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

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56123
黃明達
德威
2014年6月05日
87.00  元
HK$ 73.95  






ISBN:9789865756123
  • 叢書系列:一生養生計畫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一生養生計畫


  • 醫療保健 > 中醫 > 中醫養生












    黃帝內經: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妙手回春大法





    前言�13



    一、《內經》原理初探:一張神祕的面紗

    1中醫之源:《內經》一書的來歷及沿革�22

    2中醫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內經》的學術價值�26

    3中醫的醫學思維方式:《內經》的醫學理論體系�28

    4以生命科學為主體:《內經》的學術特色�32

    5天人合一:《內經》的思想根源�34

    6《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陰陽五行�38

    7《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藏象學說�42

    8《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經絡學說�44

    9《內經》的學術體系結構內涵 :氣血精神�46

    10養生之本:《內經》的根本思想�48

    11延年益壽的祕方:長壽絕技�50



    二、《內經》中的陰陽五行:陰陽五行藏天機

    1循陰陽,辨體質:陰陽學說與體質�54

    2陽為本,陰緊隨:陰陽之氣的養生�56

    3人體在上在外之氣:陽氣�58

    4人體內藏不出之氣:陰氣�60

    5四時陰陽,順者生,逆者死:四時養生法�62

    6人以天地之氣生:辨陰陽,斷病源�64

    7察色診脈,陰陽先覺:五態人和五行人�68

    8體質養生法 :陰虛體質、陽虛體質養生�72

    9體質養生法 :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養生�74

    10體質養生法 :痰濕體質、濕熱內蘊體質養生�76

    11體質養生法 :血瘀體質、氣鬱體質養生�78



    三、《內經》中的藏象學說:五臟六腑蘊生機

    1視其外應,知其內臟:藏象學說�82

    2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86

    3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者�90

    4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者�94

    5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者�98

    6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者�102

    7食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者�104

    8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者�108

    9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者�110

    10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112

    11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者�114

    12簡單實用的排毒法:五臟排毒�116



    四、《內經》中的經絡學說:江河分布圖決生死

    1溝通內外,協調陰陽:經絡學說�122

    2看不見、摸不到卻真實存在:經絡系統�126

    3十二經脈 :手三陰經�128

    4十二經脈 :手三陽經�132

    5十二經脈 :足三陰經�138

    6十二經脈 :足三陽經�144

    7遠道取穴的典範:四總穴歌�150

    8調節人體氣血的:奇經八脈�152

    9包治百病:八大安全穴位�154

    10化瘀通經,運行氣血:經絡治病�156

    11舒經理絡、交通陰陽:經絡養生的方法�158

    12美容養生的穴位 :祛痘祛斑�160

    13美容養生的穴位 :烏髮潔膚�162

    14美容養生的穴位 :亮睛提神�164

    15排毒養顏、延緩衰老:女性保健按摩�166

    16益氣壯陽,滋陰生津:養腎之法�170



    五、《內經》:中醫治未病寶典

    1防病於未然:治未病思想�174

    2調劑身心,遠離疾病:治未病與亞健康�178

    3身心並治,百病消:形神合一�182

    4看面相識病情:面診如神早去病�186

    5頭部望診法:五行人保健�190

    6七情盡顯面部:面色診法�194

    7五官斷疾病 :看眼觀病�196

    8五官斷疾病 :觀鼻診病�198

    9五官斷疾病 :口唇辨健康�202

    10五官斷疾病 :舌嚐百味�204

    11五官斷疾病 :色斑看臟腑�206

    12五官斷疾病 :痤瘡看內疾�208

    13五官斷疾病 :人中看生殖�210

    14氣血不和,百病生:補氣養血�214



    六、奇難雜症化解術:起死回生有妙方

    1起死回生:扁鵲回生有術�220

    2歷史上的名醫傳奇:歷代名醫�224

    3外感熱病:外感熱病之症治療良方�226

    4風症:風症病機及治療�230

    5咳症:咳症病機及治療�234

    6痛症:痛症病機及治療�238

    7痹症:痹症病機及治療�242

    8痿症:痿症病機及治療�246

    9厥症:厥症病機及治療�250

    10積症:積症病機及治療�254

    11水腫:水腫病機及治療�258

    12消渴:消渴病機及治療�262

    13汗症:汗症病機及治療�266

    14血症:血症病機及治療�270

    15睡眠:睡眠障礙的病機及治療�274



    附錄 內經十三方�278






    前 言



      在世界醫學中,中醫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療效而一枝獨秀,並影響全世界。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云:「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云:「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中醫的歷史很悠久,遠古時代人們便開始嘗試著尋求能醫治疾病、益壽延年的方法,在神話傳說中便出現了伏羲氏、神農氏、黃帝、岐伯、素女、雷公、少師、俞跗、少俞、僦貸季、鬼臾區、桐君、巫妨、巫彭、巫咸等等上古名醫,之後甚至出現了《黃帝針灸》、《神農百草》、《素女脈訣》等上古時期集眾人智慧的著作。到了先秦時期,中醫逐漸形成了一套中醫體系,《內經》便是中醫系統理論的結晶。



      中醫不僅是門技術,還是一種文化。中醫醫學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上的科學,陰陽、五行、周易、八卦、哲學等等都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反之,中醫的觀點也被用來治理國家,比如漢代的「黃老之學」認為: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  



      作為中醫奠基之作的《內經》問世之後,中醫的體系算是初步完成。



      後世對《內經》的評價很高,曾用三個第一來評價《內經》: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第一部養生寶典、第一部關於生命的百科全書。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醫學問世很早,但是在《內經》之前一直沒有形成系有統性的理論,直到《內經》中,才詳細而系統地闡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療的原則和方法,此後中醫基本上是沿著這個方向前進的。之所以說《內經》是一部養生寶典,是因為此書中論述更多的,是用天人合一的觀念來教導百姓怎樣趨利避害,而非透過藥物、針灸等手段來達到治病的目的,全書僅有十三個藥方便是最好的證明。《內經》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說的便是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養生思想。《內經》也是第一部以中醫是一門以生命科學為主體的「百科全書」。



      在書中,它綜合運用天文、曆法、氣象、物候、地理、社會學、心理學、數學等知識來解釋和探索人生命的本質。天人合一的陰陽平衡思想便是人體健康的關鍵,因而中醫中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是以其平衡狀態來維持人體內部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和諧統一。



      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體內的臟腑、經絡、筋脈、骨骼等都是相互聯繫的,且與口、鼻、眼、舌、耳等五官九竅,與喜、怒、思、悲、恐等情志存在著相互對應的關係。因而中醫治病也是在綜觀人體的情況下治療疾病,而非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比如有的人頭上長瘡,但是他的疾病可能發源於腳,身為一個醫者首先得仔細地用望聞問切的診病方式,來全面地把握病情,才可能做到對症下藥。但是因為人的身體素質和所處的環境都不相同,治病的方式也不同,因而需因地、因時、因人制宜地採取不同的方法。中醫的治療原則就是要調節陰陽、扶正祛邪、治病治本,治療方法則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說法。



      中醫中有一個形容人醫術高明的詞──「起死回生」,這個典故是由名醫扁鵲治好了虢國太子的屍厥之症而來,當然這並不是說扁鵲真的有起死回生的能力,而是說他的醫術高明,能夠挽救危重的病人或是救治尋常醫者所不能救治的病人的性命。不管是傳說中的名醫,還是史籍中詳細記載的醫德高尚的醫者,他們之所以名垂千古、流芳後世,不僅是因為他們解除了很多人的痛苦,挽救了很多瀕臨死亡的病人的性命,也是因為他們孜孜不倦地進行醫學探索,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其實中醫的一切皆是圍繞著兩方面展開的:治病和養生。這兩方面的最終目的皆是強身健體,可謂是殊途同歸。在中醫看來,治病不如防病,因而醫術高超的醫者能治病於病未發之前。《淮南子》曾這樣說:「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內經》中也強調「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中醫講究治未病思想,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其意便是要求人們治病不如防病,但如果「已病」,那便需要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病變,或者在病變產生之前,便預先想到各種急救方法,正如朱震亨在《格致餘論》中所言:「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因而,中醫的「治未病」思想是主張透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養生保健方法來保證人體的陰陽平衡,提高人體內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從而做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其 他 著 作
    1. 指壓療癒:一學就會的簡易手腳穴位按摩
    2. 一年四季都在用的24節氣養生術:全家365天的保健計畫
    3. 圖解黃帝內經妙手回春術
    4. 圖解易經中醫絕學
    5. 電腦入門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