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從史基亞瑞堤到波默拉

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從史基亞瑞堤到波默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433401
楊莉莉
遠流
2015年1月08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0433401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大學用書


  • 藝術設計 > 戲劇 > 戲劇家傳記/文集











      1990年代登場的法國舞臺劇導演,無論取材、詮釋、表演策略,乃至於面對觀眾的態度均迥異於上個世代的作風,大大開拓了戲劇表演的領域。這一批新世代的導演雖未經歷六八學潮與政爭的洗禮,卻遍覽意識型態分崩離析、共黨世界解體、世界末日預言、個人自由主義抬頭、媒體勢力無遠弗屆、全球化浪潮等現象,他們面對劇作不再強作解人,而是採取探索的態度,不甘囿於文字,表演的過程變得新鮮活潑。如何突破舞台劇演出的窠臼為其共同目標,手法則千變萬化,表演能量充沛旺盛。創作之外,這一代的導演也已接掌各大公立劇院,他們認真肩負劇場的「公共服務」使命。從1990年代法國導演的世代交替論起,本書將討論新世代導演的定義、他們和社會的關係、遭到的挑戰、演出的特質和大勢。全書聚焦於Braunschweig, Compagnie la Nuit surprise par le jour, Demarcy-Mota, Fisbach, Gabily, Lacascade, Lagarce, Nordey, Novarina, Pommerat, Py, Schiaretti, Sivadier, Vinaver等重要導演、劇團與劇作家。





    獻詞

    緣起

    緒 論 長江後浪推前浪

    第一章 新世代導演之崛起

    第二章 史基亞瑞堤:維拉的傳人

    第三章 探索劇本的結構與新諦:布隆胥韋和拉卡斯卡德執導契訶夫

    第四章 發揚「語言的劇場」:史坦尼斯拉.諾德

    第五章 奧力維爾.皮:追求戲劇化的劇場

    第六章 再創尤涅斯柯劇作的新生命:拉高斯和德馬西-莫塔

    第七章 標榜演出的戲劇性:西瓦第埃和「夜晚被白日奇襲」劇團

    第八章 劇作家-導演:諾瓦里納和波默拉

    第九章 排演「不溶解的劇本」:維納韋爾與複調戲劇之演出

    第十章 新世紀的挑戰

    參考書目








    緣起



      一切仍要從《緞子鞋》(Le soulier de satin, Paul Claudel, 1929)說起。2003年秋天,本人有幸在巴黎的「市立劇場」看到奧力維爾.皮(Olivier Py)執導的《緞子鞋》全本演出,對時年38歲的導演膽敢率領「奧爾良國家戲劇中心」(C.D.N. Orleans)的年輕團隊挑戰如此深奧的鉅作深感佩服。這次製作當年三月在奧爾良市首演,佳評如潮。移師到巴黎演出前,花都的藝文界早已為之沸騰,演出旗幟在塞納河畔飄揚,各報章雜誌熱烈爭相報導,電台訪問演出團隊和克羅岱爾專家,「法國文化廣播電台」(France Culture)還製作了四個晚上的特別節目。

      

      在本人觀賞的場次中,演出前但見人頭鑽動,劇院內洋溢著一股將看一齣11個小時大戲(分兩個晚上)的興奮氣氛,許多青年學子還一直猛翻原著惡補,深怕待會兒聽不懂詩詞,此景此情不禁使我想起1987年在「夏佑國家劇院」(le Theatre national de Chaillot)欣賞維德志(Antoine Vitez)演出前的情形,這一切何其相似。七點一到,戲準時開演,瑰麗的詩詞、難以預料的劇情、新鮮活潑的演技、機動的舞台裝置很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不時傳出笑聲。戲演至半夜,觀眾對演出人員報以熱情的掌聲,久久難歇。

      

      深知此詩劇之難,極需資歷深的演員方能勝任,且維德志和皮年紀差了近20歲,我事先並未期待皮的演出能夠如何精彩。儘管如此,坐在台下的我看到每一景的展演仍不免失望,只有插科打諢的部分勉強略勝一籌,但這不是戲的重點1。之後查了劇評,幾乎都是一面倒的好評,批評只是點到為止,維德志也僅是在背景提及,這畢竟已是16年前的戲了,可見法國劇場確已進入新人時代。珍視創作才華是法國傳統,這點皮絕對有,只不過不是所有演員都能掌握詩詞,進而扮演角色,且部分舞台詮釋也顯得天真,少了一部鉅著的深刻感,這些當然也都和表演團隊的年輕有關。

      

      法國劇場如此珍視年輕人的才華,給他們創作的舞台,看重他們的表現,這點是這個研究計畫的源起。事實上,對於經過1980年代「大導演」洗禮的觀眾來說,新生代的作品乍看之下多半是以創意取勝,熱鬧有餘,深度堪虞,他們也常被評為精力過盛,在舞台上「調皮搗蛋」(gamineries)。不過,事實果真如此嗎?新一代導演的舞台創作經得起嚴謹的分析嗎?他們的追求為何?和前輩有何不同?作品和世界的關係為何?他們有共同特色嗎?未來的走向何在?記得德國導演彼德.史坦(Peter Stein)曾說過30或35歲以下導演做的莎士比亞,他沒興趣看,原因不難理解。可是退一步想, 我們是不是仍然用上一代的標準在評論新人新作呢?而其實他們成長的環境已大不相同。

      

      為了解決這些疑問,2007年秋季,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支助下,我赴巴黎實地進行「新世紀法國導演的新展望」研究調查案,從當年9月至翌年2月間密集看戲、赴各大戲院看過去演出的影音記錄,總計五個月之內看了超過百部作品,另有羅仕龍、徐麗天和楊宜霖三位助理一起看戲,熱烈討論。此外,大量閱讀相關論文、評論、著作,和巴黎大學教授、演出人員交換意見。最後,在「國藝會」網站上發表百頁報告,不僅分析表�導演潮流、劇創的新走向,並兼論新世代導演總監如何經營管理劇場,使其成為市民生活重要的一環。

      

      從這個基礎調查案出發,再圍繞「新世代法國導演」主題進行了數個國科會研究案,數度重返法國看戲、做研究,逐漸發展成書。原來計畫的書寫架構仍然維持探討表�導演未來發展趨勢,然而從2007年迄今,所謂的「新世代導演」已成為事實,一些在跨世紀出版的專書與論文喜探討新世紀的表演走勢,這方面近年來已見定論浮現,諸如跨界、多媒體、重用肢體表演、集體創作、「後戲劇」、互動式演出等均已不再新奇,有時甚至淪為cliche。

      

      本書因此略過表演趨勢的探討,這方面只分析最具法國特色的部分,而將焦點鎖定當今法國劇壇最受矚目以及深具潛力的導演,由此也可看出今日舞台劇表演的趨勢,重點在於分析他們作品的結構、理念與工作方式,如此方能排除表面上的手法或噱頭,深入了解一位導演的思維。此外,如何落實公立劇場的創設目標也是本書的重點之一,這點影響了導演選擇表演的劇目和方法,其個人的表演美學與哲學於焉形成,同時也希望能提供國內劇場思考的空間。




    其 他 著 作
    1. 探索克羅岱爾《緞子鞋》之深諦
    2. 再創夏佑國家劇院的光輝:法國戲劇導演安端.維德志1980年代
    3. 莫理哀守財奴
    4. 向不可能挑戰:法國戲劇導演安端.維德志1970年代
    5. 白遼士浮士德的天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