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魯迅的科學思維:張夢陽論魯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2978
張夢陽
秀威資訊
2014年12月06日
177.00 元
HK$ 159.3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262978
叢書系列:
文學視界
規格:平裝 / 448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文學視界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作家傳記
同
類
書
推
薦
亂世孤魂:我與羅海星
李商隱年譜
陶淵明(再版)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精)(附贈藏書票)
【最後的訪談:文學三傑系列套書】(三冊):《海明威:最後的訪談》、《沙林傑:最後的訪談》、《馬奎斯:最後的訪談》
內
容
簡
介
「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剛剛起始的時候,我們有必要重提魯迅在一百多年前,即二十世紀初葉發出的疑問:究竟現代中國最需要的什麼?是經濟總量嗎?是現代科學技術和軍事裝備嗎?是現代的民主與法制嗎?這些都是需要的,但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魯迅曾經提出的「立人」,使「本能的人」上升為「自覺的人」。而人的自覺,最根本的是改變精神,改變人的思維方式,變傳統、落後、僵化的思維方式為現代的科學思維方式,使中華民族的多數人能夠理性地對待現實,對待生活,對待所面臨的世界上的一切問題和挑戰。」
魯迅研究界普遍用「反抗」來概括魯迅精神,卻忽略了「反抗」僅是現象,「反思」才是最重要的本質。魯迅的反抗,是在對中國人的精神進行了深刻反思,是一種理性的反抗,一種堅決反對壓制和扭曲人性、反對扼殺人的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一種反對專制與黑暗的反抗。這種反抗,不是為了「爭奪一把舊椅子」,使自己坐上奴隸主的位子,而是為了打破歷史的輪迴,使人類進入健康、合理的科學發展階段,過上幸福的生活。
本書的立論,由「魯迅的當代價值」出發,以哲學、思維學等最新人文科學知識,闡釋魯迅思想的精髓──科學思維;是作者四十年研究魯迅的結晶,言前人所未言,寫前人所未寫,洋洋灑灑、謹嚴周密、新意迭出;更可貴的,是展示了一代知識份子,對於當代中國、當代人類生存的環境與精神,所做出的深刻反思與呼籲。
本書特色??
?
一百多年前魯迅所力倡的反思與「立人」價值,在當代有絕對重要的意義!
一代知識分子,對當代「人」的價值,提出的最深刻反思與呼籲!
目
錄
引言
上編 魯迅的科學思維
「立人」實質是立科學思維
魯迅終生堅持對中國人思維的批判
「懸想」─對科學思維的全面闡釋
魯迅思維的藝術
魯迅的思維特徵
魯迅在文學史研究中的科學思維
魯迅對中國人及中國歷史的九大感悟
難以避免的歷史侷限
超越魯迅,實現中華民族的理性自覺。
中編 中國魯迅學走向科學思維的曲折歷程
魯迅─二十世紀中國思維變革的偉大推動者
二十世紀中國魯迅學的八個思維期
中國魯迅學開放思維期的主要方面及其侷限
下編 試以科學思維研究魯迅
魯迅與瞿秋白的雜文比較
阿Q與世界文學中的精神典型問題
魯迅雜文與英國隨筆的比較研究─兼論魯迅雜文在世界散文史上的地位
阿Q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典型問題
魯迅的當代價值
跨文化對話中形成的「東亞魯迅」
「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魯迅本原思想探究
論魯迅散文語言的藝術發展─《自言自語》、《野草》和《且介亭雜文》的藝術比較
魯迅文藝理論批評的現實啟悟
琴姑的死與魯迅的情感生活
作為魯迅研究家的陳湧
唐弢魯迅研究論著的學術個性
文化的內蘊與對「人」的呼喚─寫於林非先生著《魯迅和中國文化》再版的時候
後記
附錄
論「大躍進」思維─中國大躍進五十年祭
再論「大躍進思維」
論「文革」思維
序
序?? ?
科學思維乃是魯迅最本質、最重要的思想。中國魯迅學的歷史,主要是逐步發現與深掘魯迅這一思想的歷史,也是中國魯迅學本身逐步走向科學思維的歷史。
只有把魯迅的科學思維探究透澈,才可能給予這位文化偉人以科學的歷史定位,也才能從魯迅經典中汲取最珍貴的精華,為現實服務。
魯迅的最大價值,在於他對中國人思維的批判,扭轉了數千年的傳統思維定勢,變奴性思維為科學思維,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理性自覺做出了劃時代的歷史貢獻。因為無論是中國反封建的「政治革命」還是「思想革命」,立足點都是人,是人的思維。只有人的思維改變了,政治和思想才能變化。否則,一切照舊。即使表面變了,實質仍然一樣。思維與語言的關係最直接,魯迅和陳獨秀、胡適的五四文學革命,使中國書面文字從文言轉型為白話,實質上也是一場中國人的思維轉變。這不僅是文、言一致,最重要的是思維與文字的一致,是思、言、文三維一致。也就是心頭、口頭、筆頭「三頭」一致。這對於扭轉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接受現代思想具有極為關鍵的作用。試想倘若仍然是文言,用白話思維,再轉換成文言寫作,怎麼能很好地接受現代思想?而魯迅是推動與實踐白話文最有力者,也是改變中國人思維的最強動力。
並且,魯迅又是以思想家兼文學家的思辨加形象化的方式,致力於中國人思維的扭轉的。所以比單一的哲學家或者文學家產生了大得多的綜合效應,在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上發揮了少有人可比的巨大影響。對此有必要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闡發。
以魯迅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是一種深層次的厚重文化,與當下流行的速食文化是對立的。只有深讀才能讀懂魯迅。所謂深讀,就是深入地慢慢地讀,這與目前流行的淺讀,即浮淺地快速閱讀是對立的。深讀,不僅要讀魯迅的文字,而且須深入到文字後面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中去,探究一下魯迅在寫作這些文章時,是怎樣展開思維活動的?這種思維活動又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態下,針對什麼樣的對象而展開的?有哪些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鑒?這對於我們理解魯迅以及其他歷史人物,都是極其重要的。例如魯迅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有一句名言:「打落水狗」。「文革」時期常用這句話來強調階級鬥爭和澈底革命,現在又用這句話來證明魯迅是否定和諧社會的,以此作為否定魯迅的論據。其實,這句話魯迅在《寫在〈墳〉後面》中明確地說:是「見了我的同輩和比我年幼的青年們的血而寫的。」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中也已經說過:這「乃是歸納了許多苦楚的經歷之後的警句。」問題是要看對象究竟是不是「狗」,是否上岸後就「咬人」。像文化大革命中,用這句話來鬥幹部,鬥群眾,就是錯的。但如果對象是「狗」,而且「咬人」,當然要打。就是現在,對於恐怖分子也是要除惡務盡的。再譬如一九二五年一月間,《京報副刊》刊出啟事,徵求「青年愛讀書」和「青年必讀書」各十部的書目。在當時「整理國故」的熱潮中,國內文化名人紛紛向青年推薦國學經典,魯迅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但後來在《答「兼示」》中又指出抓住他這句話不放的施蟄存先生,「忽略了時候和環境。他說一條的那幾句的時候,正是許多人大叫要作白話文,也非讀古書不可之際,所以那幾句是針對他們而發的,猶言即使恰如他們所說,也不過不能作文,而去讀古書,卻比不能作文之害還大。至於二,則明明指定著研究舊文學的青年,和施先生的主張,涉及一般的大異。倘要弄中國上古文學史,我們不是還得看《易經》與《書經》麼?」在《兩地書•十九》中,魯迅還借夫子氣十足的朱希祖責備有人用假名一事,對許廣平說:「此我所以指窗下為活人之墳墓,而勸人們不必多讀中國之書者也!」說明脫離了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態以及對象性質,單單挑出魯迅的隻言片語來論是非,只能得出錯誤而荒唐的結論。
本書旨在通過作者自己長年的深讀,闡釋魯迅的科學思維和中國魯迅學逐步走向科學思維的曲折過程,並試圖運用科學思維去研究魯迅,提供幾篇論文以拋磚引玉。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