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空間記憶

空間記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292651
經典雜誌/編著
經典雜誌出版社
2015年8月26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866292651
  • 叢書系列:探索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9 x 26 cm / 普通級
    探索系列


  • 藝術設計 > 建築 > 都市設計











      曾幾何時,台灣的家園記憶竟快速地被水泥叢林所取代,歷史空間與新的經營思維碰撞之下,有成功的案例,也有仍在摸索的躊躇。《經典》作者群親臨空間現場,帶領讀者感受時間與空間的交錯,新與舊的遞衍。《空間記憶》此書廣泛搜羅近年來開枝散葉的空間活化案例,主要可分為兩種空間類型,〈城市記憶〉從全台整理出城市在面對時代轉變的過程中,人們如何找回過去的記憶,而〈空間轉型〉則希望藉由探討各地失去原有功能的空間歷史脈絡,如何與新的時代繼續對話。



    名人推薦



      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黃瑞茂? 淡江大學? 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蘇睿弼?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這些空間故事關注的焦點不在歷史的皮相,而是歷史過程中為爭取未來希望所付出的真實奮鬥與抵抗。--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



      城市保存行動已經匯集成為台灣許多城市空間的新圖像,《空間記憶》一書記錄與見證了這一段深刻與多樣的城市營造改變的經驗軌跡。這不是結束,而是關於城市演化的行動!--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黃瑞茂



      很高興,看到經典雜誌【空間記憶】這一系列的專題集結出書,這是一本值得讓大家反思的書籍,台灣是個島國,有限的資源如何承載無止盡的都市擴張與貪得慾望?如何承受鑄山煮海的經濟發展模式?透過這本書所介紹的例子,希望大家可以共同來思考,為後代留下一個美麗的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蘇睿弼





    推薦序�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推薦序�黃瑞茂? 淡江大學? 建築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序�蘇睿弼? 東海大學? 建築研究中心主任、建築系助理教授



    楔子

    擺脫遺忘的時代對話�張子午



    【城市記憶】

    台北工業遺址──廠區轉型再利用???????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大稻埕老店屋──文創狂潮襲老街??????? 撰文/朱致賢? 攝影/劉子正

    萬華歷史街區──文化保存難題????????? 撰文/朱致賢? 攝影/黃世澤

    新莊中港大排──黑水溝變綠河廊??????? 撰文/林佳禾? 攝影/黃世澤

    台北動物園──人與獸的非常凝視??????? 撰文/陳歆怡? 攝影/黃世澤

    台中舊市區──舊城之死與重生?????????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台南老巷弄──古都文藝復興??????????? 撰文/張子午? 攝影/陳弘岱



    【空間轉型】

    日式住宅──老房子保存活化????? 撰文/林佳禾? 攝影/劉子正

    兩種眷村──傾聽建築舊事??????? 撰文/裴凡強? 攝影/劉子正

    閒置校園──賦予廢校新生命????? 撰文/張子午? 攝影/黃世澤

    支線鐵道──文化列車營運??????? 撰文/陳歆怡? 攝影/安培淂






    推薦序



    過去的未來 - 記憶島的空間轉生術




      從神經醫學的概念,「記憶島」(island of memory)乃某些「順行性失憶症」病患存留失憶前之「陳述性記憶」的寶庫;而台灣作為一座記憶之島的空間實體,歷經了幾次關鍵時空之勢的轉折,既蘊藏了不同時期公共記憶的基因庫,似又在現代性開發的催化下淪為罹患集體失憶症的孤島,僅能從殘存的陳述性記憶場景,探尋自身的空間身世。



      殖民現代性,儼然是這座島的宿命。一方面,外來政權勢力的宰制,伴隨全球資本主義穿邊越界的力量,以破壞性建設清除前現代和舊時代的紋理;另方面又於空間治理的過程,逐步積累了銘刻現代性的地景遺產。在時間的向度中,國家與發展的「大歷史」鋪陳了國族認同的軌跡,常民生活與產業勞動經驗的「微敘事」則繁衍了集體記憶的情節。歷史與認同的壟斷性論述決定了紀念性地標的門檻,但解嚴後風起雲湧的草根社區意識和民間自發的保存運動,卻開拓了記憶島更積極、深刻的社會想像。



      從清領時期的有機河港聚落,到日治期間的工業與基礎設施發展、都市計劃與街區改正計劃下的街道建築、公共設施、及日式宿舍,乃至戰後為安置政治移民闢建的眷村、及兼容了未受惠於住宅資源之政治及城鄉移民所集體自力營造的群落等,這些屬於台灣空間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卻都幾乎被歷史的濾網篩出,掉入不可逆的記憶黑洞。時至今日,在開發與更新的進逼下,諸多珍藏著特殊空間記憶的生活現場及產業襲產,仍在保存與再發展的拉扯中勉力掙扎。再挪用神經醫學的說法,「階段性遺忘」和「選擇性失憶」的病徵猶持續侵蝕記憶島的空間載體,更令人憂心的是「自我感消失」的失憶症候,可能因記憶容器的崩毀而導致的主體性淪喪。



      地理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曾提醒,當記憶與想望連接時便茲生了希望。記憶島的希望不能寄託於木乃伊式的記憶封存,而須藉由社會個別與集體的能動性,銜接過去的記憶與未來的想望。空間記憶並非被浪漫化的時代鄉愁,甚或被美學化的懷舊商品;過去的未來,無須迴避當代的政治經濟議題,但要同時從歷史的縫隙中探索空間敘事重構的可能、及社會與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的機會。在本書接續的章節中,島的記憶不僅存在於靜態的空間類型或形式之中,更激勵了動態的保育行動,召喚出自主的認同個體與組織,企圖於新自由主義掛帥及開發導向的邏輯間另闢蹊徑,尋回台灣社會最根本的文化底?和社區能量。這些空間故事關注的焦點不在歷史的皮相,而是歷史過程中為爭取未來希望所付出的真實奮鬥與抵抗。這些記憶島的空間轉生術,推衍出層層疊疊的歷史縱深,及橫向蔓延的社會網絡。有些歷時十數載初見曙光,有些新發現才剛要萌芽,諸多挑戰,唯見希望。



    文/康旻杰 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想望家園:台灣永續的參考藍圖
    2. 我們是台灣:混搭與交融的島嶼圖像
    3. 文明密碼:台灣「進步」啟示錄  
    4. 唐風綢繆:拾綴移留的文化遺產
    5. 茶域經緯:茶,土地與人
    6. 島嶼.岸邊:台灣海國圖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