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臺灣漢人社會的信仰興盛,民俗活動熱絡,這些眾多的信仰文化與民俗活動也構成了臺灣十分珍貴的文化資產。
筆者生長在南投山城的一個傳統漢人家庭中,自幼即對臺灣漢人社會的民俗信仰有一定的濡染,但真正開始投入民俗文化的觀察記錄,則是而立之年結束職業軍旅生涯之後。三十多年持續關注臺灣漢人社會的民俗信仰與傳統藝術,也在近不惑之齡時重返校園,進入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現已改名為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進修並獲得碩士學位,而短暫兩年的研究所進修,也讓筆者更加堅定於臺灣民俗文化的研究之路。
民國八十年代臺灣政府開始大力推展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研究工作,傳統的民俗文化也成為文化資產保存研究的熱門議題,直到近十年來,許多著名的傳統民俗紛紛被文化主管機關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此期間筆者也成為新北市、桃園縣等縣市的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參與推動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並獲邀出席學術研討會發表文化資產相關論文,同時也為政府機關文化刊物撰寫民俗文稿,十多年來也累積了一些成果而差堪告慰。
收在這本文集的七篇文稿,即是筆者近十年來,在陸續發表與民俗信仰、文化資產主題相關者所選出。第一章是在媽祖信仰的基礎下,來探討媽祖的造像藝術;第二章以媽祖進香、遶境活動為主,考察其陣頭活動的差異;第三章也是以媽祖信仰為基礎,來分析其文化資產的價值;第四章則是解析漢文化中的虎崇拜文化脈絡,並聚焦於臺灣的虎爺信仰;第五章從城隍信仰的發展述說中元習俗與城隍之間的關聯,並紀錄2006 年嘉義城隍廟的中元祭典行事;第六章原為筆者在2012 年接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針對市轄文化資產「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
做專案調查記錄出版,並濃縮發表於土城義塚大墓公基金會所主辦的學術研討會;而第七章則是介紹臺灣地區主要的節慶、廟會活動及其民俗藝術,為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機關刊物《傳藝》雙月刊之邀,在2012 年所發表的六篇專欄圖文稿。
臺灣的民俗文化就像一個挖掘不完的人文寶庫,收錄在這本文集的七篇文稿,雖然無法完整呈現臺灣傳統漢人民俗信仰文化的主要精神,尚祈聰慧的讀者能藉此得以管窺臺灣民俗的文化資產價值,也是筆者對於這塊生我、養我鄉土的一點微薄回饋。
2014 年歲次甲午○○之節
謝宗榮 謹誌於台北內湖耕研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