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022743
劉定綱/主編
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2014年4月18日
106.00  元
HK$ 90.1  






ISBN:9789869022743
  • 叢書系列:緣社會
  • 規格:平裝 / 320頁 / 25k正
    緣社會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不服從的世代!最溫柔的力量!守護島嶼希望!





    主編序:場外/場內-守護「希望世代」的溫柔革命/劉定綱

    【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

    革命的預感/許悔之

    從ECFA到太陽花學運大事記/王惠盈

    佔領立法院之前/李金蓮

    一場忘了野百合的學運/何明修

    新聞記者的現場直播/郭岱軒

    太陽花學運對台灣和香港的啟示/桑普

    居台法國人對太陽花運動的觀察/ Benoit Girardot

    公民不服從/黃厚銘

    如何從國高中公民科切入談反服貿抗爭?/高子壹

    那一夜/平路



    【多重現場直擊】

    一夜無話/許赫

    今夜誰徹夜未眠──立院隨筆/李嘉艾

    我們絕不能死在更裡面的圍牆──危機意識與回歸政治/誠葛格

    從立法院到行政院/陳敬彥

    十七歲的女孩/呂秋遠

    那一晚行政院,之後/劉毓翔

    給補習我警專歷史課的學生們/高子壹

    你總要親自走進去,坐下來,才會明白一些什麼/李佳欣

    一個台科大學生作為公民記者的文學全記錄/鄒柏軒

    不是遍地開花,而是開始紮根/李佳欣

    從《崩世代》看希望世代學運/王兆慶



    【科技與傳播參與】

    新生──致太陽花學運/蘇家立

    「革老媽�老子的命」:資訊科技在佔領立法院運動中的角色/張登皓&李屹

    鍵盤的力量/蔡博宇

    採訪台大新聞E論壇成員李映昕/鄒柏軒、廖之韻



    【街頭民主】

    種植──致太陽花學運/蘇家立

    烏托邦內的邊界──立院場域的階級呈現/李嘉艾

    三月二十五日街頭小民主計畫紀實/安勤之

    2014年「反服貿」抗爭中的權力、民主、與異質實踐──歷史社會學視角的初步分析/林傳凱



    【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

    魯蛇的革命喜劇/許赫

    民主動物國 /沈嘉悅

    四點鐘的汗水:藝術、行動、世代與昇華/鄒柏軒

    佔領塗鴉牆:基進民主的二十一張畫/梁秋虹

    記得/廖之韻






    主編序



    場外/場內-守護「希望世代」的溫柔革命




      「如果我們不溫柔,怎麼會為了別人守在這裡?」

      3.22早上七點,兩位高中女生這麼說著。



      「孩子,娘為你站出來了」

      「學生正在保護國家,學生由我們來保護」

      「六七年級的哥哥姐姐,站出來力挺弟弟妹妹」

      「孩子謝謝你們,你是我們的希望」

      在立院周邊的塗鴉牆或布條上,我們看到這樣的文句。



      2014年3月18號,台灣立法院第一次被學生與公民佔領。



      也許是因為張慶忠立委「三十秒事件」的程序黑箱所激起的義憤,佔領立院後,大規模的社會譴責並未出現。反而我們看到了,一種不斷延伸出去的「場外」對於「場內」的守護訴求,以及「場內」/「場外」的多層次關係。「場內」對於「場外」從未真正構成組織化的指揮系統。這反而使參與者得以各自思索,怎樣才是對公眾有意義的參與形式。於是,我們有「百花齊放」的場外。他不是少數園丁刻意栽培的成果,而是自主生長的過程。大家各自在其中尋找感動自己的力量來源。其美麗程度,不下場內。



      在其中一個層次,立院議場外迅速湧來的靜坐群眾在立院周遭形成了第一層的「場外」。此「場外」在運動初期有效地在物理上守護了「場內」的不被驅離。也在運動中後期發展出或許比起「場內」更多元的民主審議形式與文化參與形式。



      接下來,在立院之外,源源不絕的物資與幫助,各界與論的支持又構成另一層次的「場外」。守護了整個立院佔領行動的「正當性」。這層次的「場外」不比第一層次的「場外」來得不重要。反而,因為不能隨時親到現場,其「守護」的心情或許更為熱烈。於是,第二層次的「場外」,讓318佔領立法院的運動,在與論與象徵的影響層面,大大超出了立法院周遭人身可及的物理範圍。我們要問,這樣大規模的「守護螺旋」如何發生?人們想守護的是什麼?



      「守護希望」!或許,我們可以用這四個字代表許多複雜的情緒,即使這四個字遠遠不及我們感受的千分之一。或許,議場內外的學生也部分地象徵了「希望」。於是,守護希望成就了「守護學生」與「守護議場」。那麼,「希望」的內涵是什麼?



      是對快速傾中政策的反動?是對服貿的擔憂?是對民主憲政與人權價值的守護?是對未來的想像?是對生存環境的檢討與期待?是對公義與人性尊嚴的堅持?是對公共政策必需資訊透明與公開審議的要求?



      這些都對。但是還有更深層的什麼。好比,在一片沉默的黑暗中透出來的光。好比,在悶了許久之後,覺得自己可以抓到改變什麼的契機,做些什麼。



      所以,希望或許可以說是「打開」了什麼。例如打開立院30秒黑箱,打開服貿簽訂黑箱,打開代議政治大門。



      「打開」需要行動,需要實踐,需要做些什麼。「打開」需要不只是冷漠觀看,不只是堅守遊戲規則,不只是活在私人世界的小確幸中。



      於是,「太陽花」在機緣巧合下成為運動的象徵。當主流媒體都將重點放在「花」與「學生」的類比,而認為「學運」必須是純潔、守秩序、愛整潔,甚至必須是去政治化的時候,「真實的場外」正進行一場日常生活的「象徵革命」。



      或許,「太陽」才是重點。太陽意味著「覺知力」、「自信」、「在社會團體中的自我尊嚴與覺察到他人尊嚴」、「實現夢想與承諾的力量」。在這些意義上,太陽象徵了「希望」。



      是啊!當你看到現場的公民與學生們努力思索與嘗試各種可能性,反省自身的階級位置與論述霸權,努力將場子與麥克風向更沒有論述能力、站出來更辛苦的人們傳遞出去時,你知道他們正在實踐「真實的烏托邦」。這個烏托邦的確切意涵是「在社會團體中實踐自我尊嚴與覺察到他人尊嚴」。他們是有自信的,不怕遞出麥克風後失去權力。甚至,後來我們看到很多不使用麥克風,只是圍著坐下說說自己的故事。然後,彼此的故事相互交織著。是啊,什麼時候我們早已失去這樣的場合,告訴你自我與他人的尊嚴是重要的。是啊,唯有尊嚴才能帶來堅定的溫柔!



      除了服貿爭議與程序黑箱外,或許,有個主旋律在這場318運動中一直隱而未顯。它是隱藏的主線,它是說不出的情緒,它也是服貿議題之外,吸引那麼多年輕人瞬間聚集、關注、情緒受牽引的原因。它使得許多本來沒有在關注服貿議題,或對此一知半解的年輕人,想在這場運動中獲得希望與出口。同時,這個主旋律也是「守護希望」訴求的情感來源之一。



      那個隱藏的主旋律是什麼?



      也許是年輕世代普遍被剝奪「有尊嚴生存」的處境!而他們認為,這個處境也許會隨著服貿的通過而更令人絕望。如果土地價格上漲、中小企業被收購是服貿通過後可以想見的,那麼,年輕人改變處境的機會是否又更低?起碼,這個影響台灣未來的重大決策,其過程並未充分納入他們的意見。即使年輕人才是未來台灣的主體。



      年輕世代被剝奪不是因為競爭力不足。在這場運動中我們已經看到,他們擁有許多大人們相對欠缺的能力。架設網站、訊息傳播、民主審議的多元方式、社會募資、物資補給線的建立、社群的快速串連、設計與文化參與、最小嘗試成本的控制...這些能力的顯露,大大動搖了財團與媒體一直以來企圖建立的「草莓族」神話。所以,年輕人在佔領立法院的行動中看到了什麼?他們看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也看到自己的能力有被肯定的舞台。發出「自信」的光,我們看到「希望世代」。當然,運動終究會結束或轉進。當這些年輕人又回到他們本來的日常生活,他們要回去繼續「崩世代」嗎?還是有其他的可能性?



      看見希望世代,或許更有力的陳述是,看見希望!



      我們已經看見希望,如何不讓希望之光再度被遮蔽?即使眼看黑霧又將籠罩。



      首先,318佔領立法院,這二十一天的經歷已經構成我們的「共同記憶」。這個記憶並不專屬某個世代,而是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當然,集體記憶的形塑會受到主流媒體的影響。而在其中獲取商業利益最快的作法就是將其庸俗化、明星化與娛樂化。當然,各種勢力會來搶奪集體記憶的論述權與發言權。他們會希望這些記憶就是他們說得算。當然,政府會動用教育的利器,在各級教育中「定位」318運動。當然,有太多的當然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



      發揮想像力,然後努力地說吧。說故事本身就是種戰鬥!



      我們說溫柔的故事,我們說各處現場發生的故事,我們說「無名者」的故事,我們說「無組織的組織」故事,我們說各種非正規參與形式的故事。然後我們說的故事會交織,會傳播,這一切就像我們在運動進行中,我們在各種「場內」與「場外」在做的事一樣。然後,我們期待這是個文化轉折,期待有什麼東西將會發酵,而我們會為了這個努力。然後,坐下 我們在這島嶼 有了根。



      本書的出版發想來自318佔領立法院行動的隔天,即三月十九號中午。我們招集了十數位公民記者,而他們幾乎也都是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在各個角落一邊參與,一邊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見。這些內容完全都是第一手的經驗與採訪。有紀實,有故事,有情緒,偶而真的有淚有血……除此之外,我們很感謝學術界、文化界、資訊與傳媒界、法律界各方人士的賜稿。我們都在各自的場內與場外,努力著。



      本書的章節安排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服貿爭議到佔領立法院】。交代運動始末與各種相關爭議。其中有兩篇是從香港觀點與法國觀點切入這場運動。



      第二部分:【多重現場直擊】。我們不只想要記錄運動領導者與學者們的言行,更想記錄「無名者」在這場「沒有組織的組織」裡的關鍵作用。總是要有人送水與食物,總是要有人架直播,總是要有人坐在外面形成人牆。總是要有人印製源源不絕的傳單。如果不彰顯「沒有組織」的那一面,很快地,這場運動就會被詮釋為少數組織與行動者的「意志行動」。然後會有英雄,而無名者又會再次消失於歷史的痕跡中。當然,現場之所以是「多重」,就在於總有些運動方向上的矛盾與調和,總有些前台與後台的微妙落差,也總有些世代關係的變與不變。



      第三部分:【科技與傳播參與】。有趣的是,「資訊科技」一文強調的是與上一代不同的變革之處。而在「台大新聞E論壇」總編輯的訪談稿中,成員們卻表示,他們只是忠實地把新聞專業的上課所學貫徹到底,包括新聞必須查證這件事。



      第四部分:【街頭民主】。公民憲政會議和人民議會是運動後期的兩大亮點。姑且不管在學理上,審議民主到底是自主性的直接民主,還是代議民主的補充。起碼,就在318之後的街頭,我們看到「街頭民主」的實際操練。不同於大多數的街頭論壇,以政策的審議與專家說明作為主要進行方式,我們發現,也有公民開始嘗試一種「無麥克風」、講求「記憶的民主」和「說故事技藝」的街頭民主形式。這裡的重點不是說給人家聽,而是傾聽、記錄和理解他人的故事。或者說,在說故事的過程中,相互形塑。或許,傾聽他人故事的街頭民主,更有助於「行動者網絡」的建立。即使運動結束,相互交織的故事不會結束。



      第五部分:【設計與文化參與-日常生活的革命】。在四月十號撤出議場前夕,一位在議場待了二十一天的同學表示:「議場是不真實的魔幻空間」。然而,在議場外的塗鴉牆上,我們也看到「只行動不說話」的真實佔領。到底何者才是「佔領立法院」行動的日常生活?或許兩者都是,或者,兩者的加總才是。日常生活總是有虛幻的一面與真實的一面,兩者交替顯露。日常生活的革命,一次革掉虛幻的命與真實的命。於是,我們把權力中樞的議場,變成每日吃喝拉撒睡的居所。於是,我們把街頭當成各種官方符號的戲仿馬戲團。日常生活的革命,建立一種上下顛倒的象徵表現形式。於是,想像的權力關係得以暫時懸擱,或許因此,我們才能真實的「佔領」。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