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先生導讀節錄
「德」與「毒」的界線
有時我會想,若要分析一位作家的創作理念,比起長篇作品,閱讀他的「短篇集」或許是更有效率的方式。
這話聽起來有些弔詭,畢竟篇幅上的限制,通常等同於故事規模的限制。無論是主題性的著墨,或是角色的人格發展,長篇都來得比短篇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然而,將數個短篇連結起來,成為「短篇集」情況就不一樣了。在長篇的整體性考量下,作品主題通常只有一個,為了呈現該主題,故事背景和人物都得妥善安排,即便有足夠的空間,也只能在該主題的框架下發展。同樣的情況放在短篇集來看,作者可以為一個(或數個)主題構思出不同架構、背景的故事,每個故事有不同的角色,自成一封閉的人物關係,各篇之間只要維持最低程度的關連性就好。在這樣的條件下,短篇集縱使有篇幅限制,對於想多元性書寫的作者而言,毋寧更為自由。
也因此,儘管書市的長篇故事總是遠多於短篇集,我仍會不時閱讀成名作家的短篇。這或許是閱讀速度並不快的我,藉以迅速認識作家的「偷吃步」吧!
本書《七色之毒》即是一部圍繞共同主題,卻能呈現各自風貌的短篇集。
………………………………………
讀者瀏覽目次便會發現,各篇篇名多由「顏色」與「物件」構成,這些物件在故事中屢次出現,成為不容忽視的象徵。例如〈白色原稿〉死者電腦裡一片空白的續作檔案、〈藍色之魚〉一家人食用的美麗魨魚、〈黃色緞帶〉裡幻想人物「小滿」的緞帶……這些象徵物出現的時機、背後隱含的意義,正是構成故事「逆轉」的主要元素──人性之惡。
這也使得本書雖是分散的七部短篇,卻也擁有共通的主題。人心裡的惡意究竟藏在何處?比起實際的毒素,滲透內心的毒是否害人更深?每當真相揭曉,同樣的思考再一次撩撥讀者的內心,探索背後的人性議題。
更令人驚訝的是,細觀這些「毒」的起源,並非全是來自「純粹的惡」,有時「毒」竟是出於一顆良善的心。如同本書日文版書腰所言:「好人,一念之間就可能變成壞人!」而這句話,也正好和末篇〈紫色獻花〉中的一句遙相呼應:「(某項長才)出於善意而為,就成德,出於惡意而為,就成了毒。」
究竟「德」與「毒」的界線在哪?懂日文的人就會知道,僅是差在一個濁音罷了。這兩種人性說穿了,就是互為表裡,如此一體兩面的二元性。
寵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