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歌40——沒有白活
2013年就牽掛著2015年即將到來的民歌40年。當時「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理事長殷正洋希望找李建復接任下一屆的理事長,之後可以帶領大家做「民歌40」相關的事。然後在2014年的春天,新任理事長如願上任,關於「民歌40」的相關工作也一一展開:紀錄片、展覽、演唱會、書……
我先寫了一封信給「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會員,向大家徵求可參考的資料。感謝許乃勝第一名,馬上寄來了他的珍藏。後來徐曉菁、涂佩岑、丁曉雯、梁弘志的姊姊,也都分別提供了資料。我也把家中所有資料全捐了出去,還需要幫手來家裡幫忙搬運去協會。結果要寫稿的時候還必須進協會去翻看自己的資料,這可是最初沒想到的事!
楊嘉——這位熱門音樂時期的舊識,在民歌初期一起工作多年的老友,剛好回國定居,並轉換跑道以文字工作為業。知道這個訊息我真是太開心了,因為書的主編就有最適合的人啦!
果然,在所有的項目中,書的進度幾乎是一直跑在最前面的。從開始討論、到有了腹案,到確定了出版社,再到所有書稿的完成,幾個月來幾乎成了我們彼此交談或e-mail來往的最主要中心。楊嘉有時候去堆放唱片的倉庫翻找我們需要的唱片,有時候忙著影印唱片封面或文案,有時候在圖書館找資料,有時候要從堆積如山的各種資料、書籍、剪報中挑選至今仍可用的文字,並加以剪裁;有時候跟人開會研究哪篇文章要怎由哪個角度切入、又該怎麼寫,更多的時候得自己寫!
現在看到這本書接近完成,我心中十分地感動與感激!並不能免俗地除了楊嘉之外還要感謝一些人:
大塊出版社的郝明義先生,感謝他在第一次聽到出書計畫時,給我們的回應是:看看大塊能怎麼幫助這本書做得更好。沒想到在「民歌40」系列活動起跑的記者會上,郝先生說1975年6月6日楊弦的演唱會他也在場,這緣看來在四十年前就結下了。
林怡君還是大學生時,就參與《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和《永遠的未央歌》二書的採訪和撰稿,後來「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出版《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時她是出版社負責此書的主編。這次能再度一起工作,並再次看到她的認真負責,我確實感到十分開心並感謝。
本書附錄的幾張CD,要感謝所有相關人士同意授權給我們無償使用。在2014年耶誕前夕,楊嘉、熊儒賢、姚黛瑋和我,在馬世芳家一起聽了好多「私房歌」,包含很久以前歌手在電台錄的歌,一些我自己都忘記了在整理資料時挖出來的珍貴的演唱會實況,還有一些已經絕版的唱片,並從中挑選出可能會放進這份CD的歌曲。之後世芳將它們放在雲端,好讓被選的作者與歌者聽過後給予我們授權。
後來楊嘉提起在洪建全基金會出版的三張《我們的歌》,早已絕版,她希望讓大家有機會聆聽最初的這些歌曲。身為這三張唱片策畫人的我當然非常高興,第一時間就去徵求並獲得洪簡靜惠女士的同意。接下來蕭玲玲小姐幫忙詢問版權並一一去信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授權。還有王家棟擔綱把這些來源不同 (包括卡帶、盤帶、唱片、CD等) 的歌曲重新混波,讓我們有最美好的聆聽經驗。真是非常感謝所有人的努力,我們才能交出這份得來不易的成果,可說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在尋找多年不見的作者時,很感傷地發現好幾位已經過世了。有些作者還找得到家人或朋友(如鐘鼎文、周夢蝶、黃大城、杜文靖),所以還能得到授權;但有少數沒有後人,也找不到接頭的對象(如潘麗莉、鄧禹平),我們只能在此特別說明:我們非常重視創作者的版權,但並非我們沒有徵求同意,而是真的不知道該找誰洽詢。
此刻,我的心情是豐盈的、充實的、感恩的。多年後能因此書而去採訪老友、撰寫文稿,深感幸福,並再次認為自己的生命沒有白活,多好呀!
文�陶曉清
2015年四月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