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臺灣戲劇史(增修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0674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年3月09日
140.00 元
HK$ 140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3500674
叢書系列:
教科書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教科書
分
類
藝術設計
>
戲劇
>
戲劇總論
同
類
書
推
薦
戲曲學報 第26期
戲曲新繹境:傳統、創新、跨域
進擊的台劇:故事×技術×IP放大,瀚草與合影視如何打造影視台流,走向世界!【隨書附贈《這些年的台灣影視得獎作品》別冊】
某種認可:五部劇作(2017-2020)
歌仔戲音樂載體之研究(外二論)
內
容
簡
介
從荷西、明鄭到清領,從日據、戰後到解嚴,近四百年的歷史;
從南管戲、北管戲、布袋戲、歌仔戲、京劇到現代戲劇,橫跨各劇種。
本書是臺大戲劇系林鶴宜教授的代表作,論述全面,而文字可親,
不僅是第一部,也是當前最重要、最完整的臺灣戲劇通史。
目
錄
圖輯
圖表清單
增修版序
增修版緒言
第一章 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特殊的地理、人文和歷史命運
1-1 島嶼的自然景觀和地理條件
1-2 臺灣的開發
1-3 臺灣的人口和移民結構
1-4 臺灣的風土和人文
1-5 戲劇演出與常民生活
1-6 語言與戲劇
1-7 無可迴避的歷史命運
1-8 臺灣戲劇發展的階段與特色
1-9 臺灣戲劇大事紀
第二章 荷領到清前期的臺灣戲劇(1624-1795)──南管戲獨領風騷
2-1 原住民的歌、舞和賽戲
2-2 清文獻所見的臺灣戲劇
2-3 南管戲的流行
2-4 南管戲的劇目
2-5 南管戲的表演藝術
2-6 潮劇和其他戲劇
2-7 車鼓戲和其他小戲
2-8 清前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2-9 清前期的職業戲班、子弟館閣與文人家班
第三章 清後期的臺灣戲劇(1796-1894)──北管戲後來居上
3-1 北管戲的流行
3-2 北管戲的劇目
3-3 北管戲的表演藝術
3-4 四平戲
3-5 皮影戲
3-6 傀儡戲
3-7 布袋戲
3-8 採茶戲和其他劇種
3-9 清後期的戲劇活動及社會功能
3-10 清後期的職業戲班、子弟結社與私人家班
第四章 日據時期的臺灣戲劇(1895-1945)──新舊並陳,蓄勢待發
4-1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4-2 各劇種的角力:臺灣總督府的一份調查報告
4-3 職業「七子班」變身為高甲戲
4-4 北管的職業戲班和子弟活動
4-5 京劇的流行和在地化
4-6 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
4-7 歌仔戲的音樂
4-8 歌仔戲的表演藝術
4-9 客家採茶戲的風行
4-10 布袋戲漸成派別
4-11 職業新劇和改良戲
4-12 新劇運動和知識分子的訴求
4-13 日據時期的重要現代戲劇活動
第五章 戰後的臺灣戲劇(1946-1979)──傳統戲劇的崢嶸與轉型
5-1 大陸地方戲聚集一島
5-2 本土劇團如雨後春筍般復甦
5-3 內臺歌仔戲的全盛
5-4 從唱片、廣播到電影歌仔戲
5-5 歌仔戲搭上電視的流行列車
5-6 得政府之獨厚的京劇
5-7 從劍俠戲、金光戲,到電視布袋戲
5-8 1970年代傳統戲曲由盛轉衰: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5-9 臺灣現代戲劇的另一個源頭
5-10 戰後的臺語職業新劇
5-11 「反共抗俄」對現代戲劇的禁錮
5-12 1970年代劇場人的努力
第六章 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戲劇(1980-2013)──現代戲劇的勃興
6-1 心靈與視野的解嚴
6-2 歌仔戲的多方向發展
6-3 「外臺歌仔戲」和「藝文劇場歌仔戲」
6-4 戲曲現代化的領航者:臺灣京劇
6-5 客家採茶戲的蛻變
6-6 布袋戲呈現多元面貌
6-7 面臨滅絕的劇種和相關文化活動:南管戲、高甲戲、北管戲、四平戲、傀儡戲和皮影戲
6-8? 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現代化
6-9? 1980年代突破瓶頸的現代戲劇
6-10 1990年代的現代戲劇
6-11 新世紀的現代戲劇
6-12 現代戲劇的重要作家與作品
6-13 現代戲劇的專業化和類型
結語 我們能掌握的只有現在
徵引文獻
索引
序
增修版緒言(摘錄)
林鶴宜
本書以六個篇章呈現臺灣戲劇四個世紀以來的歷史,先以歷時性行文介紹臺灣戲劇的發展背景,再依次就荷西、明鄭、清代、日據、戰後,以迄1980年代以後的臺灣戲劇,進行梳理,介紹年限設定為2013年。
依據藝術內涵和特徵,戲劇在這個島嶼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其間變化十分顯著。
清代乾隆以前屬於草創階段,臺灣的土地開發仍限於南臺灣,以臺南為行政和文教中心,泉州人多過漳州人,主要的流行劇種是明代嘉靖年間就盛行於泉州及閩南的「泉腔」,臺灣稱為「南管戲」,大陸稱為「梨園戲」。
清乾隆49年(1784),官方正式在臺灣鹿港與福建蚶江設口開渡。(《廈門志》卷五〈船政略〉)使得鹿港成為僅次於臺南的商業港口城市,也引來更多的閩、粵移民渡臺。北管戲據悉便在此際傳入,並在嘉慶年間開始盛行,從而取代南管戲,成為臺灣民間最喜聞樂見的劇種。
日據明治28年(1895),臺灣成為日本從甲午戰爭獲取的戰利品,五十年的統治,將臺灣的文化發展區隔出一個特殊的段落,也滲入了許多突破性的因素。現代戲劇的傳入是這個階段最引人注目的大事;傳統戲劇在中日戰爭以前空前繁榮,刺激了新劇種歌仔戲的誕生。二戰期間的「皇民化」洗禮,為當時少數繼續演出的傳統劇曲,如歌仔戲和布袋戲等,形塑了特殊的異文化拼貼外貌和體質。
戰後之初,本土戲曲如雨後春筍般復甦,隨著新移民湧入的各省地方戲亦競相登臺獻演,令人為之眼花撩亂。其中,歌仔戲迎來它第二個黃金高峰,京劇則受到政策的保護,一枝獨秀;現代戲劇卻深受「反共抗俄」之禁錮,直到1970年代,才在宗教藝術團契和校園中找到掙脫束縛的契機。
1980年代是臺灣歷史上偉大的十年,政治的解嚴,同時也是心靈和視野的解嚴。壓抑了數十年的能量,一時轉化為文化藝術開創精神的強大動力。式微的傳統戲曲求新求變,力圖創造時代新貌。現代戲劇則從小劇場重新起步,一方面保留實驗精神,另一方面竟以此孕育出臺灣的現代專業戲劇。進入新世紀,現代戲劇的聲勢已超越傳統戲劇,成為這個階段的主體。
每一個階段都有其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戲劇類型和次要類型。本書選擇在每一個戲劇類形成長巔峰的年代,就其流行經過、劇目內涵和表演藝術三大要點進行個別介紹,從而建構這一部超過四個世紀的通史。為了真切的反映時代氛圍,本書紀年概依各時代政權年號,次以西元。
臺灣文化的基底,是一個由閩、粵漢人移民為主的拓荒者所建構的農業社會,戲劇活動主要以宗教和年節慶典、生命禮俗為溫床,帶有高度的民間氣息。而做為座落在亞洲大陸邊緣的島嶼,使它多次成為政治角力的折衝點和停損點,經歷了多政權的更迭,也從而注入許多新的藝術元素。五大發展階段,和它的歷史命運是緊密扣連的,也以此形塑它的藝術特徵。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的資料類型與運用(下編)
2.
東方即興劇場 歌仔戲「做活戲」:歌仔戲即興戲劇研究(上編)
3.
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
4.
眾聲喧譁之後台灣現代戲劇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