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港都人生 鹽埕市井

港都人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108201
林佩穎
無限出版
2014年10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9108201
  • 叢書系列:Root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Root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港都的繁華年代,鹽埕的市井人生

    追尋跨越半世紀的飄泊,捕捉老街區的日常生活

    遇見老店職人與匠師,描繪城市的前世今生





    引言:風櫃來的人



    一、港邊

    引水人話領港

    遠洋漁業的古老辦公室

    克朗德美術館

    鐵道人生

    航行的終點



    二、岸上

    鐵道旁的理髮店

    南來北往永義安

    刻度點點滴滴,名人鐘錶

    做一襲繁華憑弔,隱身國際商場

    大自由鞋廠

    金仔街的秘密生活

    小五金街閒話家常

    美麗之外,正美禮服

    小王子的眼睛



    後記






    推薦序



    1.〈用圖像包裹滿滿的記憶〉

    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近幾年來,對於地方歷史,尤其是自己生長之處、家族歷史的追尋,漸漸多了起來。而且這些追尋,不再只是個人的回憶錄,或是外省籍移民的鄉愁,旁及自己的家族,家鄉中的點點滴滴,也被紀錄了下來,讓同樣曾經住在此地,只是路過此地,甚至未曾來過此地者,都讀得津津有味。



      說來有趣,這些書寫者,多半也都不是歷史科系出身,才能跳開那種「非檔案不錄」、「考證再考證」的學究氣息,寫出真正市井巷弄的有趣之處。更令人驚艷的是,他們除了文字,還有許多紀錄的方式,不管是透過影片、相片、建築或小吃。而畢業於美術相關系所的怡志與佩穎,用他們最拿手的畫筆加上文字,一筆一筆將這些場景留下來,也讓我們的歷史記憶更加完整。



      認識怡志多年,在出書前知道他的老家要轉手他人,他還特別辦了一個展覽道別。而老屋的故事,則在閱讀這本書後才詳細得知。因為高雄發跡的晚,大部分居民都是移民而來。



      怡志的家族來自澎湖,落腳當時正崛起的鹽埕,外公是商船的大副。時常在高雄鹽埕、哈瑪星一帶活動,就知道這是個非常典型的高雄移民故事,但這個在論文中被稱做「澎湖派」的原形,要讀了怡志的故事,才會鮮活起來,再配上繪圖,閱讀時腦海中自然會出現如文夏、洪一峰的歌曲。戰後鹽埕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上演。



      鹽埕是從日治到戰後初期,高雄市最繁華的區域,不僅高雄市政府位於此處,戰後高雄的百貨公司、商場、電影院都集中於此,每逢星期假日,到處人滿為患。因其位於港邊,不僅船員,連越戰期間的美國大兵也到這裡休假。酒吧林立,各種相關行業也在此獲得生機,是極有特色的區域。但隨著市區重心轉移,現在提起鹽埕,大家只知道港邊倉庫,加上文創的駁二,對於鹽埕的過往,可是印象模糊。



      但事實上,鹽埕的精華,可是這些擁有昔日風華的人與建築。不管是原來高雄最大的商場「銀座」,如今卻門可羅雀的「國際商場」;或是當年人來人往,不管是買金子或是地下錢莊兌換美金皆可的「金仔街」;還是早已不在、如今變成一片綠地的往日五金最大集散中心「公園路」。這些看盡興衰起落的人生故事,有賴於怡志與佩穎,在鹽埕的每個街道中穿梭採集,寫成一篇篇的精彩故事,加上圖像,才讓我們不會遺忘這裡發生過的這些事。



      臺灣的歷史記憶,由於戰後的刻意忽略,讓許多地方故事,只留存在老一輩的腦海中。曾經繁華如鹽埕,也在大家的記憶中逐漸消逝。幸好有像怡志與佩穎的行動者,將鹽埕一句一句、一筆一筆地重新彩繪於我們的腦海中。



      臺灣近年來一直強調「文創」,但若未能紮根於土地,任何創意都很虛浮。如何重新尋找土地的過往,吸取養分再重新出發,才是長久之計,很感念怡志與佩穎的用心,也希望能早日看到他們繼續在哈瑪星、旗津,以及這塊土地上的努力成果。



    2.〈一本畫話集,一世紀鹽埕情〉

    謝一麟(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顧問)




      「我看的已不是一個人、一條街,而是一整個時代。」這是王家衛對自己作品《一代宗師》下的詮釋觀點。我就挪用這句話來推薦《港都人生 鹽埕市井》這本書吧。



      幾乎每一個高雄人,都有屬於自己和「鹽埕」相關的記憶(另一件趣事:以移民為主的鹽埕其實沒有真正的「高雄人」)。



      一七二六年清朝將台灣鹽產納入專賣,當時「瀨南鹽埕」是四大鹽場之一,「鹽埔曉鷺」也是當時的打狗八景之一,致使廣東許多鹽民來此工作。日人來台後,打狗築港計畫第二期填築出現今鹽埕區這塊新生地,填築同時也進行現代化的市街規劃,一九一四年起,鹽埕市街也邁入現代性的發展脈絡中,各式商號繁榮發展,高雄第一座戲院也在此出現,酒家等娛樂場所也隨之而生。之後雖然曾在二戰時期美軍的轟炸下,街區滿目瘡痍,但戰後靠著民間的韌性,鹽埕快速重建,商業經濟再次活絡。一九五○年間韓戰爆發,高雄港也成為美軍第七艦隊官兵休假上岸處,當時七賢三路酒吧林立(有「酒吧街」之稱),相關服務業收入甚好,還衍生舶來品產業。在沒有大型購物中心的年代,鹽埕區就是南台灣的百貨與精品街,潮流的引領地(也見證台美關係的荒謬性,它轟炸你又立刻消費和援助你)。鼎盛時期,小小的一個鹽埕區內就有二十多家戲院,由此可見當年的民生經濟榮景。



      日本人在此掘出的南北向運河,加蓋後成為舶來品集散地;國際商場(銀座)的拱廊街建築零時差接軌西方現代性;公園路的(大)五金街見證拆船王國的過往;新興街的(小)生活五金則陪伴居民走過歲月柴米油鹽;新樂街的「遊廓」逝去,成為金飾銀樓一條街;富野路「賊仔市」曾是最大的自行車贓車集散地,現在成為專櫃化妝品的特價專區。鹽埕區每條街都有說不完的故事,每條街都可以是一部電影。



      除了街廓與建築物的書寫描繪,這本書還特意刻畫鹽埕的職人、手工藝匠師。在鹽野米松的《留住手藝》中,透過各種手工藝匠師的口述,闡述手工藝工作者的工作其實就是人生,那裡有很多自古以來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這個文化的歷史。手藝、身體、物件、文件,都是本書繪畫所凝視的客體,透過受訪者的口述,這些看似日常,或者理所當然的客體,也擁有了豐富的生命層次。近年在資本主義鬼手的操弄下,鹽埕街區的地景地貌快速變動,不亞於當年美軍的轟炸。所幸,物有情,人有記憶,斷垣殘壁中還留有可以搶救的蛛絲馬跡,供有心人士拼拼湊湊。



      數位相機普及的年代,用工筆繪畫記錄城市,除了關於身體的記憶及感官的動員顯得更細密以外,林佩穎和李怡志也用筆,開創出一個有別於紀實攝影的空間。不是過去,不是未來,也不存在於當下的現實時空中。透過自身生活經驗與田野訪問,穿越時間與空間的疆界,畫�話出柄谷行人在《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中提出的「內面風景」(或許可稱「鹽埕烏托邦」)。



      透過訪問、整理、描繪,在主體的記憶與想像,以及與客體(被訪被畫對象、畫筆工具)的互動過程中,畫出一筆一線,隱含逃逸出現有都市發展權力運作機制(關於土地、房地產、歷史文化等面向)的線條。線條就是路徑,對於沒有財富、權勢,卻有滿腦想法與滿腔熱血的三十歲高雄青年來說,這樣的鹽埕畫話,含有作品美學層面的呈現,以及港都鹽埕人際互動的倫理學意涵,也回答了「此書的史觀究竟為何」──亦即站在什麼樣的歷史(時間與空間)觀點上,去決定凝視的客體對象。從有限的生命經驗與記憶,口述與物件證據中,去延展鹽埕這個時空裡,一個個主體的生命濃密度。



      一個女性與一個男性;一個久居高雄的台東人,一個是從小在鹽埕長大的在地人。兩人共同創作,結合他者與在地經驗,女性與男性之眼,於經驗與想像之間,羅織成一個故事容器。本書裝了一些,也勾引你訴說更多。更希望你一起來呵護這個容器。



      二?一四,鹽埕渡過它第一個百年。這本書是百年裡的一個小句號。換行繼續寫。





    其 他 著 作
    1. 回家順路?豆油:高雄山、海、縱貫線的里鄰雜貨店
    2. 起動 藝術轉動社區:2020南部七縣市調查研究
    3. 港都人生:旗津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