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書寫序言的此時,我剛離開耶路撒冷,完成了人生中第三回聖地朝聖之旅。
第一次造訪以色列,是在2009 年初夏,恰為本書旅程的四年前。當時,我連做夢也沒有想過,自己竟然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再三回到那塊令我魂牽夢縈的土地上。
不久前的某個清晨,在海法當交換留學生的柏偉問我:「書寧姊,妳來過以色列,為什麼還會想再來呢?」當時,我倆正一起趴在二樓露臺的圍牆上,觀賞晨光傾注下的山城納匝肋。我回過頭,望著他誠懇的眼睛,一時難以消化那樣的問題。
「為什麼不會呢?」不覺開口反問。
為什麼不會想再來?怎麼會有人不想再來呢?對我而言,這樣的問題似乎更為合理。就好像,我無法回答「妳不是前天、昨天都用過餐了嗎?怎麼今天還會想吃飯呢?」一樣。
以色列,基督徒的聖地,耶穌的家鄉。出於對信仰的渴望,想要接近那塊祂曾經誕生、吃喝行走、死亡與復活的親愛土地,就如同飢與渴,是一份伴隨生命成長的需要。身為基督徒,實在再幸福不過。因為,我們總能夠藉著祈禱,與祂談心;藉著讀經,聽祂說話;藉著朝聖,和祂相遇。
是的,朝聖是與基督相遇,也是整個人生的縮影。對於基督徒而言,人生正是一段通過生與死、緩步走向祂的朝聖旅程。
在《重訪耶路撒冷》的旅程中,有先生修一同行是最讓我開心的事。溫和良善的修一,是天主賞賜給我的大禮;對我而言,世上再沒有比他更好的伴侶。他並不是基督徒,對於妻子的信仰卻抱持著極為寬容與尊重的心。也正因為他善體人意的認同,才會在自己奉派前往特拉維夫受訓時邀我同行:
「以色列不是你們基督徒的聖地嗎?有沒有興趣一起去啊?」
我的母親有一句口頭禪:「天主總會調度萬有,完成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的確,能與修一同訪聖地,是我完全料想不到的恩寵。天主既然「調度」了尚不認識信仰的修一,讓太太得到重返耶路撒冷的喜樂;那麼,祂必定也同時「調度」了我,讓我在修一的生命中,扮演某種重要的角色。祂的旨意何在?現今的我倆或許都還不明白。但是,信仰卻教導我學會期待的美好。終有一天,我們將恍然大悟,明白這場旅程帶給彼此生命的意義。
《重訪耶路撒冷》固然名為「重訪」,卻充滿幾乎讓我難以招架的「第一次」。不同於前次的朝聖團經驗,這回凡事都得靠自己。在那個從人種、語言、社會模式直至價值觀都截然不同的中東,挫折與驚險接二連三地出現,再再將我這個旅人的「自以為是」打得粉碎。
對於這樣的打擊,我實在深懷感謝。旅行,豈不是學習謙遜的教科書?世界之大,正是為了讓我明白自己的渺小。感謝天主,祂的確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因此,我忠實記錄旅程中的喜怒哀樂。其中雖然不免失敗、卻也有不成比例的歡喜,將回憶串聯成感激的微笑。
人生既為旅程,我願與同為旅人的您分享這本小書。
唯望藉著閱讀,也能獻上來自聖地滿溢的祝福。
作者 許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