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冰毒與高點 金馬影展執行長、知名影評人? 聞天祥
?
很早就知道趙德胤。
?
新世紀之初,數位影音器材日漸普及,即使電影院的膠片系統還沒被取代,但是從影展到地方政府都熱衷舉辦短片比賽(當時還沒有微電影這項稱呼),無論是命題作文或是自由發揮,你總能在上百部雷同的作品中,一眼看出趙德胤的:無論是寫家書給母親報平安的兒子,還是先後來到台灣打工的同鄉,他獨特的觸角,總能名列前茅。我不否認題材的特殊性,確實會讓人多關注幾分,不過根源於真實的力道與感性,更讓人眼睛一亮。當三次比賽有兩次看到他的片子,我自然就記住這號人物了。
二○○九年,侯孝賢導演初掌金馬執委會主席,唯一的要求是希望成立「金馬電影學院」,得英才而教之。報名條件是要拍過兩部短片以上,有編導或攝影專長。首屆的華麗師資(侯孝賢、李安、關錦鵬、蔡明亮、吳宇森……),吸引了上百名各有千秋的年輕影人搶報,但侯導堅持只收兩組,每組最多八名學員,趙德胤入選了。
?
在學院開學前,每個入選者都可提出自己的腳本,爭取成為被拍攝的故事。趙德胤以中和緬甸街為背景的《華新街記事》深獲侯導青睞,不但自己先跑去勘景,還傳授在真實環境捕捉影像的心法,讓這部描述幾個青少年和豬肉攤老闆起衝突而誤以為殺了人的短片,善加利用隱藏攝影和周遭真實反應,塑造出粗礪但生氣勃勃的魅力。
咬牙完成的生猛毅力
?
然後,從二○一○到二○一四這短短幾年,他飛快地完成三部長片和三部短片。創作力與效率,同樣驚人。因為這樣的產量,並非來自豐厚資源或深思熟慮;相反的,更像是把握了稍縱即逝的機會,咬牙也要完成的生猛毅力。
?
緬甸因為長期鎖國,成為國際影壇陌生的異域,加上趙德胤宛如打游擊的拍片方式,確實讓影展(尤其是聚焦新銳和亞洲的)趨之若鶩。但如果沒有與時俱進的實力,這份新鮮感很快就會消散無存。從釜山、鹿特丹走到柏林,甚至以《冰毒》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趙德胤也愈見大將之風。
?
《冰毒》描述經濟走投無路的農民父子,父親為了幫兒子籌錢買部摩托車到車站拉客當司機,不惜抵押宛若家人的耕牛;兒子遇上騙婚到中國的同鄉女子,為了替爺爺送安老衣才得以回鄉,並打定主意留在緬甸。冰毒,說穿了就是窮人的安非他命。後來女孩被臥底給逮捕,男孩嚇得狂奔回家,吸了大量冰毒後,赤裸上身,燒地狂舞。
?
影片結尾還活生生宰了一頭牛,幾乎令人不忍卒睹,卻也道出現實的殘酷。那份落力與穩健,清楚看到趙德胤在大量實作中進步的軌跡。尤其在台灣影片製作成本節節提高卻在創意與美學上不進則退的時候,《冰毒》的出現,宛如當頭棒喝。
一個階段性的高點
?
創作無非有話要說,但怎麼說才能讓人感同身受,和觀者的經驗認知產生撞擊?十六歲來台求學,一半緬甸、一半台灣的體驗,不見得為趙德胤所獨有,但他卻能洞見那些離鄉背井的身軀裡所懷抱的脫貧致富的夢想。被現實鍛鍊出來的強悍,讓他能用極少人力資源,在惡劣環境下克服層出不窮的狀況;作者的細膩則在捕捉真實、創造氛圍上,出類拔萃。
?
二○一四坎城影展,別人知道我是台灣來的,最常問的兩個問題不外乎侯孝賢《聶隱娘》的進度,以及趙德胤的新片計畫。足見國際影壇對他的期待。這是累積,也是壓力。
?
趙德胤應該還有很多故事要說,《冰毒》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高點,相信也激勵了不少獨立影像工作者。他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 ?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聚。離。冰毒:趙德胤的電影人生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