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唯愛與榜樣而已
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原本堅信自己絕對不愛看書的小孩。幸好,這個小孩的身邊有一個對書充滿熱情與信心的老師,她堅信每一個人 (即使是大怪物) 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當然,重大的信念必經歷許多挑戰和曲折,而一次又一次不放棄的嘗試就構成了好看的故事。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Miss Brooks Loves Books!(and I dont)。老師角色姓 Brooks與書的英文Book發音接近,顯示作者有意運用文字諧音的趣味。翻譯成中文時為了符合等效翻譯的原則以保持原文的精神,故譯為「蘇」老師。故事中提到蘇老師喜愛的著名經典童書︰《逃家小兔》(1942,美國)、《大象巴巴》(1931,法國)、《野獸國》(1963,美國)、《好餓的毛毛蟲》(1969,美國),都是很能引起年幼孩子共鳴與喜愛的書。
年幼的孩子聽故事時,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常與感受或情境有關。適當運用服裝道具的視覺效果,除了增添新奇趣味之外,也可能幫助小孩更容易融入故事的想像或拉近與角色之間的距離。在這時期,培養閱讀的興趣與熱情可能比學習閱讀的內容更基本。讓孩子們大量的聽 (好故事) 和不斷的說 (個人對書的感受與想法),似乎也比讀和寫更重要。蘇老師花了很多力氣和時間這麼做,而且做的時候充滿發自內心的歡喜快樂。她先示範,然後鼓勵孩子們跟著做。
故事裡第一人稱的小女孩,很有主見和個性,不輕易跟隨旁人和環境。這樣的特色可以是優點,較有創意或創造力;也可以被當成缺點,不聽話或不合群,端看大人如何欣賞與引導。蘇老師對孩子的包容,不僅基於老師的愛心,更好說是對人與書之間關係的尊重︰每個讀者(無論個性如何) 都有自己選擇一首詩或一本書的權利與自由。事實上,為自己選書是一種閱讀能力,需要練習和培養。她不僅鼓勵小孩做選擇,也要求小孩要分享,分享書的知識和個人的觀點。孩子們就在分享中學習互相欣賞、接納和支持,就像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一樣。母親角色的戲份雖然不多卻也關鍵,她並不主導或替小孩解決問題,只是以耐心和幽默感從旁協助,讓小孩經歷自己摸索、思考、尋找答案的過程。
繪者賦予她畫家的身份,傳遞出她重視表達個人感情與想法的訊息。一個圖書館老師不厭其煩的啟發小孩對書的興趣,使圖書館成為自由、多元、熱情、樂觀的地方,使原本毫無信心的小孩終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領略書的美好和樂趣,讓我想到幼教之父福祿貝爾 (Friedrich Froebel) 的名言:「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柯倩華童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