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Hits第1號

讀裁讀儕的肚臍:秘密讀者Greatest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017726
秘密讀者編輯委員會
前衛
2015年8月01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8017726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台灣文學研究系列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你最後一次相信書評是什麼時候?

    唯有對爛作品有真正的憤怒,才能對好作品有真正的熱愛。

    在這裡,讓評論誠實,你我都是沒有名字的「秘密讀者」……







    唐捐|匿名之為一種生產

    吳洛纓|除了扔在地上,你還可以……

    陳夏民|反叛的殞落:在業配文綁架「書評」之後

    朱宥勳|在缸裡放幾條怪魚

    ?

    精選書評

    情愛不可恃:男人當怕《後宮甄嬛傳》

    「出格」作為一種詭辯──讀張大春《大唐李白:少年遊》

    「已被接枝、插種過的人種」:國民黨政權下的安全技藝、指導官,與我

    倫理的包袱:讀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當愛正面迎擊──讀鯨向海《犄角》

    余華的第八天:讀《第七天》

    中間狀態──關於《花街樹屋》的思索

    那些「殺很大」的故事們──從《蒼蠅王》、《大逃殺》到《饑餓遊戲》

    為什麼過於熱愛作家是危險的:商榷趙剛的若干陳映真小說論述

    散文的體製,臺灣的面貌──讀王盛弘《大風吹:臺灣童年》的觀察與思考

    治癒系的權力──相信自己,相信愛

    ?

    人氣專題

    Top1破除愛情的二元論

    地表上最強浪漫愛

    聖女能否避免成為番茄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神主牌

    同志文學中的「愛情想像」

    如果前方依舊萬丈深淵

    Top2開學!體檢高中國文課本

    國文,我不搶救你──課本編成與文學想像

    這樣的第一本「文學書」──讀高中國文課本第一冊

    業務員的告白──其實,你手上的國文課本是這樣來的……

    只有這樣是不夠的!為國文課本加菜!

    喔?原來你也在這裡──十三個國文課本的隱藏參數

    Top3聽出版市場說話

    文學評論者的關注熱點

    也許文學與世界正在對話,而我們沒聽懂

    真實的勇氣

    形式停滯之年:年臺灣小說的一種讀法

    我們的福爾摩沙呢?

    ?

    尾聲

    讓我們找地方聊聊文學

    ?

    關於「秘密讀者」

    一個誠實的機會

    徵稿辦法

    ?









    匿名之為一種生產 唐捐|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者


      

      1

      

      文友相聚,縱談名家新人之近製,好惡分明,褒貶互見。座中火力誰最猛?金臂詩孩唐某人。其明日也,為某報作書評,揚威助賣,惟恐不及,雖有微辭,絕無惡聲。我因此知道自己的書評,只是一種文章。黻黼文章,飾也,社交也,戴上面具說話也。

      

      這是一個沒有惡聲的年代,彷彿領受了某大師的開示:「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我們常在私底下尖刻批評某名人堂大姐新寫路邊書之浮濫,某泰山北斗長流敘史之空疏,某老牌小說家、某碌碌詩人得某大獎之荒唐。一旦下筆評論,依然裝出一副梵音清澈、法喜充滿的樣子。

      

      當代之報紙書評,究竟表現如何呢?關於那種配合出版社行銷而來的宣傳式偽書評,就不必多談了。書評版裡雖不乏精采之論,但敘交誼、空讚歎、純聊天的文字,也還不少──我不相信這是認真的創作者所樂見的。而一流的書評家,是要比詩人、散文家或小說家還要稀罕。

      

      《秘密讀者》創刊之初,即高舉「誠實」原則,而自覺地採用「去名性」的操作。事實上,匿名或各種形式的轉名(化名、託名、偽名等),無論長久還是暫時,自從倉頡造字以來,始終是「生產文章」的一種重要方式。匿名,擾動了文字附著於作者的關係,製造了權力翻轉的可能。

      

      你是路人甲,沒人鳥你;一旦成了網友乙,卻彷彿抽離了現實身份(及其高矮胖瘦貴賤賢愚),「話語」成了一種新的身體。你看新聞引述「網友說」時,好像是引用孔曰孟云那樣頻仍而且流利。我們時代裡最腦殘白目的話語,都在這裡。最無拘無束、直指核心的見解,也可能來自這裡。

      

      還有一種體制化的匿名,也很無敵。在我生涯已接收過百篇以上,同時也生產了百篇以上這種審查意見書了。如我經驗,此間何止千人,那麼黑白沙粒早已聚成七層浮屠了吧?台灣最精采好看、最坦率中肯、最混蛋阿達、最尖酸刻薄的學術「評論」,或許都在這座秘密建造且持續增高的沙塔裡。

      

      必須去名,才能激出強力的「我」(多見解、有好惡,能作高下與是非之論斷,勤於指謬攻弱,敏於感受與回應,有時懷恨善忌、公報私仇,那樣的一個我)。具名,則無。這很理所當然,也很奇怪。像黃錦樹那樣的人,猛放其辭,作案何須戴頭套?(?個綿羊油,或亦難免)可能不會理解我們身為「覆面子」的哀樂吧?

      

      當我說,匿名造成翻轉,言下不無讚歎,又不無哀傷。從前上官世家,廢話也是箴言,放屁都香,現在只能回家抱乃翁了。婉君自強,只要講得入理、扣到關捩,居然比什麼碗糕大師都更吸引人,這是一種權力鬆動。有人讀匿名審查書,歎曰:二軍審我一軍,外行評我內行。果如其言,這不也是一種脫序嗎?

      

      仔細想來,「匿名」並不能保證批評的深刻與精準,「誠實」也不能。(至於兩者之間,更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如果一個人識見有限,或判斷力薄弱,品味差。在匿名體制、在誠實態度的輔助下,亦無可觀。然而寧淺陋,不撒謊。滌除了繁文縟節與虛情假意的文章,本身即是功德。標榜誠實,或許也就批評了現存的書評格套。

      

      2

      

      每個時代都有新世代反覆崛起,他們的集結或聲張,大多先以「創作」為主。因為創作後面的美學思考或批評意識,通常需要更高階、漫長而艱難的形塑過程。世代之間,無論有意或無意,總須也總在進行著對話。但新世代在取法舊世代之際而能同時進行批評或反思且形諸文字者,並非常見。

      

      《秘密讀者》雖然是一份雜誌,但其實不無社團的意味。它擁有一群固定的編輯委員,每期卷末則會出現略有變化的「編撰名單」。許多期一路看下來,就能發現其間的重覆與變化。因此,個別篇章確實是匿名的,但整體而言,他們又是具有輪廓的「特定之一群」。

      

      我認識其中少數人,知道他們是富於思辯能力的年輕創作者。因此,我有時進行整體性的閱讀,由《秘密讀者》考察特定世代文學主體的癥候或狀態。我還曾給自己開立過一個題目:「太陽花世代的詩與詩學」。心中默默思惟,感覺時移勢轉,必有些我一時難以說清的板塊大變動正在悄悄醞釀。

      

      評論之發動,不再來自大型報刊主導者的邀約或策劃,而是由群組自行集結,發為一善思而能動的刊物型態。這樣內部同儕之相互砥礪,就更優先於前輩之認可或看重。也只有這樣,才能少些?枉路,更快更強地建立自己的主體性。如硬要從歷史上尋一相近的案例,一九八○年代的《陽光小集》或稍近之。

      

      我的觀念比較保守,經常認為:一套美學體系的醞釀及轉移,總須較長的時間。因此後輩對前輩的美學抗衡,就像以迅速集結之義勇軍對抗運行有素之編制軍,常是以弱擊強。但找到後者個別的盲點與缺失,予以突破,取得局部的成果,就很有意義。逐漸積累,就能推動美學的遷移。

      

      現階段而言,我並不認為《秘密讀者》一定比主流報刊上的名家書評還要深刻,有些文章甚至同樣殘存著一些既有書評的格套以及粗疏的論證或見解。所以我才說,匿名未必就更加能夠說出什麼名堂,揭名也未必都傾向於敷衍。這不僅涉及主觀上的自我要求,更涉及客觀的形式條件。

      

      文學評論畢竟依靠學養、眼光、膽識與態度。素負盛名者(包含名學者和名作家)或許在前端上有其特出之處,但也未必。而匿名形式則有利於激發後端這兩個因素,從而逐漸養成觀點,乃至文體。因此,匿名只是不錯的輔助形式,並非書評的決勝點。

      

      但報紙書評的黃金時代是過去了。先不講報紙?落、網路崛起的老話。有實力的名家老手,似多抽身而去,大刊之權威漸降。世間既不重文化版面,主事者也不甚鄭重。二三流的作家學者充當文學獎評審或書評版主力,居然為常態。這就給予年輕評論者自行開闢新園地,去除權威形式之輔助,而以觀點取勝的契機。

      

      有些著名的學者,其實不懂創作。有些不錯的作家,根本就不會寫書評。書評就是與當下創作狀況對話。而所謂學術論文,則可以或可能繞著一個或數種理論團團轉,而無實際之評斷。真正的書評,從來都是直接進入書的內部,看重文本表現,懂得歷史脈絡,而又能樹立評者之主體性。

      

      3

      

      《秘密讀者》作為一個「大讀者」,會呼吸,能喜怒,不僅使我們重新找到書評的活力,同時也展示了當代文學言談的新可能。創作者總應能「寫」又善「讀」,有詩,也有詩學。他能夠讀出(自己內在的)聲音來,讀而生產出文字來。在這個層次上,讀就是寫。

      

      有一種常見的說法,寫就對了(作品是老大),別說太多有的沒的(議論是第二義)。但我總覺得,不進行詩學思考就不是真正的詩人,不進行各種意義的「批評」,就不會有實質的創作。《秘密讀者》的能量,來自於他也就是「秘密作者」。因此,裡面自有這個世代充滿侵略性的「讀」法。

      

      「他」跳開了人情網絡的糾葛,去除書評的裝飾性,彌合了檯面下私議與檯面上行文的分裂。有時不太「禮貌」,頗有少年頑劣之風。譬如對名家的短篇小說評分,列出最好和最爛的排名。對人家評過的文學獎,再作「季後賽」之比拚。都頗有惹事生非的趣味。

      

      禮貌雖是本國之優良特產,不免泛濫,徒然維護了有害的秩序。其實,有禮相對容易,無禮有時更依賴不同於現狀的知識基礎、倫理反思、美學體驗之支撐。《秘密讀者》的部份專題有種捉到潮流的甜味,但多數專題都不避艱難,具有刺棘之力與探索之意。

      

      依我看來,「他」比當下主流的文學雜誌更「學院」一些,更愛且更會提出「問題」,並尋求解答之道。他的資本較弱,能請到的名家巨擘似乎較少。他擁有許多正在研究生階段或脫離未久的成員,寫出來的文字,或許並不圓熟沉穩,卻比許多學者的論文更像是「批評」,至少更勇敢、更真實。

      

      一個人的文學識力如何,試給一道題,限一千五百字以內說完。則平常好裝飾、善鋪衍、注腳連篇的老手反而易現窘態,無禮數而有見解的年輕寫手卻常能直扣核心。這就是書評所以不可輕侮,研究生可以勝過教授,而《秘密讀者》好看的原因吧!就此而言,他又比學院更具有「野性」。

      

      近幾年來最有趣的書評,恐怕都在《秘密讀者》,或者出自「他」的作者群。其中幾支最精銳之健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美學系統或思維方式,甚至文體(書評作為essay之一種,也應看重筆調)。這些書評作者,與其說是匿名,不如說是「共名」,或者暫時去名。因為我想有一天,「名」就會跟上來。

      

      匿名是評論生產的一種手段,但往往只是過程。它的作用不過是「提醒」或「逼迫」寫者達到足以匿名、最好匿名的深度。(不然,你說得那麼溫順美好,何須匿名?難道是寫得很爛,怕人知道嗎?)匿名,意味著說者身分與所說話語的暫時脫勾,但從來不是主體的消隱,反而是主體之裸露。

      

      因此,這最終不是一樁秘密,而是一場公開的文學行動,朝向打破僵固的評價結構,更加直扣現時與此在。既是在揭示世界、社會、書本裡隱藏的秘密,更是熱衷於與人分享心中私藏的感應。因此,不斷以各種有趣的方式暴露自己的「秘密」,可能才是這位「讀者」真正的旨趣。

      

      (二○一五年一月寫於龍淵刀割泥室)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