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增訂版)

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增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3180
令狐萍
秀威資訊
2015年5月06日
173.00  元
HK$ 155.7  






ISBN:9789863263180
  • 叢書系列:秀威文哲叢書
  • 規格:平裝 / 406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秀威文哲叢書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文化史











      本書尋求全面再現「華裔婦女在美國」的歷史,以補充美國史研究與婦女史研究中的空白。作者分析概括自19世紀中期以來華裔婦女的移民模式,考察研究中國移民婦女適應環境、採納當地習俗、生存奮鬥的策略,突破傳統劃分方法,重新定義美國華裔史的分期。



      書中採用「新種族」的研究方法,並引用大量美國移民檔案資料、人口統計數據、原始檔案文本與照片、中英文早期報刊資料、口述訪談與問卷調查資料等原始資料。原簡體版獲美國福特基金出版獎(中華美國學會「中華美國學叢書」,中國社科出版社1999),被中國各大學美國學、華人華僑研究、婦女研究專業採用為經典教科書,也為學術界廣泛引用。



      增訂版更新原版中的相關詞語、內容、原始資料與文獻參考書目,加入作者與其他美國華裔研究學者自2000年以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兩個全新章節與三篇附錄,並新增照片20幀,全書一共收錄48幀珍貴歷史照片、資訊圖表17幅。



    本書特色



      1. 本書被多所大學美國學、華人華僑研究、婦女研究等課程採用為經典教科書,並為學術界廣泛引用



      2. 首創移民「文化社區理論」,採用「新種族」的研究方法,尋求全面再現「華裔婦女在美國」的歷史



    名人推薦



      中國暨南大學教授高偉濃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韓?

    推薦序 世外?仙玉質寒,依泥抱石不孤單──令狐萍《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讀後�高偉濃

    自序�令狐萍

    增訂版序言�令狐萍



    前言



    第一部分  早期中國移民婦女(1840-1943)

    第一章 19世紀移民:中國婦女抵達金山

    第二章 19世紀後期與20世紀初期中國移民婦女的就業情況

    第三章?? 家庭生活與社區活動



    第二部分?? 戰後美國華裔婦女(1943-1965)

    第四章?? 戰後美國華裔婦女



    第三部分  當代美國華裔婦女(1965-)

    第五章?? 新的轉折點

    第六章 與美國華裔婦女有關的諸問題

    第七章 全球化與美國華裔社會

    第八章?? 結論



    附錄一 主要中英文文獻參考書目

    附錄二 美國華裔大事年表

    附錄三 華僑華人研究主要專有名詞及概念中英對照表

    附錄四 中外主要華僑華人研究機構及組織

    附錄五 美國2010人口普查有關亞裔華裔數據





    增訂版序言



      《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簡體原版本(中華美國學會中華美國學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獲美國福特基金會出版津貼獎)自出版以來,便有幸受到國際國內學術界的重視,在諸多學術著作中被廣泛引用,並為中國各大學的美國研究、華僑華人研究、婦女研究、美國文學等專業採用為經典教科書。



      2013年6月,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秀威文哲學術」叢書主編韓?博士,再三向我邀約《金山謠》在臺灣以繁體出版,我欣然從命。拙著已問世十五年,仍然受到專家、學者、與讀者的信任與抬愛,讓我感動不已。能為中國的美國學與華僑華人研究拋磚引玉,吾亦深感欣慰!《金山謠》的增訂版以繁體在臺灣面世,將有助於更多海內外的讀者瞭解近代中國移民婦女在美國的艱辛與奮鬥,和成就與自豪。



      《金山謠》的增訂版以繁體重新輸入原稿,並全部更新原稿中的相關詞語、內容、原始資料、與文獻參考書目。除更新全書外,繁體增訂版也新增兩個章節與五個附錄。本版新增照片20幀,全書一共收錄48幀原始歷史照片、圖表17幅。本版各章更新增筆者與其他美國華裔研究學者自2000年以來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版新增的具體內容如下:前言部份添加對2000年後出版的有關華裔婦女的專門著述的討論;第二章新增對華商運營的討論以及華商對華僑華人社會的貢獻;第三章新增對華商妻生活與家庭結構的分析論述,並闡述中國女學生對增加華裔婦女正面形象的作用。第四章對美國華人婦女在二戰中的特殊貢獻以及她們對祖籍國與居住國政治運動的參與,增添或更新資料。該章特別新增對美國華僑華人研究先驅、美國「芝加哥學派」代表性學者譚金美(Rose Hum Lee)學術生涯的深入分析與探討。第五章新增對美國亞裔學運動在美國中西部與南部在1990年代與2000年代的發展的綜合性討論,2000年以來美國華裔婦女參政的突破性進展,以及有關關穎珊、趙美心等知名美國華裔婦女事蹟的最新資料。第六章新增對模範少數族裔、平等權益措施、異族通婚等美國華裔研究中的重大爭論性問題的最新研究與統計資料。另外,華僑華人研究中其他爭論性的問題,諸如華人社會中的「上城」與「下城」的階級對立問題,華人參政的問題,筆者也納入第六章一同論述。本書新增第七章,從幾個方面,專門論述全球化對美國華人社會的影響。第一,全球化的滲入導致臺灣留美運動的衰落,進而促成大陸精英人士在美國華人社會中的崛起。第二,全球化與華人精英階層的興起,使一種新的社區形態─文化社區─出現;傳統的唐人街不再成為海外華人社區的主導與單一形態。第三,華人一世紀半以來在美國公眾形象的演變,從一個側面展現近代中國的榮辱興衰,特別是全球化下中國的崛起。第四,近年來全球化下的中國「崛起」與美國「衰落」,給美國華僑華人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附錄一新添自1999年以來有關華僑華人研究的學術專著與專論,以及影音資料。附錄二「美國華裔婦女大事年表」改為「美國華裔大事年表」,囊括從華人移民美國至今的與美國所有華裔有關大事。為了進一步方便讀者並協助研究人員的專門課題研究,增訂版也新創附錄三「華僑華人研究主要專有名詞及概念中英對照表」,附錄四「中外主要華僑華人研究機構及組織」,以及附錄五「美國2010人口普查有關亞裔華裔數據」,包括筆者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0年普查數據編撰整理的六幅圖表。



      筆者在此特別感謝韓?主編的慧眼提攜。筆者也慶幸有機會與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劉璞編輯非常敬業謙和,耐心細緻地引領筆者渡過本書出版的一道道細節。蔡登山老師校對書稿,精益求精。公司的其他員工亦為出版本書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此,我深表感激與敬意。



      筆者也格外感謝國內美國史開創者之一、逾百歲老人劉緒貽教授。我進入美國歷史的研究領域,得益於劉緒貽、楊生茂、黃紹湘等先驅大師的浩繁著述,例如劉緒貽、楊生茂教授主編的六卷本《美國通史叢書》,黃紹湘教授的《美國通史簡編》。筆者受教於劉緒貽教授,逾32載筆交通信。直至2013年夏天,筆者作為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入教武漢的華中師範大學,才終於有機會與劉教授頻繁晤面促膝交談、補償32年的時空差距。中國華僑華人研究專家、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的高偉濃教授,慷慨為本書作序,筆者深深感謝老友的情誼。



      筆者也得益於中外華僑華人研究學界多位前輩與同仁的研究成果,以及與他們的數載密切交流與合作。筆者在此深深感謝:北京大學周南京、梁英明、梁志明、李安山、李劍鳴、吳小安、楊保筠等教授;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郝時遠,中科院美國所陶文釗,中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丘立本;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任貴祥;北京華文學院李嘉郁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戴超武教授;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巡視員朱慧玲;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趙紅英、張秀明、巫秋玉、黃靜、程希等研究員;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院長王輝耀;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莊國土、李國梁、施雪琴、沈惠芬等教授,著名社會學家李明歡教授,歷史系王旭教授,人類學系主任曾少聰教授;福建社科院研究員黃英湖教授;福州大學當代閩台文化研究所所長甘滿堂教授;暨南大學副校長紀宗安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曹雲華、高偉濃、陳奕平、潮龍起、鞠玉華、周聿峨、廖小健等教授,東南亞研究所黃昆章教授,社會科學部秦珊、賈海濤教授,華僑華人文獻資訊中心主任徐雲;廣東省僑辦副主任吳行賜;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范若蘭教授;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萬曉宏教授;五邑大學副校長張國雄教授;韓山師範學院黃小堅教授;武漢華中師大校長馬敏,章開源、朱英、彭南生、李其榮、曾曉祥、魏文享、何卓恩、彭慧、詹娜等教授;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熊月之、研究員吳前進、程兆奇、葉斌;上海同濟大學崔志鷹教授;江蘇師範大學張秋生教授;廣西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所長趙和曼(已故);廣西民族大學鄭一省教授;臺灣劉伯驥教授(已故)、成露茜教授(已故)、臺灣交通大學蔡石山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張存武、陳三井、朱浤源、湯熙勇、游鑑明教授;臺灣中原大學夏誠華教授;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陳祥水教授;臺灣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李盈慧教授;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研究發展處處長徐崇榮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陳志明教授;香港大學冼玉儀、錢江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王賡武、黃賢強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廖建裕、李元瑾、劉宏、游俊豪教授;韓國首爾大學鄭永錄教授;日本漢學家、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濱下武志教授;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廖赤陽教授;日本香川大學王維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陳天璽教授;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吳文煥、洪玉華;荷蘭漢學家包樂史(Leonard Blusse)教授;丹麥漢學家朱梅(Mette Thun)教授;南非漢學家Karen L. Harris教授;澳大利亞學者Jan Ryan教授;紐西蘭華僑華人研究學者葉宋曼瑛教授;美國華僑華人研究學者陳國維、陳社紅、陳素真、陳勇、羅傑•丹尼爾斯(Roger Daniels)、杜維明、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胡其喻、孔飛力(Philip A. Kuhn)、鄺治中、李唯、李又寧、連培德、淩津奇、劉海銘、麥禮謙(已故)、舒沅、宋李瑞芳、王保華、王靈治、吳兆麟、徐元音、楊(譚)碧芳、楊飛、楊風崗、葉月芳、尹曉煌、余仁秋、張少書、趙小建、鄭達、鄭力人、周敏、謝漢蘭(Helen Zia)等教授;加拿大華僑華人研究學者黎全恩(David Lai)、李勝生(Peter S. Li)、黃偉民(Lloyd Wong)、余全毅(Henry Yu)、宗力等教授。



      筆者的學術成長乃至本書的研究寫作,都離不開全家人的呵護關注。先父令狐溥,畢生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向有為父做傳的宿願,但學業、工作事務繁忙,至今未果。先母馬慧瑗,為人師表,刻苦敬業,桃李天下。先父母在世時,總是鼓勵我永不自滿、不斷進取。本書的寫作與出版亦算是對先父母養育教誨的寥寥回報。長兄令狐靖、大姐令狐虹、二姐令狐燕數十載照顧、服侍年邁的父母,使我能在大洋彼岸,安心讀書、工作、養家。兄、姐的手足恩情,余將沒齒不忘。外子薩米博士,是我寫作生涯中的最佳助理與鐵面無情的評論家;愛子威廉與艾克,更是我的忠實「粉絲」!家人的摯愛與支持,是我學術耕耘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令狐萍

    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

    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

    2015年1月於美國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