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創新的機緣與流變

創新的機緣與流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75510
溫肇東
遠流
2015年1月08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573275510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大學用書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觀念/趨勢











      創新的發展在九○年代後逐漸成為顯學,創新思維,也成為全球產業升級、永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本書引薦了「創新」相關著作,從更多元的觀點解讀創新理念,讓新觀念能夠與社會對話,不僅展現了管理思維的時代變革,也提供急於轉型的台灣社會更多思辨的空間。



      本書第一篇談論過去幾種創新的類型與變革,包含了破壞式創新、開放式創新;第二篇則透過經典公司,如Google、Apple、日本航空、TED等,探討創新的典範發展;第三篇是從創新的執行面,剖析決策、管理、價值創造與持續成長的關鍵;第四篇聚焦在創新人物的思考與修為;希望能讓讀者對創新的發展脈絡以及其流轉和變化,有一概括的理解。






    〈推薦序〉

    博學多聞見識廣•因緣具足創新舉 / 吳靜吉? ?

    以多元觀點解讀創新理念 / 史欽泰? ?

    創新的發想與實踐 / 徐重仁?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邱奕嘉? ?



    前言? 創新的因緣? ?



    第一篇? 創,積累與變革

    創業的偶然到必然? ?

    創業機會的辨識? ?

    創新修練與成長突破? ?

    解構創新的迷思? ?

    創新組織的基因 ?

    打破個人創造的迷失 ?

    汽車也可以成為一種服務嗎? ?

    價值創造的關鍵因素──人? ?

    你最近共創了嗎?? ?

    好一個X? ?

    推與拉的軸線大翻轉 ?

    付得起的健康照護? ?

    創新的迷思? ?

    相隨心轉? ?



    第二篇? 經典的創新範例

    登Nokia而曉天下 ?

    新經濟的創業故事? ?

    超越傳統智慧 改變世界? ?

    精彩八十? ?

    創新的新境界? ?

    富可敵國的時代意義 ?

    與眾不同的思考──蘋果的管理方式能學嗎? ?

    創業三人組的生命故事? ?

    日航V型反轉解密? ?

    最有啟發性的創新平台? ?

    浮現中的亞洲經營典範 ?



    第三篇? 價值創造的關鍵

    延伸決策視野 強化決策品質? ?

    創造價值 優質成長? ?

    管理無法承載之道? ?

    無止盡的成長是一種錯覺 ?

    企業快速成長的秘訣? ?

    精實消費--與顧客共創價值? ?

    無招勝有招? ?

    疾風知勁草 路遙知馬力? ?

    營運作業卓越的根本? ?

    品牌經營的奧秘 ?

    ?

    第四篇? 不一樣的生命情調

    人生的另一種選擇? ?

    生命情調的抉擇? ?

    我們這一屆? ?

    傳奇與傳承? ?

    看得懂,不一定學得來? ?

    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 ?

    領導的真諦? ?

    國魂與社魂? ?

    從生計、生活、到生命 ?

    快速變動時代所等待的人才? ?

    內向學習? ?

    讓生命不一樣的教戰手冊 ?

    再論稻盛的生存、生活到生命? ?

    包容異文化? ?



    後記? 一萬小時的書寫





    推薦序



    博學多聞見識廣•因緣具足創新舉 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造力講座主持人.名譽教授? 吳靜吉




      讀完了《創新的機緣與流變》中的自序〈創新的因緣〉和近五十篇文章後,我終於了解溫肇東教授「博學多聞見識廣」是「因緣具足創新舉」的結果。十幾年來,不知道跟他開過多少次會,而每一次他都可以脫口而出新著作、新觀念和新契機,穿插在這些新知和新聞中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實務案例和體悟智慧。



      回顧他發言中的關鍵字,不外乎創新、創業、共創、契機、新創事業、競賽、創舉、大數據、新趨勢、文創、社會企業、創意教育、做中學、遊中學,他也常問:「政府到底重不重視創新?」「大學到底重不重視創新教育?」「Y在哪裡?」「產值呢?」「價值創造呢?」「有沒有make sense?」。這些關鍵字的敘寫與詮釋分別隱藏在五十本他寫序或導讀的書籍中,這些書基本上都在主張引介「新舉」,而他的導讀或序文就像是舞台表演的燈光一樣。燈打了,觀眾不僅知道節目即將開始,更可以清楚聚焦表演舞台,準備看戲。



      他勤讀快寫,除了自己本身閱讀的書籍論文外,還應邀為八、九十本新書導讀或寫序。這種飽讀詩書的機緣錦上添花了他的博學多聞。而從小到大周遊列國的他,就是多元文化、跨國經驗促進創造力活生生的典範。



      他見識廣一點都不令人意外。除了親身的職場經驗,從專業人員到創業家、從訪視到顧問、從現場教學到理論探討,這些經驗的累積逐漸驗證了因緣具足創新舉的雄心壯志。



      他說「一九八一年開始芳鄰餐廳的籌備工作,從人員招募、訓練,率先採用大專生為服務生(錄用了七位大學生,完全沒有餐飲經驗,在台灣是創舉)……」他這樣的新舉只是我所認識的溫肇東,在科智所和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進行研究、教學、服務與領導的一個例子而已。



      他常問我們幾個同事和學生「有沒有make sense?」他的言行一致,從他選讀介紹這五十本書的文章中,處處看到他個人sense making的痕跡。這些痕跡催化他「因緣具足創新舉」,因而造就了他「博學多聞見識廣」,真的令我羨慕。



    推薦序



    以多元觀點解讀創新理念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史欽泰




      讓新觀念走出象牙塔並與社會對話是知識份子的責任。肇東兄十多年來筆耕不輟,為許多著作撰寫推薦序與導讀文章,這本書收錄其中近五十篇與「創新」有關的書籍引薦,不僅讓讀者重溫經典,也在茫茫書海裡發現遺珠,從更多元的觀點解讀創新理念。

    ?? ?

      回顧過往,1976年我從美國返台,加入工研院,參與第一波半導體技術引進計畫,而肇東兄則是於1977年學成歸國,投入管理領域的教學工作。那是台灣風雨飄搖的年代,但也是充滿生命力的時代,在有志之士齊心努力下,台灣締造了經濟奇蹟。台灣的競爭力在於高速的學習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從傳統工業晉升到高科技產業,證明台灣人豐沛的創業能量。然而,近年來,台灣陷入轉型困境,調整創新思維,重拾創業家精神,正是台灣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 ?

      肇東兄不僅是創新教育的推動者,同時也有創業實戰經驗。當年政府仿效日本綜合商社成立「南聯國際大貿易商」,肇東兄自籌備階段就已加入,打開視野格局;其後又參與芳鄰餐廳籌備,九年多來從零到全省二十二家店,累積豐富創業經驗。在政大任教期間,他除了在課堂傳遞觀念,也連續五年帶領學生跑遍歐洲,參訪許多產、官、學、研機構,帶回創新領域第一手訊息。另外,他也積極推動創業競賽,並建構創業網絡,將創業種籽深植於年輕世代。

    ?? ?

      肇東兄是理論與實務兼俱的學者,這本書收錄的短文不僅有「創新」相關著作的提綱挈領,也融合肇東兄的經驗見解,提供讀者在地化省思。書裡介紹的五十本著作,橫跨十多年,有創新創業的典範,有實務操作的細部方法,也有豐富的實例個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各取所需,按圖索驥,進一步深入研讀。

    ?? ?

      隨著時代演進,管理思維也不斷變革。透過肇東兄的解析,這本書除了展現管理思維的時代變革,提供讀者面對混沌未來的多元省思,也提供急於轉型的台灣社會更多思辨的空間。



    推薦序



    創新的發想與實踐 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徐重仁




      和肇東兄認識是1980年代初,他在經營芳鄰餐廳時。那時台灣引進很多國際的零售及餐飲品牌,芳鄰堪稱餐飲業連鎖店的開路先鋒。大家都在摸索跨縣市多店化的經營,那是繼台灣工業化之後,「商業現代化」的啟蒙時期,有時我們會交換一些經營心得,或管理上的問題。



      之後他去拿了博士,在政大科管所教書,也不時有一些互動,包括他和吳思華曾參與規劃我現在所服務的「商業發展研究院」,我們都希望對台灣的商業、服務業之現代化與創新略盡棉薄之力。肇東兄勤於筆耕,時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他的文章,抒發一些創新的想法與觀察,也在很多商管書籍上讀到他的推薦序,如今很高興肇東兄將之整理成書,尤其是以「創新」為主軸。



      在我經營統一超商那段期間,全體同仁也不停地在創新的路上摸索,從流程的改善、到新商品與服務的開發,為顧客創造價值或帶來方便;多店鋪之後,這個平台的每個小的創新也能為公司改善效率、節省成本。



      本書中提到的「創新觀念」、「創新組織」或「創新人物」,有不少與我們在實踐或標竿的作法不謀而合,如「推與拉的軸線翻轉」、「共創」、「共同協作」、「精實服務」等。書中也有多篇關於「領導」的推介,如僕人系列,都和我強調團隊的理念及不強調個人的風格很接近。另「成長力」、「逆轉力」等企業持續創新努力的法則,也是企業每天要在實務上認真去執行的工作。



      我因留學日本,肇東兄因經營芳鄰時也是和日本Skylark合作與合資,工作上和日本都有一些往來。之後我和肇東兄的母親(Eastern)等人創設了日語的「東海扶輪社」,和他們一家人也因日本的這個因緣而更加熟稔。我們都曾為稻盛和夫的書寫過推薦,稻盛凡事都「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我想也是我們共同的特質。



      本書收集跨越十多年書市上「創新」相關書籍,回顧這些篇章時,也讓我回想和肇東兄三十多年的交往情誼,及我們共同為台灣創新的發想及實踐所做的努力。因此很樂意為這本書做推薦,也希望大家能在各篇章中得到一些創新的啟發。



    推薦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邱奕嘉




      自學生時代就聽聞溫肇東老師的大名,他是一個學養俱佳的前輩,也是一個理論與實務兼而有之的學者。屢屢在報章期刊拜讀他對創新與人文社會發展的獨到見解,不但提升了學術界的研究水平,也為企業界開拓了多元的視角。在政大科智所共事的幾年時光,受他提攜甚多,尤其在系所的經營與發展、課程設計與規劃中,深刻感受到溫老師的教學熱忱及時代使命。積極貢獻所學、培育創新人才的他,總是能在起伏的潮流中掌握創新要領,傳遞核心價值。對於社會萬象、人生百態,他有一種變則變矣的瀟灑,也有一種為所應為的執著。



      因為本書的問世,才發現當年隨手翻閱的吉光片羽,經過系統化的整理、編排之後,宛若一部創新發展史,標記著每一個理論的創生與更新,每一個實作的執行與修正。也因為本書的問世,才發現溫老師在創新領域的深耕廣拓,多年孜孜鑽研、執教不輟,才有今日蔚然成林的一片好景。



      本書集結了溫老師幾年來為各種書籍所撰寫的導讀序和推薦文,雖然每篇文章都是在引介某本書籍,看似不太相關,但透過不同主題的分門別類,仍然可以得到系統性的了解。而溫老師為台灣早期從事科技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市面上與創新相關的書籍,幾乎都可以看到他的推薦文或導讀序。對一個想要了解創新脈絡的人而言,這本書就是個「創新懶人包」;對一個想要梳理創新歷史沿革的人來說,這本書正是「創新簡史」。



      創新的發展在九○年代後逐漸成為顯學,企業競爭的規則也因各種創新發展,而有不同典範的移轉。對企業而言,不創新似乎就沒有未來。而各種的討論與論述也在這樣產業發展背景中應運而生,透過深入的分析與討論,提供企業經營者對創新競局有不一樣的思維。



      本書的第一篇主要是在談論過去幾種創新的類型與變革,包含了破壞式創新、創業發展等;第二篇則透過經典公司,如google、apple、日本航空、TED等,探討創新的典範發展;第三篇是從創新的執行面,探討相關決策、管理與成長的關鍵;最後一篇則聚焦在創新與個人及人文面的對話。



      透過溫老師精闢的見解與流暢的文字,讀者可以一次飽覽創新過去的流變,了解不同的典範與創新的執行關鍵。雖然創新之意在求變,聚焦於未來;但若是對過去沒有清楚的認識,創新猶如蓋在沙灘上的城堡,僅有瞬間的華麗。對典範與流變的深入了解,有助於讀者精準掌握未來發展方向。閱讀這本書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視野因此而更加遼遠;閱讀這本書就像借了好風之力,能夠送你直上青雲。



    前言



    創新的因緣




      回顧我這一生職涯。有一個貫穿不同組織的微妙線索,那就是「創」字。我參與的組織與工作,不是創業就是創新,那也是我無怨無悔、喜歡做的事,如果這些年能全力投入創新教育工作,可能和這些「機緣」有關。機緣的意思是,因緣俱(聚)足,就有機會讓其發生。



      1977年從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唸完MBA,應東海企管系系主任陳勝年之邀,回到母校擔任講師。當時這個系才草創第四年,其他的老師都是成大工管所畢業。在美國留學的經驗及內容,轉換成我授課的方式與風格,對同學們來說是很新的經驗。當時的同學也很優秀,後來也都在各行各業嶄露頭角。



      1979年,「台南幫」成立「南聯國際大貿易商」,我和其他三十幾位同仁(一半有碩士學位)在籌備階段就加入。這「大貿易商」是當時政府想仿效日本綜合商社的作法。在那二年當中,我紮實學到如何開策略會議、編列年度預算、如何開董事會、如何成立海外分公司、如何布建台灣內銷的通路。同時也在創社的總經理旁學到很多,從草創時期人才的聘用、組織的設計、與業務的開拓等。



      1981年開始芳鄰餐廳的籌備工作,從人員招募、訓練,率先採用大專生為服務生(錄用了七位大學生,完全沒有餐飲經驗,在台灣是創舉),由日本派員來台訓練口語及內外場動作。為尋找店鋪進行立地調查,包括車輛及行人流量,一百坪左右的標的,當時的競爭者竟然是銀行分行。立地評估到租約談判、裝潢發包、試營運、開店行銷;中央廚房從熬製高湯、漢堡、肉排的前置處理;店鋪設計,包含廚房、客席座位、動線、菜單設計、成本定價估算,所有作業管理實務無役不與,是很難得的經驗。到1990年九年多的時間,從零到二十二家店鋪,台北之外,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都開了店,在台中工業區的中央廚房,每月可配送五萬人份的餐食。因和日本合作,也有機會見證日本新興的外食產業在這十年間的快速成長,各業務、業態以及服務都是當時的台灣所望塵莫及的。



      1991年到牛津大學零售管理學院當訪問研究員,分享台灣的零售業經驗,有機會觀察到英國的超市、百貨、大賣場,在柴契爾首相開放政策之下,於郊區展開蓬勃的發展,並跟著專家做了現場、現地的學習。在英國期間也見識到大英帝國雖在經濟、製造業一路下滑,但其在媒體及外交仍維持一定的份量,這對一路只有成長經驗的我是很大的刺激。



      1991年唸博士班,開始接觸能源、資源、環保、生態的議題,擴展超越一般商管傳統的視野,進入企業環境管理、綠色企業的前沿,ISO正在起步的階段。與STS學門的邂逅也是另一個機緣,讓我有機會進到政大商學院及科管所。科管所在籌備時,就將「科技與人文社會」列為必修課,在那個時候能教這個科目的教師幾乎沒有,那麼巧,RPI正是這個新領域的重鎮之一。當然,RPI在當時推動的「科技與管理」MBA更加深了我進科管所的機緣。



      進科管所之後,在當時「創所」所長吳思華的領導下,我們一群有一些科技背景的管理學者,在商管學院的邊陲,為了和旗艦的企研所有所區隔,啟動了許多創新的作為。從每年暑假的海外創新之旅,連續五年跑遍了整個歐洲,從完全陌生到踏遍東西南北歐,許多產、官、學、研機構,只要和研發或創新有關的機構,都是我們的參訪對象。同時,也拜當年台灣高科技產業初展露頭角,歐洲很有興趣了解台灣情況。透過這些交流,我們有歐洲第一手的創新政策及實務,除了豐富我們教學研究的內容,也使我們成了台灣政府創新政策的智庫。



      1999年起台灣模仿MIT50K創業競賽,包括研華開始舉辦TIC100及台灣工業銀行的WeWin,我都有參與籌備,指導的科管所團隊也多次拿到冠軍,促進了學生創業或構想營運計畫的練習。畢業後這些創業精神的種籽使他們在選擇工作時,不像一般MBA多去大公司,有許多參與草創時期的小公司;即使一樣就業,從工作中學習的態度多有不同,每屆平均約有二成同學在創業狀態中。



      在2000年網路創業的熱潮,我和吳思華院長邀請七家創投公司一起成立了「網路築夢學園」,協助有志創業的年輕人弄清楚事業構想,撰寫營運計畫書,後來2005年再轉型到「未來發生堂」(sensing the future),探討音樂、出版、移動生活、教育和社會企業,希望提早預約未來,做一些產業即將面臨轉型的探討。



      早期一般社會對「科技管理及創新」都不熟悉,科管所就每年從書市中推薦十本科管好書,推介科技事業經營及創新管理的概念,比較可惜的是台灣本土著作每年最多一、兩本,2014年辦第十九屆,終於有一本科管所三年前畢業的兩位同學寫的《來自土地的事業夢想》入選,這是很重要的里程碑,我們培育出來的人才,可以自己用本土的題材寫成書來分享給讀者。



      在這段期間不知不覺也幫八、九十本書撰寫推薦序,其中約有五十本是和「創新」有關的。這些書在當時都是出版社覺得台灣讀者需要的才會上市,也很認真找人推薦。可能因如上述我參與「創新事務」很多,他們覺得邀我寫推薦序,較能在地化地詮釋原作者的原意,及拉近和台灣讀者的距離。我也不是來者不拒,覺得和自己的想法比較接近的才會接受。



      如今按第一篇「創,積累與變革」有十五本,包括很多創新觀念,或是翻轉舊的一些迷思;第二篇「經典的創新範例」有十一本,這些創新組織,如Google、Apple和Toyota,大部分都是經得起考驗的長青樹;第三篇「價值創造的關鍵」有十本,組織決策須不斷克服挑戰,才能領先並持續成長,及第四篇「不一樣的生命情調」有十五本,介紹了創新人物的思與行。



      依這幾個主題編輯,希望能讓讀者對這十多年來創新相關書籍的「流」轉與「變」化,有一概括的理解,這些新的概念或新的名詞如能某個程度被接受,表示帶來了新觀點、新意義,也是對創新事務的推動提供了一個機緣,因此將此書名為「創新的機緣與流變」。




    其 他 著 作
    1. 紡古織今:臺灣紡織成衣業的發展
    2. 十年百城•千卷萬里:城市觀察的創新筆記
    3. 創河:美學與創新的交匯
    4. 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
    5.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平裝)
    6. 百年企業.產業百年:臺灣企業發展史(精裝)
    7. 家族企業還重要嗎?
    8. 企業的環境管理
    9. 前瞻性創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