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何須知道咖啡的文化
咖啡,即使我們知道是千年以前衣索比亞興奮山羊發現的傳說、知道植物學稱為茜草科的分類、知道經由中東轉進歐洲而傳遍全球的路徑,知道是社會思想家指名為引發公共領域轉型的理論,老實說,並不增添我們眼前這杯的芬香。
但是,咖啡的芬香令人悸動,原因畢竟來自兩個不同層次的特質。其一是生理的亢奮,來自咖啡因、丹寧酸刺激中樞神經,不論如何進入體內都有作用、其二,則是心理的快感,來自在咖啡杯四周相聚的人、談論的事、時空的氣氛。
真的,生理亢奮不保證心理爽快。咖啡剛登上歐洲歷史舞台時就曾遭受詛咒、查禁的坎坷對待(一說與降低性慾有關,有心者可自我警覺)。如果咖啡內含的植物生化成份改變有限,那麼我們今天喝咖啡的感受,當然就來自於不同時空的人所賦予,並在歷史上累積成為大略相似但也各自殊異的「咖啡文化」。
所以,今天我們講說「這裡氣氛不對,我們到咖啡廳去聊」,或是「這裡不方便說,我們到咖啡廳去說」,若腦海浮現的畫面,是含情相望的小確幸微笑、或是密謀幹事的小革命熱血,並不因為咖啡的生化,而是咖啡的文化。
即使臺灣的咖啡園不夠夢幻、咖啡豆不夠精良,但臺灣咖啡廳卻獨有一番風味,既有文青式小確幸、也有憤青式小革命的氣息。臺灣咖啡文化,也就不同於山羊不自主的興奮,不同於公共領域理論的「理性觸媒」,不同於義大利當水喝的「日常飲品」,也不同於法國、美國、土耳其、越南等等咖啡大國的習性。咖啡文化是一種漫長時間的歷史累積,知道一百年前咖啡如何與「摩登生活」結伴登陸福爾摩沙,就更能體會臺灣獨有奇妙的咖啡文化。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就是這樣一本咖啡文化的歷史書。作者花費無比耐心普查《臺灣日日新報》等成堆史料,找出日治時代與咖啡有關的記述用法,把臺灣咖啡館初體驗的年代,由過去認為的1912年???.????(公園獅咖啡),更具體推前到1897年的「歐風????茶館」。而作者並不滿足於史料整理,還熱切地佐上社會史的觀點解讀,不斷延伸出咖啡在臺灣的「親友團」,包括料理屋、喫茶店或大酒樓,那些富紳文人志士的情事,原來咖啡也都在現場。以往只能在劉捷〈大稻埕點畫〉、王詩琅〈沒落〉、徐坤泉《靈肉之道》等文學作品略知咖啡文化的斷簡殘篇,這次透過文可璽地毯式的報刊文獻補完,咖啡由花柳情色場所演化為文藝思想基地,各色人物在西洋、日本、本土之間搓揉的「摩登之路」才更加具體而鮮活。這樣看來,百年來臺灣生活最新奇、思想最活躍、感受最強悍的男男女女,當年封號黑貓黑狗、墨客風騷,今天所謂文青憤青、前衛菁英,一直都在咖啡杯的四周聚集,談論某些事情,臺灣當前獨特的咖啡文化,應該是歷史註定。
當然,以今天沖煮咖啡的技能來衡量,千年山羊咀嚼的生豆鐵定腥臭,十七世紀倫敦的coffee house,甚至此書考察的二十世紀初臺灣的????,味覺享受也不會太美好。然而,讀罷一遍無比獨特的這本臺灣咖啡文化史,竟然很想啜飲一杯當年咖啡客張開身體迎接摩登春光的苦澀甜。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