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畢業那一年:石縫裡的信

畢業那一年:石縫裡的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41030
蔡宜容
小兵
2015年2月05日
87.00  元
HK$ 69.6  






ISBN:9789865641030
  • 叢書系列:青春文學館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青春文學館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兒童故事/小說 > 溫馨勵志











      十來歲的少年少女,有點獨角獸的味道,額頭頂著犄角,背上長著翅膀,迫不及待想飛上天……本書用日記方式寫出小女生妞妞成長的心事,很多都是無解的人生習題,答案只能用生命去體會。不管你用「欣賞浪漫故事」的角度,還是用「分享小女生祕密」的角度去看,你的心都會被它牽動,不由自主的讓這些問題盤桓在心底。本書可讓成長中的青少年更了解人生,也能讓父母更了解孩子的心事,推薦給親子、師生共讀。



    得獎與推荐紀錄



      ★金鼎獎推薦

      ★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好書大家讀推薦 ?

      ★文建會兒童文學100

      ★性別平等教育優良讀物100

      ★教育部焦點300推薦書






    畢業生

    少東同學

    「永遠」不忘記

    第一杯咖啡

    春風司機

    十二的月亮

    鴿子與野玫瑰

    世界末日

    像作夢一樣

    「知者來」

    洋裝與青草茶

    告辭了!奶酥麵包

    你勇敢嗎? ?

    下雨,莫愁

    很久以前的事

    「失望」這種事

    牆角下

    鳳林老師父

    石縫裡的信






    推薦序

    ?????????????????????????????????????????????????? ?

    陪孩子走過成長路

    花蓮市明義國小閱讀推動教師 許慧貞




      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也總是有著各種困惑。有些問題師長可以幫忙解決,然而,大人也有幫不上忙、使不上力的時刻。這個時候,孩子就得試著調整自己,幫助自己勇敢面對考驗。如果在這樣的時刻,我們適時將和孩子面臨相似狀況的書中人物介紹給他們,陪伴孩子一起走這趟成長路,相信,孩子將更有想法應對這一道道的人生課題。



      《畢業那一年——石縫裡的信》正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孩子的成長之書。國小畢業生妞妞以寫日記的方式,說出發生在自己、家人、同學和鄰居身上,許多關於「成人」的故事,是孩子們的最佳生活範本。我來到花蓮教書,轉眼已十一年了,這本書我必定為每一屆的孩子導讀。



      書中的妞妞,心底縈繞著許多關於情感的問題︰天底下到底有沒有「永遠不忘記」這種事?喜歡一個人,是不是就該告訴他?現在的「同學」,以後可不可能「不只是同學」?



      還有一些棘手與無奈的人生問題,例如︰違逆父母的旨意去成全自己的志向,是不是勇者的行為?老同學犯案,該不該出庭指證?被男朋友甩掉,就叫「世界末日」嗎?青梅竹馬的情人,怎麼會變成家暴的施暴者?因為「不想」就不和爸爸出去玩,算不算是不孝順?……都出現在妞妞的日記中。而這些問題,正是我高年級的孩子常常掛在心上,卻不知如何啟口的大哉問。



      書中的妞妞有著和宜容一樣的真性情,道出高年級孩子的心底事:



      我和妞妞的想法一樣,「長大」這回事,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高不高興,絲毫沒得商量。看了這本書,我想把所有現在的事記下來,留到未來,再慢慢品味這絲絲縷縷的回憶……



      這是我一位學生看完這本書後,寫下的讀書筆記。作者宜容所期待傳達的訊息,學生們真真切切的領略到了!這也是為什麼每一次導讀完,我總會處心積慮的安排宜容和學生們見面對談。



      謝謝宜容在我每回提出邀約時,總是慷慨允諾,奔波返鄉為花蓮家鄉的孩子服務,每每和宜容對談後,孩子總是收穫滿滿、意猶未盡。很懂小孩的宜容(或者她本來就很像小孩),總能準確傳達她的一片心意,一如書中溫馨的文字。妞妞真是最適合陪伴孩子長大的書中人,有了妞妞,孩子的成長路走來,肯定是更踏實的。



      很高興看到這本書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出版,添加了溫暖的插畫及美麗的色彩,讓妞妞得以繼續陪伴更多孩子長大。



    作者序



    石縫裡還有信嗎?

    蔡宜容




      我並沒有將這本書重寫,只是淡化了其中過分的誇飾,打磨了稜角,刪除了矯情和胡話。在這項有時候痛快有時候煩人的工作過程中,我發覺一九二三年寫下這些東西的那些青年本質上(「本質上」是什麼意思?)已經就是今天或認可或修改這些東西的先生。我們是同一個人。



      這是阿根廷作家波赫士在一九六九年為將近五十年前的作品重新出版所寫的序。整理自己過去的作品是一件惱人的工作,我舉雙手雙腳同意。事實上,當編輯告訴我這本書將要重製,我幾乎以一種無法言喻的心情,極盡可能的拖延,逃避,直到不能再拖。



      所有的惱人、拖延與逃避當然不是因為作品結構成熟,無法增刪,而是當一九九七年的蔡宜容,遇上二O一四年的蔡宜容,帶著某種久別重逢的尷尬與陌生,總隱隱擔心「她」會不會已經改變了?不再是當年的「自己」了?這有一點恐怖,好吧,不只一點;如果二O一四年的蔡宜容變身了,一九九七年的蔡宜容會消失嗎?如果一九九七年的蔡宜容消失了,那麼十二的月亮,鴿子與野玫瑰……那些很久以前的事會不會人間蒸發?石縫裡還會有信嗎?



      我隨手翻開舊版的書,第一百一十六頁,割牧草的朱大哥看見太陽快下山,「大部分雲都是白色的,只有靠近太陽的地方,有一些粉紅色和金黃色的雲。」我笑了,也許這就是我昨天看見的晚霞。隨手再翻,第一百二十八頁,關於牆角下的白日夢,「通常我會在口袋裡塞一些零食。有時候是巧克力球,有時候是蘇打餅,我就一面看花,看房子或看天空,一面慢慢享用。」我又笑了,從一九九七年到二O一四年,很多事情改變了,但「口袋裡塞一些零食」的好習慣可從來沒有荒廢。



      我在第六十二頁看見神祕美麗的野玫瑰,在第一百四十六頁發現勇敢的,受傷的少年,啊,那些朦朧的,野地高飛的夢想……我漸漸覺得,一九九七年與二O一四年的蔡宜容也許「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依舊受到晚霞與玫瑰的吸引,永遠不會戒掉巧克力與奶酥麵包,嚮往著勇敢冒險與一切不安全的事物,卻總是「卒仔」的時候居多,但這也沒什麼,牆角下蹲一蹲,又是一條好漢。



      我再也寫不出那個一九九七年的故事,但是現在與未來的每一個故事都將帶著那一年的印記,無限變形。仔細想想,青少年不也是這樣?我們不像蟒蛇褪皮一樣,在跨越法定成年的剎那,把「青少年」留在森林的草叢或山洞裡,然後光溜溜的長大;我們都是帶著成長的印記向前行的。



      波赫士在序文裡又這樣說:



      對我來說,這本書包容了我後來的一切……我那時候喜歡的是黃昏、荒郊和憂傷,而如今則嚮往清晨,市區和寧靜。



      我比較貪心,清晨黃昏、荒郊市區、憂傷寧靜,我全都喜歡,它們都是塞在石縫裡的信,我隨時都想爬上小山坡,悄悄的抽出來讀一讀。



      是的,石縫裡還有信。



    師長導讀單



      一、書中描寫了許多花蓮的事物與地標,老師們可指導小朋友對書中環境多加觀察,與自己的家鄉做一番比較;父母則可在旅遊時,安排一段特別的深度文化之旅,探訪書中所提到的景點。



      二、這本書以女生的觀點來書寫,若男生遇到同樣的事件,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嗎?這是個很有趣的觀察點,師長們不妨多加發揮。



      三、每一篇日記後面都有一則後記,和前文相互呼應,可與孩子一同討論。



      四、這本書中有許多值得和孩子們探討的問題,以下列出一些示例供您做為參考:



      1妞妞在日記中提到,大多數的男生想在炎熱的午後打球,女生卻想躺在藤椅上看書。你覺得男女之間,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的想法?對於別人有不同的想法,我們應抱持什麼樣的態度?



      2書中對成長、長大描寫很多,你能不能以書中的例子來說說,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知者來」是什麼意思?在現代社會中可不可能存在?你支持這種做法嗎?



      4「安妮」是妞妞最好的書中朋友,你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和大家分享一下。



      5你贊成周伯成堅持自己的廚師夢嗎?說說你的看法。



      6妞妞和哥哥們不想跟爸媽去溪頭,這樣算不孝順嗎?站在爸媽的角度想一想,也站在妞妞的角度想一想,和大家討論一下。



      7你期待長大嗎?為什麼呢?



      五、讀完這本書之後,若還有時間,不妨設計一些延伸活動,讓孩子的學習更加豐富多元。例如:



      1寫作活動──寫一封信給自己。



      2說話活動──說一則祖父母或父母年輕時的事。



      3藝術與人文活動──利用橡皮擦、肥皂或是地瓜,製作一個屬於自己的數字章。



      4說話活動──向大家報告自己祖父母或父母年輕時的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