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會想事情
──新版序
孩子跟大人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有一件事卻完全相同,那就是大人會「想」,小孩子也會「想」。
小孩子有些事情想不透,發生困惑,很自然的就會向父母傾訴。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孩子,讓孩子自己再想想:這就是現代家庭所重視的「親子溝通」。
《爸爸的十六封信》這本書,選取了現代孩子面對的十六項困惑,做了親切的剖析,給會思想的孩子做參考。這十六封信,等於一位家長對子女的十六次的親切談話。這種娓娓長談,是最「現代」的親子溝通方式,卻也是自古以來最為人接受的親子溝通方式。
我寫這本書,為了避免枯燥乏味,特地安排一個「文學設計」,使它讀起來像一個「故事」。故事是說:
一個讀小學高年級的女孩「櫻櫻」,在生活上遭遇到一些事情,發生困惑,就說給爸爸聽。爸爸是一個文字工作者,下班回家還要寫作,不能當場回答櫻櫻的問題,只好等深夜工作完畢以後,再給櫻櫻寫信,放在櫻櫻的書桌上,讓櫻櫻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讀到。
這些信,一共有十六封,為櫻櫻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讓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讀到,櫻櫻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這十六封信給了那會出版家,並且還親自寫了一篇「序」,說明這十六封信的由來。
這雖然是一個故事,卻也有事實作根據。我有一個女兒,小時候的名字也叫櫻櫻,是我家的「小太陽」。她讀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喜歡對我提問題。我很忙,不能當場回答。只好等深夜工作完畢以後,再給她寫信,回答她的問題。當然我寫的信都沒有這本書中的信那麼長,那麼整齊,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張小紙條。「事實」和「故事」的不同就在這。
這本書在民國六十年十月交由「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部」出版。家長和老師都很喜歡這本書在「親子溝通」方面所呈現的意義和價值,熱心介紹給小朋友閱讀。從民國六十年到民國九十年,三十年間在版七次。民國九十一年,「教育部兒童讀物出版部」面臨裁撤,這本書也面臨絕版。幸運的是「國語日報出版中心」及時收養了這個「孤兒」,重新排印,讓這個孤兒又有了一個家。
回想當初寫這本書,我還是個「爸爸」,被小讀者暱稱為「林伯伯」。現在我已經是一個「阿公」,被小讀者暱稱為「林爺爺」,「親子溝通」成為我女兒、女婿和外孫們的課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現代家長和老師的知音,也希望這本書永遠年輕,能繼續成為新一代青少年的好同伴。
林良