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吃太多故事會死嗎?
我們可能被迫吃下太多故事了。小說家E. M. Forster在他那本《小說面面觀》為「故事」和「情節」下了極其簡明的定義:「故事」指的是事件發生的先後時序;「情節」則指向包括因果關係的事件發展。他舉例,「國王死了,然後王后也死了。」是故事;「國王死了,王后也因悲傷過度而死。」則是情節。在這個國王、王后和悲傷都很氾濫的時代,無時無刻都有故事發生,但我們時常無法穿透故事的後台,以意義和秩序將散亂無章的故事碎片串接起來變成情節。
這是專屬於我們的時代處境:爆量的故事渣滓(美其名為資訊)化身成各種各樣利箭,不停打斷我們的目光、思緒和睡眠,再不停將我們傳遞到下一個轉運站,無休無止。
我們毫無節制地吞食故事和數不盡的渣,消化不良。世上有著太多壞故事走來走去,也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生產營養的好故事。故事在大量消費下容易過老過熟或添加人工化合物,人們既渴望新鮮有梗也要有機無毒。然而在故事吞吐量巨大的廣告業混跡十多年、一身實戰經驗的Kurt卻奇怪地維持正常蠕動,沒什麼消化不良的問題。
每回我們碰面打屁哈啦,歡笑之餘我常不禁納悶這整欉好好的傢伙有認真工作嗎?會不會其實他根本是個騙子,什麼做廣告、拍片、教書、看書、寫書、跑步、伺候老婆女兒之類的全都是唬爛?但每隔一段時間,看到他產出新作品,又相信他說的都是真的──他到底哪來美國時間一一做好所有事?
我試著歸納與他本人的相處經驗和本書透露的訊息:嗯,他其實比較認真生活而不是工作。他不把工作當工作,而是模糊工作的界線,讓生活變成一個開放的超大容器,攪和雜亂隨機的人事物,搖一搖,就能篩出把工作盡快做好的點子。我想他一定偷偷信奉著村上龍的名言「我不喜歡工作,所以都趕快做好出去玩。」正因為要保留大多時間去玩,就得把必要工作執行得有效率又精準。他在書裡舉了好些工作實例,讀者可一步步拆解他怎樣發想、面對客戶的態度、修正調整和反思的整個工序。其中最精采也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如何製作二○一四年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柯文哲的競選廣告(讓我們先把政治立場擺一旁吧)。
所以可別誤以為Kurt滿口故事經,他的奧義乃是:我們不需要過多不必要且沒營養的故事,只需要一個切中要旨的核心故事。他在書裡講述的其實是鍛鍊故事核心肌群的眉角,把一個故事進一步淬鍊成情節,讓接收者自己去想「為什麼」和「後來呢」。接著那個故事自然會逐漸發酵、膨脹,慢慢長出每個人不同版本的氣味和樣子。在這個故事教人消化不良的時代,Kurt的書或許就是一帖整腸健胃的必備良藥。
作家? 黃崇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