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0674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年3月09日
140.00  元
HK$ 140  






ISBN:9789863500674
  • 叢書系列:教科書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教科書


  • 藝術設計 > 戲劇 > 戲劇總論












    從荷西、明鄭到清領,從日據、戰後到解嚴,近四百年的歷史;

    從南管戲、北管戲、布袋戲、歌仔戲、京劇到現代戲劇,橫跨各劇種。



    本書是臺大戲劇系林鶴宜教授的代表作,論述全面,而文字可親,

    不僅是第一部,也是當前最重要、最完整的臺灣戲劇通史。





    圖輯

    圖表清單

    增修版序

    增修版緒言



    第一章 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命運

    1-1 島嶼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條件

    1-2 臺灣的開發

    1-3 臺灣的人口和移民結構

    1-4 臺灣的風土和人文

    1-5 戲劇演出與常民生活

    1-6 語言與戲劇

    1-7 無可迴避的歷史命運

    1-8 臺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1-9 臺灣戲劇大事紀



    第二章 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

    2-1 原住民的歌、舞和賽戲

    2-2 清文獻所見的臺灣戲劇

    2-3 南管戲的流行

    2-4 南管戲的劇目

    2-5 南管戲的表演藝術

    2-6 潮劇和其他戲劇

    2-7 車鼓戲和其他小戲

    2-8 清前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2-9 清前期的職業戲班、子弟館閣與文人家班



    第三章 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

    3-1 北管戲的流行

    3-2 北管戲的劇目

    3-3 北管戲的表演藝術

    3-4 四平戲

    3-5 皮影戲

    3-6 傀儡戲

    3-7 布袋戲

    3-8 採茶戲和其他劇種

    3-9 清後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3-10 清後期的職業戲班、子弟結社與私人家班



    第四章 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

    4-1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4-2 各劇種的角力:臺灣總督府的一份調查報告

    4-3 職業「七子班」變身為高甲戲

    4-4 北管的職業戲班和子弟活動

    4-5 京劇的流行和在地化

    4-6 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

    4-7 歌仔戲的音樂

    4-8 歌仔戲的表演藝術

    4-9 客家採茶戲的風行

    4-10 布袋戲漸成派別

    4-11 職業新劇和改良戲

    4-12 新劇運動和知識分子的訴求

    4-13 日據時期的重要現代戲劇活動



    第五章 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

    5-1 大陸地方戲聚集一島

    5-2 本土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復甦

    5-3 內臺歌仔戲的全盛

    5-4 從唱片、廣播到電影歌仔戲

    5-5 歌仔戲搭上電視的流行列車

    5-6 得政府之獨厚的京劇

    5-7 從劍俠戲、金光戲,到電視布袋戲

    5-8 1970年代傳統戲曲由盛轉衰: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5-9 臺灣現代戲劇的另一個源頭

    5-10 戰後的臺語職業新劇

    5-11 「反共抗俄」對現代戲劇的禁錮

    5-12 1970年代劇場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現代戲劇的勃興

    6-1 心靈與視野的解嚴

    6-2 歌仔戲的多方向發展

    6-3 「外臺歌仔戲」和「藝文劇場歌仔戲」

    6-4 戲曲現代化的領航者:臺灣京劇

    6-5 客家採茶戲的蛻變

    6-6 布袋戲呈現多元面貌

    6-7 面臨滅絕的劇種和相關文化活動: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6-8? 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現代化

    6-9? 1980年代突破瓶頸的現代戲劇

    6-10 1990年代的現代戲劇

    6-11 新世紀的現代戲劇

    6-12 現代戲劇的重要作家與作品

    6-13 現代戲劇的專業化和類型



    結語 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

    徵引文獻

    索引





    增修版緒言(摘錄)

    林鶴宜




      本書以六個篇章呈現臺灣戲劇四個世紀以來的歷史,先以歷時性行文介紹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戲劇,進行梳理,介紹年限設定為2013年。



      依據藝術內涵和特徵,戲劇在這個島嶼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其間變化十分顯著。



      清代乾隆以前屬於草創階段,臺灣的土地開發仍限於南臺灣,以臺南為行政和文教中心,泉州人多過漳州人,主要的流行劇種是明代嘉靖年間就盛行於泉州及閩南的「泉腔」,臺灣稱為「南管戲」,大陸稱為「梨園戲」。



      清乾隆49年(1784),官方正式在臺灣鹿港與福建蚶江設口開渡。(《廈門志》卷五〈船政略〉)使得鹿港成為僅次於臺南的商業港口城市,也引來更多的閩、粵移民渡臺。北管戲據悉便在此際傳入,並在嘉慶年間開始盛行,從而取代南管戲,成為臺灣民間最喜聞樂見的劇種。



      日據明治28年(1895),臺灣成為日本從甲午戰爭獲取的戰利品,五十年的統治,將臺灣的文化發展區隔出一個特殊的段落,也滲入了許多突破性的因素。現代戲劇的傳入是這個階段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傳統戲劇在中日戰爭以前空前繁榮,刺激了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二戰期間的「皇民化」洗禮,為當時少數繼續演出的傳統劇曲,如歌仔戲和布袋戲等,形塑了特殊的異文化拼貼外貌和體質。



      戰後之初,本土戲曲如雨後春筍般復甦,隨著新移民湧入的各省地方戲亦競相登臺獻演,令人為之眼花撩亂。其中,歌仔戲迎來它第二個黃金高峰,京劇則受到政策的保護,一枝獨秀;現代戲劇卻深受「反共抗俄」之禁錮,直到1970年代,才在宗教藝術團契和校園中找到掙脫束縛的契機。



      1980年代是臺灣歷史上偉大的十年,政治的解嚴,同時也是心靈和視野的解嚴。壓抑了數十年的能量,一時轉化為文化藝術開創精神的強大動力。式微的傳統戲曲求新求變,力圖創造時代新貌。現代戲劇則從小劇場重新起步,一方面保留實驗精神,另一方面竟以此孕育出臺灣的現代專業戲劇。進入新世紀,現代戲劇的聲勢已超越傳統戲劇,成為這個階段的主體。



      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戲劇類型和次要類型。本書選擇在每一個戲劇類形成長巔峰的年代,就其流行經過、劇目內涵和表演藝術三大要點進行個別介紹,從而建構這一部超過四個世紀的通史。為了真切的反映時代氛圍,本書紀年概依各時代政權年號,次以西元。



      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一個由閩、粵漢人移民為主的拓荒者所建構的農業社會,戲劇活動主要以宗教和年節慶典、生命禮俗為溫床,帶有高度的民間氣息。而做為座落在亞洲大陸邊緣的島嶼,使它多次成為政治角力的折衝點和停損點,經歷了多政權的更迭,也從而注入許多新的藝術元素。五大發展階段,和它的歷史命運是緊密扣連的,也以此形塑它的藝術特徵。




    其 他 著 作
    1. 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與運用(下編)
    2. 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上編)
    3. 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
    4. 眾聲喧譁之後台灣現代戲劇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