桃禮餅舖、古早味紅茶冰果室、佔據騎樓轉角的豆漿店,櫥窗擺放半身假人的照相館……,數十年如一日,無絲毫更異。時近黃昏,通往市場的衢巷熙熙攘攘,各種氣味雜糅一塊,果香、奶酸、魚腥、雞屎臭,土氣與青草味……,悶熬了一下午。這是爸爸從前上學和遊耍的街路,我跟隨他的步履,在妍煦夕照下輕兜幔繞。行經一家五金雜貨行,爸忽地駐足,望了望,向店裡走去。



      四處堆疊的水桶掃帚,吊掛天花板的大小鍋盆,像是日積月累的滯銷品,簡直快溢出門口,使店頭顯得十分矮擠晦暗。



      「阿水嬸。」爸爸彎身向裡頭喊道。



      一個梳包頭、穿花布襯衫褲的老嫗,彎駝背,曲蹲膝,邁著一雙外八的黑瘦腳ㄚ,自琳瑯的什貨堆裡緩緩走出。



      「欲買啥?」她憨笑著,臉上布滿年輪。

      爸頓了頓。「妳袂記得我啦?我阿惠呀!」

      「噯、噯。」阿水嬸只一逕傻笑、點頭,兩眼像荒漠般空茫。

      「……欲買掃帚嗎?」一會她又問。

      「無啦,來踅踅……」爸探探四周,然後輕拍她的肩膀,說:「那我來走啊,你愛保重!」

      「欸啦、欸啦。」阿水嬸依舊笑呵呵,送我們至門口。



      告別雜貨行,爸爸繼續漫步街頭。夕陽像融化的月見冰,溢開了一攤的暈黃,街上稍稍沉靜下來,我們走到位於巷口的中藥鋪,門楣懸掛著一塊「慶生堂」老匾額,門後,巨型百寶盒似的抽屜藥櫃上,井然羅列著三層白瓷罐子,內裡光線昏暗。爸瞇起眼,佇立大街遠眺。



      一個中廣身材、圓頂禿的男人自店裡快步走出。他戴著厚框眼鏡,相貌敦厚,年紀與爸爸相仿,我想那應是街坊玩伴或小學同學之類。



      男人微腆著肚腩,豐腴的雙掌交握其上,日頭下,額角不停竄出汗。他看來同爸爸一般沉默。我記不起他們對談的內容,或許什麼具體的話題也沒涉及,多數時間,兩個大男人只是站在街頭面面相覷,或望向一旁的水泥地。那簡略的一問一答間,拖沓著長冗而乾澀的空白。



      幾分鐘過去,爸向男人點點頭,拍摟我的背,示意離去。男人送我們至巷口,橘黃落日偏斜著,拉出兩條細長的人影,道別時,他表情有些遲疑,欲言又止。我想他應該聽說或望出爸的病容吧,但始終沒問起。



      「走,吃冰去。」爸自顧自說。離開慶生堂,他不再探訪鄰居,帶我岔入了小徑,背向那黏鹹雜遝的老街,緩緩往糖廠的方向走去。



      文字簡約之極,毫無廢話。寥寥數筆的白描,卻飽含著豐沛的、直欲破卷而出的滄桑感。迷惘、淒清的氣氛瀰漫夏日的午後。這段文字,以及書中其他描寫人物外在行動,具有明顯的情節,讀起來比較像小說,但文字同樣精緻凝煉的篇章,譬如〈晶晶水族館〉、〈阿文〉和〈告別〉,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說它是極簡主義(minimalism)在小說中的一次精采演出,也絕不為過。



      孩子一向是文學家的寵兒、小說家的理想人物。重訪童年(Childhook Revisited)在西方早已發展成一個貫穿整部文學史的母題,建構出一個多采多姿、充滿活力的體系。到了今天,童年回憶和書寫已經變成全世界的潮流。每年,從文化之都巴黎,到非洲一個旮旯小國,不知產生出多少部「成長小說」(the Bildungsroman)。在這一大堆只能以汗牛充棟來形容的童年故事中,出自台灣一個文壇新手的《旋轉摩天輪》,或許不是最偉大、最「夯」的一部小說,但肯定是一個小而美、挺別致(這點最重要)和至情至性的作品。



      說它別致,因為這本書的作者,一方面運用啟蒙式、直線發展的「成長小說」架構,記錄主人公的童年生活和教養,另一方面,卻又以她獨具的慧眼,巧妙地將這個源自西方(精確地說,十九世紀初年的德國)的文學類型,移植到東方文化中,建立在更古老的、佛家的循環觀上。它的中心象徵,便是書名和文本中那一尊擎天神般,矗立台北都會天際線上,俯瞰紅塵世界芸芸眾生(其中一個眾生,就是我們的女主角「小雪」),喀啦喀啦,日日運轉不息的摩天輪。東方和西方的,宗教傳統的和小說形式的,這兩種原本扞格的東西,在《旋轉摩天輪》上碰頭了。這一結合和互動,在小說的主情節——小雪那如同一隻鮭魚溯流而上,游回高山母河的旅程——中,形成一股美妙的詩樣的張力,產生了一部風格獨具、別有意境的台灣式成長小說。



      從作者筆下那一幅緊接一幅,走馬燈般,流轉不停的童年影像中,活生生地蹦現出來的小女孩,小雪,雖然不像愛麗絲那樣頑皮和好奇,動作也沒她那麼大,甚至不像《綠野仙蹤》的桃樂絲那般天真無邪,但,可以肯定的說,她是實實在在的一位吃蓬萊米,喝翡翠水庫的水,讀小鎮國民小學,蹲在租書店看《怪醫秦博士》漫畫長大的「正港」台灣女生——誠樸無華、聰明靈慧、真。


    二○一三年新春

    於淡水鎮觀音山下




    其 他 著 作
    1. 畸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