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出離輪迴悟空性,不捨眾生菩薩行 陳琴富
????????????????????????????????????????????????????????????? ?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藏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法,不只是初受五戒的佛弟子必須要了知奉行的,更是菩薩戒弟子應該修習的範本,依照藏文「佛子」的原意,即是菩薩,因此,這部偈頌的地位,就如同《修心七要》和《入菩薩行論》一樣,是菩薩戒本,幾乎是藏傳佛教弟子必讀、必修的教本。
誠如噶千仁波切在開宗明義所說,開示這部偈頌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善巧者實修的方式;第二種,即一般凡夫的實修方式。從這裡可以看出,雖然《佛子行三十七頌》看起來簡單,實則深奧,開展了菩提道的下士、中士和上士道。淺顯的,可以對一般初學者說;深細的,因為內容廣泛,而且極細密,涵蓋上士道,不是初學者所能領會的。噶千仁波切謙稱不夠了解,無法向大家講授。其實,應該是眾生福德不夠,無緣聽聞其甚深教法。
《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作者,是十三、四世紀之間的無著賢。他是薩迦派的喇嘛,跟隨多位上師學法,顯密雙修,是一位證量很高的行者,終其一生,在他身上都展現著成佛的兩項特質:慈悲與智慧。他最膾炙人口的故事,就是他願意和乞丐換衣服,讓乞丐穿上他乾淨的衣服,他則穿上沾滿蝨子的襤褸破衣。他的弟子都希望他換下來,他說:「無始劫以來,我們不斷輪迴轉世,卻從未讓我們的生命過得有意義。我不會捨棄這些蝨子的,縱使我現在死掉,此生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
這就是最典型的菩薩行。《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教法,可以說是源自於《入菩薩行論》、《大乘莊嚴經論》、《寶鬘集》,全文共有四十三首偈頌,起頭兩首,是禮敬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其實,觀自在正是我們的自性;結尾四首說明作者集結本頌的發心以及迴向;中間的三十七首是正行。正行的重點,在於生起菩提心、體證空性見、修行六波羅蜜。
大乘佛法的根本,在於證悟的心,這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誓願開悟正覺的心,其實,也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為了這個目標,所以要修行六波羅蜜。藏傳佛教的義理偏重在中觀學派,強調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出離心才能產生對輪迴的厭離、空性正見是智慧的開顯,菩提心則是慈悲的實踐,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也是以這樣的道次第體現。
試舉其中的幾首頌文,就可以看出這個次第的脈絡。比如,第二頌:「親方貪心如水濺,怨方瞋心似火燃;取捨皆忘痴黑暗,拋棄故鄉佛子行。」充分說明六道苦,以及出離輪迴的必要。又如第十六頌:「吾以如子養護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憐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這就是自他交換與慈悲心的表現。
至於在空性正見方面,無著賢在第二十二首頌中也有深入說明:「諸所顯現唯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知已當於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就體現了中觀空正見。
噶千仁波切以他深入大手印實相的體證,開示了《佛子行三十七頌》,以第三十頌為例:「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噶千仁波切說,如果沒有大手印的智慧,是不能成就佛果的。「若我們不認為心是真實的有,又因為心可以顯現萬法,亦不認為心是無,所以,心不可以說無,亦不可以說是有,離開心之有無二邊,就是空性。這個空性,是心之本質,但卻同時具有了知此空性的明覺。」以大手印開顯空性,是本書的殊勝之處。
噶千仁波切是吉天頌恭的心子噶爾秋丁巴,他曾經應化為松贊干布的大臣祿東贊,文成公主從漢地帶回一座特殊的轉經輪,祿東贊留下了轉經輪,預見未來,而將轉經輪藏匿在夏俞塔果一地,祈願未來世自己再度將轉經輪取出。後來,噶爾秋丁巴取出了這座轉經輪,並安立在金剛岩下普穆普隆的一座寺院內。
噶千仁波切為利益眾生的轉世沒有停止過,凡見過噶千仁波切的人,都可以看到他手中無時無刻不拿著轉經輪。
他說:「轉經輪和見解脫,是我個人修累善業福德中兩項最珍貴的修持,任何見著一個轉經輪的人,必不會墮入三惡道。」每當看到他手中轉動的經輪,就可以感受到從經輪中散發出來的慈悲心在風中飄散著。
他說:「當眾生心懷慈悲時,我執即被摧毀。這,就是最偉大的善法,能生出身語意之功德。」噶千仁波切就是以這樣的心量無時無刻不在度眾生。
噶千仁波切最重視的教法,就是《佛子行三十七頌》,為了讓學人能夠隨時檢視自己的修行,他印了很多小冊子,可以將法本隨身攜帶。如同他轉經輪的功德一般,要讓有緣人皆得饒益。如今由噶千仁波切開示的《生生世世??佛子行三十七頌》出版,是佛子們的福報。
個人曾經跟隨噶千仁波切聽聞大手印教法,因福薄緣淺,所悟有限,對於噶千仁波切的開示,只如嘗大海之一滴,實無此福德為仁波切的開示作序,只能算是補白。願所有見到此書的讀者能證空性見,入菩薩行。
旺報副總主筆、水月蘭若主持人陳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