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論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的文本與思想特色

論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的文本與思想特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729363
蔡孔章
獨立作家
2014年10月13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5729363
  • 叢書系列:Do思潮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Do思潮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自性本來清淨』,如來、菩薩、阿羅漢、眾生皆本來俱有。從無始世來,「如來法身」,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此「眾生」本俱有之「如來自性清淨」,因為為煩惱所纏,稱「一切眾生有如來藏」、「雜垢清淨如來法身(如來藏)」;「眾生法身」透過修行,離一切世間煩惱纏,過一切苦,得「離垢清淨如來法身」。此「離垢清淨如來法身」,仍需得勤未休息,說不退法輪,說清淨波羅蜜行,自利利他,方得恆住於彼岸清淨法中。



      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引用《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的七句金剛句,闡述「如來藏」思想。分三個層次說明「自性本來清淨」。首先,於無始世界,用「佛寶」、「法寶」、「僧寶」等三寶,來描述未受煩惱纏的「如來自性清淨」之各個面相。其次,法身從無始世來,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隨順世間,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並用各種面相來描述,包括眾生(曰眾生、聲聞、阿羅漢、一闡提等)、煩惱(貪、嗔、癡、慢、疑等)、含煩惱自性清淨藏(雜垢清淨)、法(信、般若、三昧及大悲)、對治法(常、樂、我、淨)等,如何去除雜垢,還我自性清淨心。最後,後三句用「佛菩提」、「佛功德」、「佛作業」等金剛句闡述身轉清淨成菩提(離垢清淨)各種面相,包括自性清淨藏、自利利他、常不休息等。



    本書特色



      一、勒那摩提與菩提流支當時分別譯有此論,現今所看到的版本有可能是此二譯本的合本或會刊本,這代表現存本可能有版本流傳上的問題。



      二、引述經論的解析,雖然過去日本學者中村瑞隆等已有所分析,但未能深入與《寶性論》譯本譯出前之相關漢譯經典內容加以比較研究,以致忽略此論譯出時與北朝佛教思想間的淵源,本書不僅從文獻角度探索譯者勒那摩提在翻譯時的參考,在此次的修訂本中更以思想的角度進一步深刻探討。



      三、過去學者往往僅將《寶性論》視為中期如來藏思想的代表,認為僅具承先啟後的角色,由於對漢傳佛教思想的影響有限,所以向來未見重視;於此本書的思想解讀已有成一家之言的架構,綱舉目張,頗具層次。






    推薦序一釋永東

    推薦序二劉國威

    自序



    緒論?? ?



    第一章《寶性論》作者、譯者、歷史背景和分卷結合性?? ?7

    第一節 《寶性論》譯本、全稱和作者、譯者介紹?? ?7

    壹、《寶性論》漢譯本和全稱?? ?7

    貳、《寶性論》的著者和譯者?? ?9

    第二節 《寶性論》引述之經典及譯者介紹?? ?10

    壹、《寶性論》引述之經典?? ?10

    貳、《寶性論》引述經典譯者介紹?? ?13

    參、《寶性論》引述之經典在北朝(北魏)時期之流通情形?? ?17

    第三節 漢譯《寶性論》的分卷和結合必要性?? ?20

    壹、依經錄對《寶性論》的分卷?? ?20

    貳、從漢譯分卷談《寶性論》思想連貫性?? ?23

    參、從「此論廣門有十一品,中則七品,略惟一品」意義談四卷結合性?? ?24



    第二章《寶性論》概述?? ?26

    第一節 《寶性論》的理論架構?? ?26

    壹、《寶性論》的內容架構?? ?26

    貳、《寶性論》引用經論?? ?28

    第二節 《寶性論》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820c-822b)?? ?30

    壹、《寶性論》概論(七金剛句)?? ?30

    第三節 《寶性論》卷二(《《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822b-828a)?? ?33

    壹、〈佛寶品第二〉(本品與卷四〈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互相呼應)?? ?34

    貳:〈法寶品第三〉?? ?36

    參、〈僧寶品第四〉?? ?41

    第四節 《寶性論》卷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冊,頁828a-836)?? ?48

    壹〈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第五〉?? ?48

    第五節 《寶性論》卷四(《《大正藏》》卷第三十一冊,頁837-848a)?? ?72

    壹、〈無量煩惱所?品第六〉?? ?72

    貳、〈為何說義品第七〉?? ?83

    參、〈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84

    肆、〈如來功德品第九〉?? ?92

    伍、〈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 ?96

    陸、〈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101



    第三章《寶性論》理論連貫性----幾個關鍵佛學名相?? ?105

    第一節 概說?? ?105

    壹、概況?? ?106

    貳、支那內學院呂澂主張「性寂」、「性覺」說與《寶性論》內容之關連性?? ?107

    第二節 自性清淨心(citta-prak?ti- pari?uddha)?? ?107

    壹、淵源於《阿含經》的心性本淨(citta-prak?ti-prabh?svara)?? ?108

    貳、《寶性論》中的「自性清淨心」?? ?108

    參、印順導師關於大乘佛教如來藏思想之「真常唯心」判說與《寶性論》思想體系的關連性?? ?111

    第三節 佛性(buddha-dh?tu)?? ?112

    壹、大般涅槃經的佛性思想?? ?112

    貳、《寶性論》對於「佛性」詞之使用?? ?114

    第四節 如來藏(tath?gata-garbha)?? ?115

    壹、概說?? ?115

    貳、眾生?? ?115

    參、如來藏?? ?116

    第五節 三寶之因(hetu)?? ?123

    壹、《寶性論》如來藏「因」義?? ?124

    貳、《寶性論》三寶之「因」?? ?124

    第六節 轉依(??ri-pariv?tti)?? ?125

    壹、轉依義?? ?126

    貳、《寶性論》的轉依?? ?126

    第七節 信(?raddh?,adhimukti)?? ?128

    壹、概說?? ?128

    貳、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之「信」?? ?129



    第四章、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理論性和連貫性?? ?132

    第一節 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順序?? ?132

    壹、概說?? ?133

    貳、《如來藏經》:?? ?133

    參、《不增不減經》:?? ?134

    肆、《勝鬘經》?? ?134

    伍、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如來藏思想順序?? ?135

    陸、小結?? ?136

    第二節 從《寶性論》談三經一論早期來藏思想融合?? ?136

    壹、《如來藏經》?? ?136

    貳、《不增不減經》?? ?137

    參、《勝鬘經》?? ?138

    肆、《寶性論》理論獨特性?? ?140

    伍、用《不增不減經》理論,串連眾生界(法)與法身的相互性,如表4-1?? ?143

    陸、用《不增不減經》理論談三經一論對於「信」之使用,如表4-2?? ?143

    第三節 從《寶性論》引《不增不減經》、《勝鬘經》之字詞比對談如來藏思想理論化?? ?144

    壹、《寶性論》卷一概說?? ?144

    貳、《寶性論》卷二〈法寶品第二〉?? ?145

    參、《寶性論》卷二〈僧寶品第三〉?? ?146

    肆、《寶性論》卷三〈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第五〉?? ?149

    伍、《寶性論》卷四〈無量煩惱所?品第六〉?? ?154

    陸、《寶性論》卷四〈身轉清淨成菩提品第八〉?? ?155

    柒、小結?? ?155

    第四節 《寶性論》思想體系連貫性----雖分立四卷而綜其成?? ?156

    壹、《寶性論》思想架構,如圖4-1所示:?? ?156

    貳、《寶性論》思想體系連貫性,如圖4-2所示:?? ?156

    第五節 結論-漢譯《究竟一成寶性論》文本與思想特色?? ?162



    【參考書目】?? ?162

    一、引用《《大正藏》》之原典:?? ?167

    二、專書書目:?? ?168

    三、論文?? ?168










      自西晉三世紀末以來,竺法護譯《如來興顯經》、法顯譯《大般泥洹經》等如來藏系經典,開始傳譯入中國。在漢傳大乘佛教中,各宗派如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禪宗等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如來藏學說的影響,因此,「如來藏」學說開啟漢傳佛教思想重要依據。20世紀以來,中國支那內學院批判如來藏思想的「性覺說」,是對印度佛教的背離;日本學者松本史郎則認為如來藏思想是建立在界(dh?tu)基體上,而認為「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凡此種種,意在論證「如來藏思想」是否能見容於大乘佛教的中觀與唯識理論之外,而有獨特思想體系。《究竟一乘寶性論》是一部現存漢譯、藏文、梵文詮釋早期如來藏思想重要論典,該論引用二十五部經以譬喻、字詞定義方式來詮釋早期如來藏思想,鑑於筆者外語能力限制,未能直接引用梵文、藏文、英文等學者研究資料,以及個人佛學根淺,僅單純直接就漢譯《寶性論》的早期如來藏思想作深入分析,尤其以《寶性論》引述最多的三經,互為義理研究探討,冀圖探討早期如來藏思想特色。



      本書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探討《寶性論》的文本,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探討《寶性論》作者、作者、譯者、歷史背景和分卷外,並陳述如來藏經典在《大藏經》數量,第二章對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的文本予以概述,為探討《寶性論》的義理研究,對於「釋疏」的論述,除了部分以長行、白話方式呈現外,內文中有增添表格式的分析整理。雖無法完全詮釋本論之真意,但期望以分析整理使義理較為清楚而不失真。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敘述漢譯《究竟一乘寶性論》的思想特色,主要以三經一論為題材,從漢譯《寶性論》角度去探討所引述三經《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等經典,使其早期如來藏思想體系更加清晰。



      《究竟一乘寶性論》梵文「Ratna-gotra-vibh?ga--Mah?y?notta-ratantra

    -??stra」,《法界無差別論領要抄》將此論稱為《三寶性論》,表示寶性就是三寶性。Johnston教授解說,Ratnagotra vibh?ga是表示論的思想內容,Mah?y?nottaratantra是表示本論的思想性地位。《寶性論》於卷一,開宗明義引用《陀羅尼自在王經》序分的七句金剛句即是早期如來藏思想體系。強調「如來(自性清淨法身)」藏,於無始世界來,用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來闡述自性清淨法身。此法身從無始世來,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隨順世間,曰「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並用各種面相來描述,包括眾生(曰法、曰眾生、聲聞、阿羅漢、一闡提等)、煩惱(貪、嗔、癡、慢、疑等)、含煩惱自性清淨藏(雜垢清淨)、法(信、般若、三昧及大悲)、對治法(常、樂、我、淨)等,如何去除雜垢,還我自性清淨心。後三句用「佛菩提」、「佛功德」、「佛作業」等金剛句闡述身轉清淨成菩提(離垢清淨)各種面相,包括自性清淨藏、自利利他、常不休息等。各卷中利用《不增不減經》、《勝鬘經》的理論和輔以《如來藏經》、《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等經的譬喻,將「如來藏」思想予以明確敘述。其中尤以〈佛寶品第二〉、〈自然不休息佛業品第十〉之共同引用《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之九喻來作前後連結,使得《寶性論》連貫而形成完整思想體系。



      本書較具特色論述及推論,包括:(一)心與煩惱關係,從三經一論談早期如來藏思想與後期的如來藏思想特色(與阿賴耶思想完全會通),會有不同論述結果。(二)關於「轉依」,在瑜伽學派中轉依的「依」者,乃指「依他起性」,是染淨法之所依。「轉」謂「轉捨轉得」,亦即轉捨不淨的遍計所執,使它「永改本性」後,轉得「永成本性」的清淨圓成實性。《寶性論》主張「轉依」,所「依」者是如來藏所依止。,而「轉」雜穢,即是自性本清淨,只是去除煩惱「且」得淨妙身,由轉穢並且得到淨妙身。早期如來藏思想的「轉、依」與瑜伽學派的「轉依」有不同的詮釋。(三)關於空性,《寶性論》以虛空為譬喻,「如虛空相,諸佛亦爾者。此依第一義,諸佛如來清淨法身,自體相不共法故。」,並引《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言,「不可以三十二大人相成就見如來」,偈言:「無始世來性(dh?tu)  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槃果」,即自無始世來,自性本來清淨,如虛空相,不可以三十二大人相成就見如來。(四)從《寶性論》內容分析,自性清淨心有三(三者意義相同,只是流轉時各相不同),包括自性本來清淨、自性清淨、離垢清淨等。並且用三個角度去闡述如來藏:(一)以「如來藏十義」來描述如來藏總相,和引《如來藏經》「九喻」來描述如來藏別相。(二)引《陀羅尼自在王經》七句金剛句,用「佛寶」、「法寶」、「僧寶」,和「佛菩提」、「如來功德」、「自然不休息佛業」等六句來闡述「如來藏」(「眾生」、「佛性」),形成前後連貫的完整思想體系。(三)引《不增不減經》如來藏三義和《勝鬘經》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詮釋以「自性清淨心」為「界」分稱「自性清淨法身」、「自性本來清淨」(權稱雜垢清淨)和「離垢清淨」等三個面向來描述如來藏。(五)《寶性論》強調「信」、「信解」功能,從三經「不可思議法」之「唯信佛語」到著重修行實踐過程的「恆常清涼不變之有法」、「信法、般若、禪定、大悲」等四法之「信解」而「信為有」、「信畢竟得」、「信諸功德」之功能。





    其 他 著 作
    1. 針刺、刀刻與繪畫:?石嚴遠莊的燈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