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的佛教觀

我的佛教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0199433605
池田大作
王遵伸
牛津大學
2014年1月01日
140.00  元
HK$ 133  






ISBN:9780199433605
  • 規格:精裝 / 24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作者取材眾多佛學家和印度學家的研究論文,從中得到啟發,在書中概述釋迦牟尼的一生,探索佛教的歷史,研究它在印度的早期發展和盡力說明這種宗教的基本原趣和理想。





    序言 xiii



    一 佛教經典的形成 1

    • 第一次集結 1

    • 合誦佛說 8

    • 偉大宗教領袖的教誨 17



    二 上座部和大眾部 21

    • 第二次集結的背景 21

    • 分裂的根源 27

    • 恢復佛教原始含意的運動 35



    三 阿育王 41

    • 王中之王 41

    • 絕對和平主義的政治 47

    • 國家與宗教的關係 53



    四 彌蘭陀王問經 59

    • 一位希臘的哲人——王 59

    • 那先比丘的智慧 65

    • 智者和國王的辯論



    五 東、西方文化交流 81

    • 東、西方關係的轉折點 81

    • 佛教和基督教 86

    • 世界宗教的條件 93



    六 大乘佛教的興起 99

    • 大乘佛教的由來 99

    •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 107

    • 佛教的復興 117



    七 維摩居士及世俗信士的理想 123

    • 維摩居士 123

    • 佛國土的建立 128

    • 菩薩怎樣賜福別人 135

    • 關於奧秘的學說 140



    八 法華經的形成 147

    • 兀鷹峰說法 147

    • 聲聞弟子和大乘菩薩 154

    • 釋迦牟尼滅渡後佛教的傳播 159



    九 法華經的精神 165

    • 法華經的實踐者 165

    • 大乘佛教徒的精神

    • 法華經中佛的概念 174



    十 龍樹和世親 181

    • 龍樹尋求大乘 181

    • 中道和空的理論 187

    • 無著和世親的道路 193

    • 俱舍論和唯識論 199



    參考書目 207

    詞匯對照表





    序言



    池田大作




      一九六一年二月,我佇立在恒河的岸邊。這條大河起源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一股清澈的淙淙細流;它從高聳的峰頂奔騰而下,越過群山,灌溉?印度斯坦(Hindustan)遼?的平原。在我站?的巴特納(Patna)市附近,大小河流?入該河。靠近這個地點,古時是華氏城(Pataliputra),人稱「花城」,孔雀(Mamya)王朝的都城,而該王朝是第一個擴張到幾乎整個印度大陸的王國。



      今天,神聖的恒河一如千百年前奔騰向前,當時釋迦牟尼在兀鷹峰(Vulture Peak)就達摩(Dharma)亦即佛法向門徒們做了一系列最重要的講道之後,從婆吒厘村渡過恒河,朝?故鄉迦毗羅國方向漫步而去。他確知死期臨近。我不知道他一個人站在恒河邊上想到了甚麼。我佇立在河岸旁,望?洶湧澎湃的大河,在遙想?佛陀的信念。



      這條河日復一日地如此川流不息已有多少難以計算的世紀?只要世上的生命之水不乾枯,河水就會繼續潺潺不止。在喜馬拉雅群山之中的藍毗尼誕生的釋迦牟尼的深刻而又永恒的智慧,就像恒河一樣,一千多年來不斷流傳在印度人民中間,並且從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向東南傳到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等國,向北經由中亞細亞沿絲綢之路到達中國,再經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此外,早在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代,佛教僧侶作為使節長途跋涉到馬其頓帝國(Macedonian Empire)的希臘各國,因此在很早的時候,它已為西方所了解。



      釋迦牟尼這位古代的非凡人物早已入滅了,但他給後世遺留了前所未聞的偉大教誨。這些教誨來源於貫穿他一生的那種要挽救人類的執?願望,從一個弟子傳到另一個弟子,從一個追隨者傳到萬名信徒,直到越過國界成為信仰的滾滾洪流。



      自從我訪問了佛教發祥地印度以後,我越來越多地想到佛教的早期歷史,並且想要把我對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其人的一些想法形諸筆墨。幾年前,我實現了我的部分願望,我寫了一本題為《我的佛陀觀》(My View of the Buddha)的書,這本書被譯成英文,改名為《活?的佛陀》(The Living Buddha)。



      不用說,佛教並非有關釋迦牟尼個人的事。正如佛的生命無始無終永遠普遍的存在一樣,佛教是一種目的在於拯救世人的信仰。在釋迦牟尼圓寂以後,他的弟子們聚集起來整理他的教誨,後來就構成龐大的佛典。其中有大乘佛教的經文,特別是《法華經》,這些經文都是由世俗信徒所撰寫,目的在於宣揚佛教以實現菩薩的理想。這些後來的信徒和追隨者,都從永生的佛祖身上汲取了生命力,因為這種生命力不僅存在於佛祖身上,還能由佛祖盡力推展到覺悟的王國,即佛的王國。



      在前一部書中,我概述了釋迦牟尼的一生。在本書中,我樂於繼續探索佛教的歷史,研究它在印度的早期發展和盡力說明這種宗教的基本原趣和理想。和上一本書一樣,我從很多佛學家和印度學家的研究論文中得到啟發,我想在這裏對他們過去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謝,而且作為佛教徒,我祝願他們不斷取得成功。



      最後, 我要感謝哥倫比亞大學伯頓˙澳森(Burton Watson)副教授為翻譯此書(英文版)所作的努力,感謝 Kodansha International LTD 工作人員為出版本書所付出的勞力和耐心。




    其 他 著 作
    1. 新.人間革命(第30卷下)
    2. 新.人間革命30(上)
    3. 新人間革命(第三十卷.上)
    4. 社會與宗教
    5. 建設維護生命尊嚴的世紀
    6. 贈給未來的人生哲學--凝視文學與人
    7. 建設維護生命尊嚴的世紀
    8. 新人間革命(第二十九卷)
    9. 新•人間革命(第二十八卷)
    10. 新人間革命(第二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