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的臉面觀︰形式主義的心理動因與社會表征
|
|
|
|
|
|
9787301181577 | |
|
|
|
翟學偉 | |
|
|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
|
2011年1月01日
| |
|
|
|
84.00 元
| |
|
|
|
HK$ 79.8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7301181577規格:平裝 / 37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大陸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臉”與“面子”曾被文化觀察家們看成是中國人性格的第一特征,是中國精神的綱領,或是統治中國人靈魂的女神。近代以來,許多海內外觀察家、文學家、外交家及學者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並做過一定的描述與討論。此書是迄今為止由中國學者寫出的第一本有關此議題的學術專著。書中以科際整合的視角,獨到的方法,首先對以往的議論和研究進行了評價與小結,然後通過對臉和面子的再定義,分別從臉面的原型、臉面的內核、臉面的模式、臉面的功能等幾個方面,系統而詳實地研究了臉面對于中國人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意義。整本書貫徹始終的思路都在于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的精神特質及其表現是如何從實在性走向形式性的。
翟學偉︰男,1960年生于南京,1988年畢業于南開大學社會學系,199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南京大學歷史系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並擔任《中國社會心理學評論》、《社會理論學報》(香港)、《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中國研究》、《社會理論論叢》等學術刊物的編委會委員。國家教育部2004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國~2009年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社會信用制度研究”首席專家。長期從事中國人與中國社會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人行動的邏輯》(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0年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人的臉面觀》(台灣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版)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及其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
|
|
目 錄
|
序
再版自序
初版自序
導言 本書的內容與構架
第一編 臉面的概述︰歷史。現狀.視角
第一章 引子
文化接觸的一大發現
華人的國民性自省與批判
研究取向與方法的問題
第二章 中外學者論“臉面”
早期外國人的中國臉面觀
早期中國學者的觀點
海外學者對臉面的初探
第三章 當今學者的研究狀況
西方印象整飾的理論
心理人類學
本土化中的臉面理論
第四章 本土化觀的再探討
研究定向
資料與方法
第二編 臉面的含義︰語義.定義.向度
第五章 臉面的界定
早期界說
現代定義
現代文學中的臉面主題
第六章 定義的再認識
臉面的語義研究
臉面的向度與類型
第三編 臉面的原型︰宗族.禮義.君子
第七章 臉面的動力
祖先崇拜
共財同居
光宗耀祖
第八章 臉面的資源
家庭等級
社會等級
臉面的規模
第九章 臉面的內核
禮和仁
情和義
臉面與規矩
第十章 君子人格
君子的含義
做人理想與現實
臉面與架子
第四編 臉面的模式︰印象•自我•互動
第十一章 中國人的印象形成
面具
印象
表演
第十二章 中國人的自我
自衛與自居
掩飾與炫耀
榮辱與羞恥
第十三章 中國人的互動
自家人
臉面與互動
中國人的臉面互動模式
第十四章 臉面與文化
西方人的自我與榮辱
東方人的自我與榮辱
中國人臉面的特色
第五編 臉面的功勇︰個體•關系•社會
第十五章 規範控制
守禮與虛禮
沖突與調適
越軌
第十六章 心理平衡
自我調節
精神勝利法
挽回與解脫
第十七章 象征
權勢
排場
關系網
第十八章 人情
人情的含義
施與報
人情兩面性
結語 臉面對中國人的意義
主要參考資料
主要人名索引
|
|
序
|
一部十幾年前的書,本不值得重印。好幾年前,因受熱心人的鼓動,曾一度萌發過再版它的念頭。序言也寫好了,修訂也進行了一部分,最後還是放棄了。畢竟它是一部有缺憾的書。但在一次翻閱期刊時,我偶然發現學界竟然有人剽竊了本書的一章內容,將其刊登在國內一家學術雜志的首篇位置上,後又被人引用;另外,本書還有相當篇幅,也被人添油加醋、改頭換面地佔為已有,堂而皇之地收錄于其他人編寫的書里,算是修成了“正果”。如果任這個勢頭發展下去,這本書在不久的將來或許不是我的了,說不定還會被讀者鑒定為一部有抄襲嫌疑的作品。為了抵制這種“沒臉”的行徑,我只得“不給面子地”將這部本不值得重印的舊書予以再版,以正視听。
我想重印此書的另一原因是,近些年來,我注意到國內學者已開始了對中國人臉面心理與行為的研究,但進展不大。一些論文尚處于文獻綜述的水平,有些定量研究還未了解這方面的學術進展,而更多的人則依然沉浸在對國民性的熱捧與批判之中。目前國內出版的同類書籍大多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比較隨便地羅列一大堆似是而非的歷史(中外)故事或實例,然後作點議論,把一個本來就很難說清楚的中國人現象,說得更加零碎而模糊,其出版意圖或許只在乎此話題的熱鬧與暢銷。但我們應該嚴肅地看到,中國人的問題不是憑嬉笑怒罵就可以搞清楚的,我們需要嚴肅而系統的學術成果。我們惟有研究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的來龍去脈,才能認清其實質;而認清其實質,才能理解中國人為什麼是這樣而非那樣;進而也就看清了中國人自已是怎樣的人及其所可能發生的蛻變方向,卻不可能想是誰就是誰,想干嘛就干嘛;更不可能靠半吊子的模仿、移植、照搬就來個脫胎換骨。當然,既然“徹底大換血”被一心向往西化的學者證明是可能的,那就讓它可能好了,因為這不過是宣告了中國人研究話題的終結。至少我本人也想看看,這樣的研究話題乃至于這些文化心理特征是如何可能在全球化的時代終結的。
當然,受此甚囂塵上的社會與價值趨勢的影響,我的心態也有過動搖,我本以為隨著中國社會的巨變,市場化的推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強,全球一體化的到來,屬于傳統中國人特點的臉面觀,終將會逐漸減弱其現實意義,或許我們現在需要重構中國人的理論模式了。這也是其他人對我提出的最多的問題之一。但我耳聞目睹的大量實情卻正好相反。迄今為止,中國人依然沿著臉面觀前行,甚至變本加厲,有過之麗無不及。所不同的只是現代人把“臉面”換成了“政績”、“形象工程”、“金牌戰略”、“排名榜”、“創一流”等時髦玩意兒,其他如把“風光一陣子”、“講排場”變成“轟轟烈烈走過場”,把“丟臉”說成“曝光”,把“擺臉”換成了“做秀”,至于把“愛面子而不要臉”用于今日之市場經濟,則是“假冒偽劣”、“山寨品”泛濫的心理動力源。看起來語言在更新,但歷經干百年走過來的中國人之心理變化,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大,我們尚不需要更新的理論來解釋中國人。我最近在想,今日中國之崛起或許應當同中國人問題區別對待,這樣才可以防止我們由前者樂觀地推論後者,尤有甚者,由于我們對後者缺乏足夠的研究,會給前者帶來未能預料的乃至非常嚴重的後果。
自本書出版以來的十幾年中,它曾得到過學術前輩、同行和讀者的好評和鼓勵。首先是國際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教授楊國樞先生在此書的序言中給予了不少譽美之辭,爾後,香港《社會理論學報》、《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大陸的《社會學研究》和《中國社會學年鑒》等學術刊物也發表了數篇書評或評介文章。
雖說此次修訂,我的研究條件已大為改觀,過去一些難找的資料也因為舊著再版、西文中譯、同行交流、資訊發達及兩岸三地的學術研討日益頻繁而變得唾手可得,但這些並不表明我就一定能把這本書改得更好。因為我這一時期的興奮點和關注點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或者說,我現在已回不到當時寫作的狀態中去了。現在的我和那個時候的我之間有了距離感。一本十幾年前出版的書終究是一部已經完成了的作品,滿意和不滿意都由不得自我欣賞和懊悔了。但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這些年的研究和思考並沒有改變我在此書中業已形成的基本框架、探究理路、分析方法和大體結論。甚至有些提法,比如“描述一情境一詮釋的方法”、“心理地位”、“連續體模式”、“臉面類型四分圖”、“中國人際網絡中的平衡性原則”及“個人地位”等,至今都是具有學術原創性的、有望繼續探討下去的方法、概念和模式,還有一些主題也有待進一步挖掘。
因此,借這次重印,我只想做點修修補補的事情。可不成想到的是,修補一部舊著很像修整一幢舊房,腦子里不自覺地總想著修舊如舊,即添加一些學術性資料,潤色文字,刪去一些累贅的闡述和過時的觀點,糾正一些印刷錯誤,而原先的骨架和面貌依舊,同時也不再為近幾年來層出不窮且鋪天蓋地的個案資料和統計數據所動心了。我想,有心的讀者僅從我書中列舉的事例中就可聯想到自己身邊發生的或在報上、電視上、互聯網上看到的種種故事或數據。再者,在閱讀中讓讀者產生聯想和共鳴正是我所謂“描述一情境一詮釋方法”想達到的效果之一。可出乎預料的是,就這麼一段一段修補下來才發現,改舊書確實如同修舊房,既費工夫又不討好。早知如此,還不如推倒重來。好在南京師範大學學生翟思緣主動承擔了文獻核對與索引工作,使我能夠放心大膽、無所顧慮地添枝加葉,我借此書出版之際向她表示感謝。
翟學偉
于2010年教師節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