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破解!撼動全世界的TED秘技

破解!撼動全世界的TED秘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158510
傑瑞米•唐納文
鄭煥昇
行人
2015年3月25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158510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商業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溝通說話











      ★ 排行榜暢銷《TED Talk十八分鐘的祕密》五倍增訂版,公開演講及溝通技巧全面升級!

      ★ 佔領各國亞馬遜十大排行,百位讀者五星評價

      ★ 113條祕技及表格完整分析TED經典演講結構及技巧,從1到1000名聽眾都適用!

      ★ TED至今超過14,000場演講、影片點擊破億,影響全球趨勢發展甚遠




      如果你是一想到要公開說話就胃絞痛的新手,

      這本書絕對是讓你hold住全場的最佳捷徑;

      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是一位優秀的講者,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成為一位「上道」的演說者!




      一心一意想講出撼動人心的演講的傑瑞米.唐納文,沉浸在演講世界裡二十年,試圖研究出好演講的黃金法則。他以風靡全球的TED經典演講為素材,寫出了一本瘋傳美國演講圈的手冊《TED Talk十八分鐘的祕密》(繁體中文版於2013年由行人文化實驗室出版),該書迅速獲得美國大型出版社的青睞,經過大幅擴充成為這本《破解!撼動全世界的TED祕技》,內容由2萬字增至11萬字,示範演講影片27則增至66則,再次引爆充滿野心的演講世界!



      非營利組織TED以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為三大主軸舉辦多場演講,主題及領域包羅萬象,講者必須遵守最多18分鐘的規定,去推廣值得分享的嶄新理念。比爾.蓋茲、史蒂芬.霍金、賽斯.高汀都曾是受邀講者,而TED放在網路上供免費觀賞的演講影片更已超過百萬次點擊。



      看著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大師和深藏不露的絕妙素人,在18分鐘內施展說話的魔法,令台下聽眾全神貫注、為之嚮往,他們到底使用了哪些技巧?



      本書從演講主題、內容、結構、說話技巧、輔助工具各面向進行分析,面面俱到。可直接截取吸收的113條祕技揭露所有小細節大觀念,再搭配表格分解TED創立以來數十場經典演講的結構與應用技巧。隨章附上演講網址的QR CODE,方便讀者直接查詢對照,立即體驗TED演講的超強魅力!






    前言

    誌謝


    引言 TED演講控的告白



    第一部 內容

     第一章 構思──什麼樣的理念值得分享

     第二章 演講的組織與結構

     第三章 說故事

     第四章 屬於你的那句話

     第五章 演講的開頭──上台一鞠躬

     第六章 演講的主文──段落之間的銜接

     第七章 演講的收尾──結論



    第二部? 技巧

     第八章 投射感情

     第九章 強化語言

     第十章 幽默──笑,讓演講不無聊

     第十一章 口語表達

     第十二章 肢體語言

     第十三章 移動──善用舞台上每個角落



    第三部 工具

     第十四章 投影片

     第十五章 影片

     第十六章 道具

     第十七章 講桌

     第十八章 服裝造型



    第四部 上台之路,下台之後

     第十九章 想上TED演講台嗎?該怎麼獲得青睞?

     第二十章 豫則立,無需恐懼

     第二十一章 介紹講者出場

     第二十二章 野火燎原──讓你的TED影片爆紅

     第二十三章 別讀了,去講吧



    後記






    引言



    TED演講控的告白




      我還記得自己決定長大要幹嘛的那一天,那年我八歲。當時還沒有網路,更沒有舉世知名的TED演講。那年頭電子產品是很耐用的,買的人也珍惜得不得了。我家就跟所有我知道的美國家庭一樣,都會把電器用到燈枯油盡,包括開關、風扇、燈泡都爛到連修電器的奇才都判定回天乏術了,才會放棄急救。



      說到當成寶貝的電器用品,就不能不說到小時候放在爸媽房間內的翻頁式鬧鐘。在這個智慧手機的時代,有些人可能沒看過或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其實那就像在翻日曆,只是鬧鐘上更迭的不是日期而是時間(HTC手機上就有這樣的設計)。總之,這鬧鐘對我來說既禁忌又神奇,一方面我被規定不准碰它,免得我爸媽的作息亂掉;另一方面我又喜歡坐在爸媽的大床上等它翻頁,看不到的馬達跟齒輪在機身裡一個帶一個,最後的高潮便是一聲清脆而令人滿足的「喀」!



      但那一天,悲劇發生了。馬達嗡嗡作響,齒輪接著發出一聲難聽的聲響,我看到最右邊的分鐘翻頁失敗,卡在六跟七的中間。我向爸媽發誓我沒有碰過鬧鐘,而他們終於也相信了我一次。想到我平常那麼著迷這玩意兒,我媽索性給了我卡住的鬧鐘、螺絲起子,外加一堆提醒:「你要拆去拆,但不准插電,我怕你把自己電死。」嗯,說真的,父母的創意不輸小孩喔,我媽不講我還沒想到可以插電。



      總之我把鬧鐘給拆了,像逛遊樂場一樣開心地研究著裡頭的電路跟零件,然後我想像自己是個老練的水電工,七手八腳但不甚成功地試著把東西「兜」回去,最後的成果是一個看起來好像完整的鬧鐘,外面還剩了很多零件,裡頭的東西搖起來卻響得跟什麼一樣。為了在爸媽面前力求表現,我一心想把他們心愛的鬧鐘修好,於是我心一橫,把插頭朝牆上插座給插了進去。不插還好,一插就是一縷白煙,然後是難聞的塑膠燒焦味。所幸我立刻將插頭給拔了回來,才沒把自己烤熟。



      當下我確定了一件事,就是長大要當工程師。我的個性算是安靜內向,腦子想法很多,但不太說出口,所以當工程師的話,我不僅可以拆東西拆得很高興,更棒的是我不用跟人講話!



      中間的波折起伏我就不提了,總之十四年後我做到了,我真的成為一名工程師。我的工作環境有很多台電腦,還有各式各樣的生產機台,我人在加州矽谷,是半導體公司裡的一塊新鮮的肝。一切聽起來都很美好,但問題是,我不喜歡我的工作。不太需要講話固然好,但公司做的積體電路(IC)在半導體的很上游很上游,離我跟一般人都喜歡的3C產品很遠很遠。我做的,不過是鎖在鬧鐘裡,很多很多看不到的零件裡的一樣,東西不壞的話,連搖起來都不會響。



      後來我對商業與科技的交集產生了興趣,身分從半導體工程師轉換成了半導體的分析師。很多人聽起來會覺得差別不大,但對我來說,有差,而且差很大。工程師的我負責生產東西,而分析師的我則是針對該生產什麼東西提出建議。就這樣,我想說我又可以躲在象牙塔裡寫文章,聊技術就好了吧?沒想到我換了工作才知道,我得跟人說話,而且還不是一對一,是要到台上跟幾百個人講話。



      我不知道哪一個比較可怕:上台講話還是新工作做沒三天就臨陣脫逃?正當我人在新公司的走廊上踱步,苦思解決之道時,眼角餘光瞄到了佈告欄上釘著一張紙說,「 Toastmasters國際演講會:今天中午十二點,一○○二會議室」。於是狗急跳牆的我不顧心中的恐懼,抓著中午的自助餐就往會議室移動。我盤算著先觀察情勢,所以找了個最後面的角落坐著,視線也低低的。我自顧自咀嚼著午餐的雞肉三明治,感覺又回到了八歲。



      這之後連續好幾個星期三,我都到會議室報到,直到有天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s)跟葛蘭特.杜伯瓦(Grant DuBois)兩位演講會的成員鼓勵我上台認領我的第一次即席演講(Table Topic),長度大約一到兩分鐘,不準備,然後針對一個簡單的問題回答,比方說:如果時間跟預算都不是問題,你會想去世界上哪一個地方旅行?理由是?約書亞跟葛蘭特是兩位從事研究報告的全職編輯,都是終日與文字為伍的紳士,而且他們不僅文章寫得好,就連上台演講也難不倒他們。約書亞高大挺拔,怎麼看身高都超過一百九十公分,而且算是「悶鍋」型的講者,一旦上了台他可以是講道的牧師,也可以是莎劇的演員,不同角色他都能左右逢源。葛蘭特的身材比較路人,微禿,但兼具熱情與理性。不論他們兩個的哪一個,我都渴望有天可以有他們一半的功力,那對我來說已經算很難了。



      我不太記得自己那天說了什麼,但我記得自己流汗、發抖、尿急、手足無措,從頭到尾不停地嗯、嗯、嗯;但話說回來,我還是得到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大家實在太捧場了,我想這是因為在Toastmasters裡沒有輸贏,沒有成績,每次上台都是個人小小的勝利。



      這之後,每周我還是會回到這個安全的環境,偶爾也會上台演講,最終我也搞定了長達七分鐘的備稿演講,從這條天堂路上畢業了。當然,大部分的時候我還是一名觀察者,我觀察的是其他人怎麼組織內容,呈現內容。



      就這麼歷經了十年的時間與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當然還有很多良師益友的指點,我到達了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口中「異數」(outlier)的初步階段,我比一般人厲害了一點點。雖然我對演講的恐懼從沒有完全消失,直到今天都是如此,但我掌握了方法可以把能量轉換成熱力四射的演講。約書亞與葛蘭特一直相信我能成為一個熱情的對話者,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



      回首來路,我得有點不好意思地承認我在演講會的前十年還蠻自私的,我心心念念所想都是該怎麼提升演講技巧,我的目的是要藉此在生活上、工作上得到更多。我得說很多講者同伴都跟我犯了一樣的毛病,那就是我們都把自己在台上台下累積的心得鎖在大腦的保險箱裡,不輕易拿出來示人。但突然有一天,我的腦袋又「喀」的一聲,領悟到一件事情。



      我發現教學相長的道理,我發現比起專注在自我精進上,分享經驗給後進,對自身更有助益,這是雙贏。我很想說這是一種頓悟,但實情更接近一種慢慢醞釀出來的領會。在這之後,每次我聽人演講都會做筆記,我會注意講者的優點,給他鼓勵,也會提供建設性的回饋,供他改進。我不再把想法留在自己的腦海裡,而將東西寫成白紙黑字,讓講者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到這些建議。雖然我確信我這樣的雞婆、自以為是,外加匿名還不留聯絡方式,必然惹毛了一堆人,但也確實有認識的同事與朋友開始找我詢問演講的事,很多人都知道我對演講有種偏執,我的個人品牌已經與演講緊緊地連在一起。



      呼喊熱情,機會就會來臨。開始遞紙條給講者的六年後某一天,好朋友尼拉弗.沙(Neerav Shah)與我一同吃飯。我們情同手足,都娶了大學時代的女朋友當老婆,各有兩名年紀相仿的小孩,都從工程師變身為管理職,也都熱愛閱讀商管書。所以當他問我:「你有聽過TED嗎?」,我第一個反應是TED是個叫做泰德的傢伙,可能是某本暢銷新書的作者,於是我回答:「泰德,泰德是哪位?」



      那晚我回到家,打開電腦,發現尼拉弗傳了個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的TED演講連結給我。我立刻點進去看了一遍,然後又看了一遍,最後我總共看了三遍,一整個「ㄉㄧㄠˊ」住了,好好看喔。TED演講對一般人是咖啡因,對我來說是海洛因,因為我不是一般人,我是演講宅宅。再者,TED演講可以說是寓教於樂,好吃又好玩,細聽便可發現當中有許多不但值得傳播,更值得立即著手去做的倡議。



      雖然好像不太可能,但如果你真的還沒有聽說過TED,也沒有看過任何一支TED演講的影片的話,我在這兒說明一下TED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宗旨是鎖定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這三塊去推廣嶄新的理念。TED其實涉足很多領域,但最為人所熟知的要算是他們「非請莫入」的TED大會與「免費吃到飽」的上傳演講影片。



      如果你已經是TED影片的忠實粉絲,那你應該記得第一次看到TED的震撼吧。整整十八分鐘,九九九九純度的啟發與感動,須知TED念茲在茲的就是要把好的觀念散播出去,而他們從不所託非人。肯.羅賓森爵士、吉兒.泰勒,乃至於成千名的TED講者,或許不是人盡皆知,但憑藉扎實的內容、穩健的台風、極具巧思的編排與獨樹一幟的幽默感,他們全都能在TED講台上施展魔法,令台下聽眾與電腦前的你我為之神往。



      TED演講會讓人上癮,讓人不能自己,整副精神陷入其中,連你身邊親近的人也會受到感召。我了解到這點是因為十二歲的女兒開始一字不差地唸出肯.羅賓森爵士的演講內容,然後又在看到我電腦上定格的吉兒.泰勒演講畫面時脫口而出:「把拔,把自己中風的事情拿來演講的,就是這位女士吧!」這種癮頭,我有,也希望我女兒有,尤其是在這個簡訊與網路社群氾濫、很多人已經快失語的年代,在這個日益擁擠、網路盛行的世界裡,能面對面與人溝通是一種重要的競爭力,除非你不需要讓人聽見,也不企求世界有任何改變。



      因著我分析師的背景,我很自然地從正常人與演講宅的角度發展出一套能善用TED演講價值到極致的作法。雖然TED演講最多就是十八分鐘,但我分析的時間卻需要搞到一篇演說至少一個小時,這是因為一段東西我要來回聽三遍。



      看第一遍,我的目的是掌握演講的內容重點,與講者的敘事結構。多數講者會在演說的開頭或尾聲明白說出自己想表達些什麼,這樣對聽者就可以很省力。但有些講者會把想講的東西稍微掩蓋起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樣的好處是聽眾可以享受到自己動手做的樂趣,並且在以不是很隱諱的線索拼湊出答案時得到某種成就感。此外,在聽第一遍時,我會特別留意講者如何開場破題,進入正題,做出結語,也就是看他�她如何交代起承轉合。最常見的結構自然是:一分破題(引言),三分正題(主文),再一分結語(結論),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走這個套路。要是能了解不同套路背後的用意,我們就能從中得到很多資訊,所以在看第一遍的時候,我另外一個觀察的重點也是講者如何透過「主張」(某種宣示或提議)與「證據」來構築、鞏固其論點,其中「證據」很多都是採取「故事」的形式,所以我還會注意講者在情節的鋪陳與角色、場景的設計上有哪些創意可以擷取。



      相對於第一次看是一種鳥瞰,我讀取的是概觀,是整篇演講的全貌;第二次看時我會把焦點拉近。首先是語言,語言包含笑點,而笑點是TED演講能夠爆紅的一把利劍。為此我特地寫了一個小程式來統計笑點,另外如果有逐字稿的話,我也會一併統計講者說了幾次「你」、「我」、「我們」,乃至於講者問了多少句問句。我會用這些數據來拼湊出講者的「語氣」與「調性」。另外我還會挑出講者言談的轉折,因為每一次語氣轉折就是一次訊息的強調。



      第二次看我聚焦的第二樣東西是「表達」,這又可細分為「語言表達」與「肢體表達」。我會閉起眼睛,然後我會細聽講者如何操控音量、速度與聲音的高低,我會聽他或她什麼時候換檔、煞停、重新起步,又透過這些選擇達成了哪些效果。張開眼睛,我會看講者如何使用表情與肢體來傳達感情。



      第三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看,我會把重點放在整場演說的設計上,包括投影片�視訊與道具的運用。我會用數笑點的同一個小程式去數講者用了幾張投影片,我會評估自己在理智上與情緒上對演講中出現的影像、文案與動畫有什麼迴響。TED演講裡其實很少放影片,但少數選擇這麼做的講者確實在材料的挑選、編輯與呈現上下了工夫。道具也算罕見,但用對用錯絕對有差別。



      後面慢慢進入正題,我會一步一步向大家說明演講是怎麼回事,怎樣能讓人聽到欲罷不能,外加莫名地興奮,我會把對經典TED演講的考究與心得向大家分享。有人讀了這本書的前一版,有感而發地說:「這本書可以不用買,你去看TED最頂尖的十次演講,再看一輪不那麼頂尖的那些演講,意思是一樣的。」這話說得,嗯,一點都沒錯!不過話說回來,我的書可以把「十八分鐘的祕密」公諸於世,可以替大家省下不知道多少時間,否則你就得像我一樣研究個二十年,把幾百個有好有壞的演講翻過來倒過去看天曉得多少遍,這我沒意見。



      雖然這書寫的是TED演講,但我知道大部分人這輩子都與TED演講無緣。不過,這絕不表示你不會需要扮講者、辯士、傳教士的角色。你必然有場合得對著一個、十個、一百個,甚至一千個人說話,而且無論是什麼的樣排列組合,牽涉到的演說技巧都是一樣的。如果你是企業戰士,同樣一套技巧可以幫助你身著筆挺的西裝做出超殺的簡報,搶到訂單還可以升官;如果你是在學學生,這些技巧可以讓你報告超順,拿到高分;如果你要上台證婚,這套技巧可以讓人每次結婚都想找你,欲罷不能;如果你是購物專家,這些知識可以讓你的底薪變得一點都不重要,東西賣光還能早點回家。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每部分都對精通演說的必經歷程有所著墨,包括從構思到上台,甚至是講完以後的事我都會帶到。每個部分我都會提出案例來說明哪些是正確的作法,哪些是常犯的錯誤。



      第一部分的主題,沒錯,是內容。我會告訴你該如何選好題目,以及如何組織演講,怎麼說故事。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說故事,但這不代表你受過對著一大群人說故事的專業訓練,所以我在第一部分會介紹說故事的「眉眉角角」,包括情節的鋪排,場景的建構,乃至於如何讓登場人物有血有肉。

     

      第二部分,我們會一起來探討口語與肢體語言表達的各個面向。你會了解到如何去善用聲音,臉蛋、肢體與舞台來拉近聽眾與你的距離,讓他們沒有你不行。



      第三部分會介紹投影片怎麼做才能引人入勝,視訊要弄成怎樣才能與你的演講相輔相成。後面我會提到我個人不喜歡用這些「輔具」,但文字的確有不足的時候,這時你就會希望自己知道該怎麼做。另外反正都要介紹「輔具」了,我還會順便連道具跟偶爾會出現的講桌(上面可以放一大堆花的那種)一起說明。



      第四部分要談的是怎樣能從台下走到台上,還有下台之後又會發生哪些事情。我會說明在真實世界裡,TED演講的講者是怎麼選出來的,被選上的話,你如何使自己不要那麼焦慮,怎麼樣在講完以後讓你的演講實況一炮而紅,百世流芳。



      這世界上已經太多鍵盤運動員、鍵盤時尚玩家、鍵盤行政院長,我們不要再多一個鍵盤TED演講講者。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可以讓你成長,可以讓你自信增加,但要真的變得會講,無論是普通會講還是超級會講,你都得把袖子捲起來,帶著好的想法與學到的技巧上台。就像那個冷笑話說的:「我們怎樣才能到得了卡內基音樂廳?」答案不是走路、攔計程車或搭紐約地鐵,答案是苦練再苦練!搞清楚這點的你可以一邊咀嚼這本書,一邊找機會練習,無論是一對一的懇談、幾個人的討論,還是一群人的Toastmaster例會,希望每當有機會練習時你都能把握。說不定幾十個「搞不好」湊在一起,或是太陽系八星連珠,你還真能走上TED演講的講台,到時候我保證在台下為你歡呼,聽完回家也會上網向你學習,日復一日宣揚你的傳奇!





    其 他 著 作
    1. TED x 賽斯•高汀:啟動未來的18分鐘 (套書)《TED Talk 十八分鐘的秘密》《塞斯•高汀的戳盒子宣言:啟動未來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