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部(紫微隨筆),是我的五術著作系列命理類中;屬於斗數命理的初作;分為四集:元集(斗數明燈);亨集(斗數古文新解);利集(斗數拆招);貞集(斗數批命實務)。元、亨二集以斗數學理的探討與闡發為主,利、貞二集以斗數的運用與實踐為主。
開始寫作的時間是在一九六九年,那時斗數名家慧心齋主正在臺灣日報綜合生活版,以「馥廬」為筆名撰寫(紫微斗數與人生)的專欄(目前我還保留第一篇至五十三篇的剪報),飛雲山人正撰寫(面相與人生)的專欄,而我是自一九六八年起便在該報副刊長期刊登散文、新詩、報導文學(己結集者有(台灣的文采與泥香),一九九二年11月由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並在綜合生活版,以「竹山人」為筆名,或用真名撰寫(古今名人八字研究)已結集(古今名人命運鑑賞),一九九一年11月由武陵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專欄及其他關於風水和命理的作品。
二十多年來寫寫停停,很不順暢,為什麼呢?因為我發現紫微斗數本身的理論體系並不完整,架構也不穩固,充滿很多矛盾牴觸,令人因惑不解的問題太多了。於是當思考和實驗觸礁,卡在瓶頸時,我就轉向(易經)、(張果星宗)、(河洛理數)、(鐵板神數)、古天文學、現代天文學、曆學、子平命學、(皇極經世)等方面去探求,希望能找到打開斗數寶庫的金鑰。同時極力搜尋古笈、秘本,參閱近賢者作,一有心得輒隨手筆記。其間的艱苦心境,可用清•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為學做事「三境界」來勾畫: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泛覽)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專攻)
——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創作)
原先的構想是以明.清筆記、小品文式的體裁,作「輕鬆一下」的表現,嘻笑怒罵、插科打諢,並不排斥。但是好友—五術奇才宣易園陳啟銓兄的一句話:「要寫,就寫建設性的。」改變了我的初衷,乃將所有資料重新整編,去蕪存菁,成為現在的面貌。
自一九八九年仲春辭去省立竹山高中十五年的教學工作後,我不玩物喪志,也不為形神所勞,過著像(菜根譚)所描述的幽閑日子:「徜徉於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於詩書圖畫之物,內而俗氣潛消。」身心得到澄澈解放後,較能作深入的思考;沒有塵囂俗氣的污染,看事物,較能清晰;經常接近林泉花草和親朋好友,性情變得較平靜溫厚。對治學、著作而言,這四年多的光陰,可說是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境遇。當初很多人挽留我、惋惜我,但是我還是毅然向教育界揮手,投專業畫家,作家這一條路,無怨無悔,在目前的感受,我想:當初的抉擇是無誤的。
在研究斗數的過程中,您所遭遇的所有情況;我大都曾遭遇過,因為我也曾經是欲叩無門的門外漢;也曾經是面對群書,一臉困惑、滿頭霧水的讀書人;也曾經是四處尋訪高人名師的小卒仔;和您一樣,也曾相信、也曾不相信:台中小雜貨店有斗數高手,乃至八仙過海到臺灣南部,化身在饅頭攤、鮮花店自玩玩人 ...等等「神話」;也曾羨慕、也曾不羨慕:某名家有「隱者老師」和他飲咖啡、喝茶傳道.授業.解惑,某名家的恩師年事己高,且強調這一輩子只收她一個門人;也曾妄想過:找一處風水奇佳的好龍穴,恭敬跌坐,祈禱天神下降,灌注一點靈光,能夠頓悟斗數玄機。只要是能夠少學習困境的捷徑,你我都曾聽過,想過、夢過、試過,也都失望過、絕望過。
我要以過來人的身分以及比您多一點的歷練,告訴您:不要相信謊言和神話,不要痴心,不要妄想,「麥閣憨啊啦」!還是自求多福吧!每當我咬一本書咬不破時,總會想起清末名臣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九)的童年故事:
張之洞的父親張瑛由於居處僻遠的黔中,任州縣小官,平時搜集書籍不易。有一回,索性竭盡薪俸,買了幾十櫥的書回來,放在孩子們的學舍?堙A讓他們在每天固定的功課之外,得隨意翻閱。買回來的大多數是史部、近代說經之書以及朱子書等。有人笑張瑛說:「小孩子那看得懂這些書?」可是張瑛卻回答:「現在姑且讓他們翻一翻,不懂也無所謂,看得多了,將來自然能夠了解。」
選一本好的書,多翻幾遍,遠離顛倒夢想吧!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般若波羅蜜多」(到達智慧的彼岸),進入「究竟涅槃」(修成正果)的境界。
每一位大畫家、大書法家、大運動家、大音樂家 ... 都經過基本技巧的訓練階段,基本技巧越紮實,日後的成就越大。我教導學生繪畫、書法、堪輿、命理,一向都很注重紮基的階段,所以在(紫微隨筆)這部書中,循例先推出能使學習者穩固根基的元集(斗數明燈)和亨集(斗數古文新解)。接著,再推出公開各斗數門派論命訣竅的利集(斗數拆招)。最後,推出示範斗數批命限流年的貞集(斗數批命實務)。「虔誠談命理•坦蕩洩天機」是我一貫堅持的寫作風格,讀者若能循序閱讀拙著,持之以勤,以恆,必定有充實的收穫。
好友陳啟銓兄在他的大作(紫微玄機)書後語說:「高手一看本書,必哈哈大笑」:『宣易園斗數不亮招則已,一出手不過如此,還以為有什麼天大的本領呢?』一代宗師也會訕笑說:『不值一顧,我才是真正的天下無敵。』不要得意太早,任何人窮一生的精力,所得有限,好的招式,只要順手,不必言多。(道德經)有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命理雖為小道,所學者廣遠,但可為道者不多,必要由簡入繁,再由繁入簡也。我研究學識,不旁門左道,以公正的立場、客觀的條件,推之以理,言之有物,重實證。凡事只要多領悟、多印證,捉著要領,基礎根基打好,再漸次而進,必有成就的一天。
如今我竹山佛心翠影書齋亮出紫微斗數的招式,心態與啟詮兄相似,不奢望得到高手、宗師的認同,只是在不玩花俏、不離經叛道的原則之下,提供斗數理則的可能性、多樣性給讀者罷了;希望讀者能因此而開展視野和心靈領域,改變思考方式和研究方向:這才是我所至盼的。至於個人的譭譽,我並不放在心上。 自 序
紫微斗數這塊園地,近十年來,由於時賢的墾植灌溉,呈現百花怒放的繁華景象,但也令人擔憂:開到茶蘼花事了-芳菲過後,落紅滿地誰掃!
讀書 --尤其是讀堪輿、命理等術數類的書籍,如果沒有揀擇,便是對知識沒有主見。雖然,做學問必須經過泛覽的過程,對各種事都應該去瞭解一下,但是,並不表示要照單全收;所有的知識,都必須經過智慧的觀照和批判之後,才可決定那些觀念、法則具有真正的價值和準確度?值得我們採納;那些觀念、法則是渣滓糟粕?應予棄置。揀擇正確,透過它,才能開啟五術宮殿之門,深入堂奧,得窺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揀擇錯誤,受它誤導,不是走進死衚衕,便是步入岐途,自障自絕,虛耗精神,枉度光陰。
清初苕溪老人林之翰自序(四診抉微)曰:
夫,詣泰華者,非濟勝之具,不能以登其巔。
涉江漢者,非舟楫之用,未足以達其源。
是以師曠不廢律呂以作樂,般倕難舍繩墨以成器。
在宗匠亦必借資於物,而成其工巧,
技藝之士,又豈能舍規矩而成方圓者哉?
學命理,要有正確的觀念和法則作為基礎—就如登高山要有足夠的體魄;渡大河要有堅固的舟船和老練的舵手。基礎是創作之母,即使是春秋晉國的大音樂家師曠,也須以律呂五音為基礎,才能創造出美妙的音樂;春秋魯國的大工藝家公輸般,也須以繩墨規矩為基礎,才能創造出工巧的建築和品;中醫師必須以望聞問切為基礎,才能為人推算命運,指點迷津。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即指出基礎的重要性:根柢穩固,方成葉奕蔭濃;源頭深邃,方成浩瀚滄茫。
在人生研究學問的過程中,有多少錯誤可犯?又有多少時光可以磋跎?有多少錯誤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錯誤是無法挽救的?在即將邁入21世紀,社會結構型態急劇變動的末現代;在歷盡滄桑的現代人而言,一再的嘗試錯誤,一再的蹉跎時光,無疑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扼殺!
童年時的跌跤,算不得什麼,父母,師長會扶持你、鼓勵你爬起來:拍一拍就好了,小心再走。成年後的跌跤,還有誰來扶持你、鼓勵你呢?即使有,你肯接納嗎?聽得進去嗎?
會跑、會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會走路,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會錯誤。在我們的眼中所看到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無知者呢?小孩子走路只會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卻因為腳力強健,可能由高山斷崖摔下。小孩子摔傷了,不過是皮肉之傷罷了,很快就能痊癒。成年人的失足,卻傷及骨骼臟腑,危及生命,要爬起來或痊癒不知要耗費多少精力與時間,甚至永遠沒有機會了。有形的跌倒,會覺得疼痛,知道自己犯了錯誤所致。無形的深淵,孩童不敢探索,成年人卻因自信而不知不覺的走進去,走下去,等到發覺那是一個黑暗的淵藪時,想要回頭,已經皓首齒搖:生命不給他太多的機會啦!
生命短暫,世路多岐,學海無涯。當我展閱(小窗幽記的啟示)時,上面那些敘述,令我有深切的感觸,想起過去研習斗數歷程:跌跤了,沒有人扶持,鼓勵,只有自己一再的嚐試錯誤摸索途徑、突破瓶頸,劈荊斬棘,手胼了,腳胝了,直到撥雲見日的一天 -- 已經由不知愁滋味的少年,進入禿掉髮的不惑之年了。想起不知有多少人,正處於我曾經歷過的徬徨,迷惘的路上?他們能像我一樣,能幸運的及時走出來嗎?或許我該伸出援手,在黑暗的淵藪中,擦亮一根火柴,為他們點燃一盞明燈吧。
坊間的斗數書籍及絕版、未出版的古本、秘本,我所接觸過者,至少有二百本,但真正讓我覺得滿意者,如鳳毛麟角,寥寥無幾。古本非魯魚亥豕,及旨意隱晦;今本非傳襲不化,及荒謬虛誕。兼具旨義廣袤、詞語曉暢,又能正確詮釋現代性的斗數書籍,真的很少。因此,我常聽到讀者無奈、無助的心聲。跌跤失足會帶來肉體、心靈上的創痛,讀錯書時,心靈的悲痛有時更甚於跌跤失足的創痛,也有些作者和讀者,只顧著瞻望遠方,忽略了腳下,更矇蔽了自己的心;只看遠方不看腳下,是好高騖遠,華而不實,瞥眼即逝。心受矇蔽,是自欺 -- 有時腳走的方向不是心想的方向;心是會欺騙人的,不懂自欺,也會欺人。揀擇錯誤的書、著作錯誤的書,都是心靈受了矇蔽。
著作本書時,我想起王陽明(傳習錄)所說的:
學射,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
學書,則必伸紙執筆,操觚染翰。
一本學問思辨、篤敦力行的宗旨,與「虔誠談命理,坦蕩洩天機」的作風,我把所曾遭遇過的困惑問題解答出來,把所閱、所思的劄記精華整理出來,提供給徬徨、迷惘的讀者。(小窗幽記的啟示)說:「日月衡古不變,總予人間光明,聖賢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們都能棄黑暗而行於光明,使間常歡喜無悲愁。言語有辭窮處,心意有難表時,然而,此心卻昭昭如日月,經行不殆,永遠為人們的幸福著想。」
我非聖賢,但心上烙著六祖惠能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只希望達到明心見性境界,企望見到風狂雨驟後的天地,呈現清爽明亮的祥和氤氳。這只是第一盞明燈,但願我自己和斗數先進繼續點燃第二盞、第三盞,乃至無盡盞的明燈,來照亮黑暗的世界。
感謝書畫大師李轂摩兄為本書封面賜題墨寶,五術界奇才宣易園陳啟銓兄提供資料及鼓勵、門人張建民、陳泱丞協助整理校稿;更要感謝本書中參考引用其大作的各位斗數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